歸因與自省。
實習尾聲的六月開始,參加競爭激烈的教師甄試,前後七個學校,兩個備取,一個正取,四個沒有進複試。
一面實習,一面做論文,加上導師班是二年級,上課的班級也主要是一、二年級,所以高三的部分比較不熟,前四個學校筆試沒過,其來有自。考完一個學校,我反省一下考不好的原因:一是我計算太慢,又不夠正確,平時備課用計算機,考試卻是筆算;一是我答題太慢,有一部份記憶性的題目沒有背熟,除此,幾乎沒有什麼題目是不會算的,但是題目算得慢,會算也沒時間算。
六月初考完大里高中之後,我就不用計算機了,我花兩個禮拜的時間,把高三上下兩冊仔細讀過算過,再把參加甄試不會寫或是不熟的題目章節挑出來仔細複習,然後再逐冊把五冊的參考書全部複習過。一面唸書,一面考試,考到第五所學校,我終於第一次通過筆試。
試教、面談我應對得從容流暢,那是因為實習的歷程中,我經常有上台教學的機會。第一學期,我固定教一班二年級,兩班一年級,共八節課,再旁聽一班二年級、一班三年級共八節課;第二學期,我固定教一班二年級、一班一年級,共六節課,同樣旁聽二年級、三年級各一班共八節課。所以一年級的基礎化學我前後教過三次,二年級的課程我也完整的教過一輪,旁聽過一輪,三年級的課程,只有旁聽,以及零星的代課片段,所以比較不熟。
我對試教很有把握,雖然實習時,有時講得讓學生不是很懂,但是我對所有的教材都有準確正確的瞭解,只要選擇合適的方式,適當組織教材,其他的只剩下台風、咬字以及情境掌握而已。因為平常習慣上課,所以不會緊張,我沒有準備什麼教具,有的學校也不允許自己帶教具教材,只允許你在他們給的幾頁教材的空白處,自己補充註記,有的學校甚至提醒參加複試的老師,不需要做結尾,時間到,教到哪裡都沒關係,不會特別加分扣分。
我在面試時,據實以答。實習時與學生互動,處理學生的問題,我有我的想法與經驗,但是諸如『現在高中生的人格特質』、『如何幫助不愛上課的學生』等問題,我說我的經驗或是想法,我在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決定如何繼續互動,因此我的陳述是片面的,不足以成為政策,雖然片面,卻是實用的,適合在實務上,與我面對面的學生對談,所以我說了許多『我不知道』,雖然不知道,卻不是無法面對,我自信有足夠的彈性與應變能力,處理學生的事務,卻難以在虛擬的情境中,做太多太深入的揣測。這樣的回答,有的人接受我的坦承,有的人不滿意,覺得我在躲避問題。
我無法取悅每個人,只能誠實的陳述自己。
面對失敗的經驗,我盡量在自己的身上找可以改善的原因,所以我的筆試越考越好,直到後來都能進入複試。
許多人在網路上,發佈若干學校內定的揣測,我相信有,但是應該沒有網路上流傳的那麼多,許多人把無法錄取歸因於內定,把筆試沒過歸因於試題外洩,把一些學校錄取他們的實習老師或是代課老師,說成護航。
歸因於外控,自己就沒有調整改善的空間,同時也容易無從著力而沮喪。
教育的體制、政策以及實務,有著許多不好不合理有待改善的地方,教師甄試的舉辦可以更人性化,但是這些決策的層級在校長、部長、院長甚至總統,在網路上罵人或者心情會舒坦一點,卻實在有點失格。
一個期待教師角色的人,對自己,因該有適切的自省與歸因。
我做,我學,因為看見自己,所以不迷失,因為反省調整,所以長大成熟。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