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人生的正中心,50歲後如何更「好命」?
過去,50歲指半百老翁,等著退休或是坐在辦公室最裡面的那群人,不但慢性病纏身,許多食物要忌口,或對同事大喊「開冷氣」的更年期,更是苦命的三明治世代。
現在,50歲是收入最高、自我實現能力最強、最能享受幸福感,也是多數人最想停留的年紀。不意外,你看張曼玉、梁朝偉、張學友、強尼戴普、茱蒂佛斯特、喬治克隆尼……都是豐富精彩的50歲。50歲這代人大多將可活到90歲,面對未來三、四十年,現在就開始準備,身與心與靈更豐盈。
她剛搶下熱門的太魯閣路跑,跑了3個多小時到達終點時,興奮地上臉書,貼上雙頰通紅、頭髮滴水的照片,惹得臉書朋友按讚喊「偶像」!為了這次路跑,她每週運動4~5天、每天清晨慢跑4公里、游泳1000公尺,而且為了加強英文聽力,慢跑時都還聽著英文。
她不是面臨聯考的青少年,也不是為了考績往上爬的資淺上班族,《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祕書長凌爾祥已經54歲。
不只凌爾祥,劉德華、梁朝偉、張學友、庾澄慶、張曼娟、殷琪……都已經超過50歲,依舊會讓許多年輕人對他們尖叫。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展,每隔10年就有人愈活愈久,隨著年齡朦朧化,50歲這世代愈來愈不願意扮演舊日的角色。
搭上經濟列車,多金的50歲
因為50歲世代有本錢。在日本,團塊世代(指1946~1954年出生)這群人是日本經濟騰飛的主力,他們經歷嚴苛的社會競爭,擁有多元的價值觀和旺盛行動力。
根據日本總務省家計調查,團塊世代平均儲蓄額是1749萬日圓(約台幣576萬元),他們從2007年開始陸續退休,引爆15兆日圓(約台幣5兆)的退休商機。
在美國,50歲是美國人最想停留的年紀,而不是18歲,也不是20歲、30歲。雖然皮膚鬆了、垂了些,但心智比以前清明,懂得自在,不再惶惑,因為我是誰?我多重要?由我自己決定了。而身體健康還算良好。
哈里斯互動公司(Harris Interactive)民調問,如果可以保持健康,你最想停留在哪個年齡?這神奇的數字來到50歲。這也沒什麼好驚訝的,畢竟強尼戴普、歐普拉、茱蒂佛斯特、喬治克隆尼也都已經50歲。
紐澤西心理學家何士登(Holstein)對媒體分析,「50歲夠年輕成名或開個有機農場,也夠成熟擁有跨世代的智慧,但雙親都還健在。」他更分析,50歲會比年輕人不沮喪、不憂鬱、更樂觀,對自己感到自在。
更因為許多公眾人物、明星依舊光彩耀眼,許多媒體與行銷廣告業者甚至認為50歲不是新40歲,而是新30歲。
在台灣,人口高達350萬人的50世代沒有經歷戰爭,幸運地迎接台灣經濟奇蹟式的成長,接受現代思潮的洗禮,開創多元的社會,據主計處的統計,45~54歲的年所得達70萬元,是所有年齡層最高的。
「有優勢的最後一批,」精神科醫師王浩威分析。王浩威自己離開花蓮慈濟醫院時,成大、長庚、台大醫院都等著要他,「這世代沒有搶不到位子的焦慮。」
勇敢從容地和生命過招
50歲,在人生的正中心,然而想要創造老後的幸福、要更好命,必須用每一分力氣去面對:人生巨變。
許多人到了50歲,一波波改變的浪潮襲來:失業、離婚、失去親人、疾病,讓人措手不及、摔得鼻青臉腫,這才了解,大家被迫用不同方式學習失去的藝術。
譚敦慈50歲這年失去了深愛的丈夫─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林杰樑。林杰樑的刮鬍刀還在、玄關的拖鞋也還擱著。譚敦慈受訪時,80%的時間都在流淚。傷心欲絕什麼事都做不了,但替逝者解除遺憾,是她現在可以做的。譚敦慈在林杰樑百日這天成立「林杰樑關懷健康協會」,繼續捍衛食品安全。
