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後的第二個禮拜,新的班級持續磨合。
幹部勇於任事負責盡職,新手上路,漸入佳境,班上同學配合程度尚可,共同的問題是『遲到』,清潔工作太晚出發、太晚回來,體育課的集合、下課時從合作社返回的時間,有所拖延,上課情況大致良好。
化學老師的第一堂音樂課,帶上兩把吉他,解釋木吉他與電吉他的發音原理,音樂教室的音響系統狀況不佳,電吉他無法使用,筆記型電腦裡面的MP3與MIDI也無法播放,臨時決定先上音樂課本『校園民歌』的段落,從洪小喬、楊弦,到金韻獎、民謠風,唱一首『如果』,民謠吉他伺候。YT鋼琴伴奏,全班一起唱著孫燕姿的『天黑黑』,讀一段文字『我有病』,期待每個人可以準確合理的看待自己,都有可以沉澱的角落。
班上的氣氛不錯,同學們彼此逐漸熟絡,但是名字還不太熟。
我請康樂WF準備十分鐘的認識遊戲,準備在週五班會時進行。
第二週的班會,我請大家吃披薩,學生自己出錢叫飲料,貼心的幫我、實習老師還有輔導學長學姊都訂了飲料。
看著大家熟絡起來,我請康樂準備十分鐘的認識遊戲,在班會時間,披薩,算是暖場,邊吃,少一點拘束。
外送的披薩買大送小,三大三小的披薩分給三十六位同學,大的十片,小的六片,康樂修正原本每個人一大一小的分法,改成每人一片大的或是兩片小的,這原本是一個還算簡單的數學問題,大片的30個人分,小片的6個人分12片,應該還有6片小片的剩下,夠分給實習老師、我、以及兩位高二的輔導學長姐。結果實習老師不吃,只剩下批薩一大一小,有人在剛開始就拿了一大一小,把剩下的兩片給了高二的學生,我也沒吃。
我說:『絕對的公平是困難的,而且也沒有必要,披薩是我買的,我希望你們都吃得到,每個人的份量一樣多卻不是重點。』
班上的事也是如此:掃哪裡、坐什麼位置,期待大家都在可以接受的範圍,每個人都相同是不可能的,也沒有必要。除非我們包下全校的廁所,班上每個人都去掃廁所,否則當你被分配負責班上的任何工作時,說明你的困難是可以的,但沒有理由的嚷嚷『為什麼是我』,則不被允許。
吃完披薩,班會繼續,最後的十分鐘,認識遊戲。班會在熱鬧熱烈中結束,還算不錯。
有人說她的披薩要給我,我謝謝,沒有接受;有人說:我總是出人意表。
班會之後,我仍然想著,關於公平。
如果同工同酬是公平,我們將不需要講究效率
如果做同樣的工作是公平,個別的差異與專長算什麼呢
教育的公平,在於每個人不同的需要,可以相同的被滿足,
一個班級內的公平,在於所有的人,可以同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而在建構的過程當中,每個人的角色可以不同。
除了公平,我想到的是合作,
共同的目標,不同的角色工作,同樣努力,公平的分享成功的果實。
公平的目的原是保障每個人的利益,停留在講求一致的公平,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互動變得單調、無聊和無效率化,最後公平的只剩下同樣的空虛與沒有有幫助。
公平的原意是保障所有人的合理利益。
如果只是同工同酬,有沒有效率如何列入考慮?
如果每個人都做同樣的事算是公平,個人的專長與特質被忽略了,教育還談甚麼因材施教呢?
不是公平的公平,我不要,也禁止。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