和年齡過招後,有些人抗拒,但有些人用勇敢從容的態度面對變局。
55歲、有意出馬競選台北市長的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柯文哲,最近受邀TED2013台北年會演講,在YouTube點閱率已經超過53萬。
他自承,30幾歲時,會心臟、肺臟的移植,覺得醫學神奇,什麼病都能醫治。到了40歲發現,為什麼許多病人就算是裝了葉克膜,依舊救不回來?到了50幾歲,柯文哲終於領略「醫生是人、不是神」。
四季有春夏秋冬,園丁不能改變春夏秋冬,只能讓花園好看一點,醫生不能改變生老病死,醫生只是讓人在生老病死間,活得好看一點。
雖然中年總是忙忙忙,忙於工作、老小間見招拆招,就像棒球外野手面對接二連三毫不留情墜落的飛球,兩手張開要抓住任何可能的失分危機。若還在職場,無不以戰鬥姿勢充滿血腥氣味地打拚,管理顧問大前研一的太太希望他回家吃飯,大前回妻子一句,「找祕書敲吃飯時間排進行程」。
身心靈想回家
但突然有一天,某個危機時刻,身心靈想回家,重新找到平衡點。
人資顧問郭希文因發現卵巢癌提前退休。退休後,沒了工作,就沒有人生目標。還是可過活,生活只是殺時間,少了勁道。她問自己:「為什麼那麼糾結?」不斷探索「我是什麼樣的人?我該追求什麼?為什麼那些事情重要?當『玩具(指職位)』已經不屬於我了,該怎麼過下去?」
她後來去上家族治療薩堤爾理論的課,才正視自己的不安全感。「過去工作證明你『有』,不做就沒有,但現在看到自己,『不做』依舊是『有』,我還是我,還是有價值,」郭希文說。
她用身心靈比擬各年齡階段。20幾歲是身體當驅動,慾望想怎樣就怎樣。30歲過後,是心智(mind)當引擎,都是我想要怎樣,想要成為什麼。50歲之後,心力都不足了,反而靈性帶領,自己決定生命該怎樣。
一想通,同樣做人資顧問,態度就改變。退休後做人資顧問,一開始也是想證明「有(專業)」,很堅持看到學員的改變。現在她的顧問就是陪伴,重新定義自己的成就感,工作的喜悅又重新回來。
50歲如何伸展自己,並對年輕人伸出援手,她形容:「就像打棒球,上一壘是靠自己的專業、能力,但回來得分,可是要靠別人送自己回本壘。」
當家人的「山」,安穩地讓他們走向你
除了安頓好身心靈,好命的人生,也要讓家人成為「一家人」。
王浩威看到他50幾歲的朋友最擔心小孩的就業問題。因為到了人生下半場,當自己的孩子正要進入社會競爭,就碰上台灣又窮又悶的政經困局。
他分析,啃老族、尼特族、媽寶族、賴家王老五,年輕人愈來愈晚熟,永遠都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低下頭試一試,背後往往因為他們的父母也是愈來愈晚熟,或是愈來愈不成熟,動輒出動保護令,驚慌、焦慮的父母反而將小孩跩得更緊,不論父母或子女都被這不確定的未來所綁架。
王浩威勸朋友放手,只要像一座山一樣存在,也就是無論什麼時候,山的子女願意向山走來,山都願意擁抱子女。
這世代要維持健康,因為50歲之後「心不老,身也要不老」,更不要成為子女的負擔。
中小企業的高階主管、49歲的鄭宜媛在兩年前為了迎接50大關,報名了健身房,一週運動3次。她告訴教練,為了老年做準備,要走得出去,除了快走外,她要訓練大腿的肌力,接下來訓練上半身的肌力。規律運動後,她發現,體力變好了,不用常買新衣服,而且「沒那個身體,做不了事。」
好命的人生更是忠於自己的人生。
作家張曼娟看起來柔弱像仙女,但不懼於改變。她在今年7月離開了大學教職,這份安穩的收入和順當的行業。
因為大學生對知識的熱情消減,現在大學生不尊重自己和他人,打擊了教學熱情。她說,沒有退休金當然會怕,但「更怕不能忠於自己」。
況且,現在的50世代更有能力與機會向年輕一代展現典範,不該只是急著想賣生前契約給他們,為年輕人指路,活出50歲的好命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