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11-18 20:32:09| 人氣1,59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談戲劇--暗戀桃花源(舊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世紀末的「排練狀態」
  ──《暗戀桃花源》的時代意義    李展鵬

看《暗戀桃花源》的電影版,已是十年前的事了。當時年紀還小,對這部電影,有點似懂非懂。十年後,看戲劇農莊重新排演的《暗戀桃花源》,才驚覺賴聲川這齣於八六年首演的作品,竟驚人地預言了台灣往後十年多的歷史處境,並對二十世紀末的人類文化意識有言簡意賅的勾勒。經典,是值得一看再看的,《暗戀桃花源》被譽為台灣現代劇場的代表作,這次有劇團獻上這精彩作品,實在值得我們用心挖掘其時代意義。

《暗戀桃花源》的劇本構思是奇特的:兩齣戲,一齣名為《暗戀》,一齣名為《桃花源》,竟陰錯陽差地於同一天在同一個劇場內排演,兩個劇團在爭奪場地的過程中,兩齣戲交替排演,製造出奇妙的荒誕效果。《暗戀》是一對情人在戰亂中失散四十多年的故事,筆觸抒情,調子低緩,是大時代的愛情悲劇;《桃花源》則是以戲謔誇張的手法重新詮釋陶淵明的名篇《桃花源記》的鬧劇。兩齣戲,一喜一悲,在台上交替演出。

《暗戀桃花源》整齣戲,就是藉著這悲與喜的交錯,對觀眾的情緒進行故意的玩弄與干擾。我們這一刻正為《暗戀》中那段錯失的愛黯然神傷,下一刻卻被《桃花源》中老陶的誇張滑稽表現惹得捧腹大笑。三個小時裡,我們就是在如此哭笑不得的情緒下度過。這種拼貼的效果與戲彷的手法,是後現代戲劇的拿手好戲。後現代風術著力呈現的,正是人類一種叫人哭笑不得的尷尬窘態與生存困境。人類打從啟蒙運動就深信不疑的理性與秩序,早已崩裂倒塌。因此,《暗戀桃花源》既非喜劇,也不是悲劇,而是一充滿矛盾、衝突、不協調的綜合體──這就是後現代社會的特色。當然,我們不能忽略其中的混亂狀況所指涉的時代面貌。八九十年代台灣的政治社會,就是處在一種無序的不安中,黨禁開放與反對黨日趨強勢的政治局面,更巧妙地與兩個戲團爭奪劇場的情節相對應──那種惡言相向的爭吵,微妙地對照著台灣政黨的惡性鬥爭。

《暗戀》與《桃花源》兩齣戲,都是倉促作結的。前者在飾演老陶的演員一句「關燈,然後音樂響起」下匆忙結束,後者則是在劇場管理員的催促下用最後的十分鐘把戲排完。這倉促收筆的窘局,似乎預見了人類文明在眾多問題的困擾下,匆匆告別二十世紀的倉皇狀態;人類文明許多棘手問題,尚懸而未決,但在時間的推移下,人類也只好急急忙忙的為上一個世紀作結,跌跌撞撞的迎向新世紀。另外,兩齣戲都在排練中,一切尚未準備就緒,這一點也不容忽視。兩劇的導演告訴我們,他們的戲即將於排練的一天及兩天後上演。焦慮、趕急、匆忙、無助,再加上一種「時間無多」的壓力,也就是人類在世紀末表現的焦躁,以及對於「世紀末是否也是世界末日」的時間恐懼症。就正如存在主義對人生的描繪──我們像還沒有背好台詞就被拉上舞台的演員,沒有劇本,也沒有提場提醒,我們必須自己決定該怎麼活、怎麼演。《暗戀桃花源》表現的「排練狀態」,也就是迷惘的世紀末狀態。(上)

尋找與失落
──續談《暗戀桃花源》   李展鵬

尋找,是《暗戀桃花源》的重要主題。《暗戀》這齣戲背後,是導演執意對往昔在上海的美好時光的追尋,他挖空心思要重現的,是一個逝去的時代的面貌與故事;《桃花源》則是一個面對自己不育、妻子明目張膽地紅杏出牆的潦倒的人,尋找樂土的故事。至於在劇中來歷不明、與兩個劇團毫無關係的痴傻女子,也一直在尋找一個叫“劉子驥”的人。把這種“尋找”的意識放在世紀末人類思想文化的脈絡中,如果《暗戀》代表的是人類對於曾經美好的舊時代、舊世界的依戀,那麼《桃花源》代表的就是人類對於一個架空的想像世界的渴求。可惜,兩種尋找的動作都是徒然的。《暗戀》的導演如何苦苦思量,都沒法令他的戲重見當年舊上海的神韻;《桃花源》中的阿陶,雖然在桃花源中度過一段快活的日子,但最終也尋不回桃花源,在他眼前,只見春花與袁老闆成了貧賤夫妻,循環了他夫妻倆當天的悲劇。這種尋找的失落,無論對應世紀末的台灣與全球文化,都別具意義。世紀末的台灣,正陷於對歷史的複雜情緒與對前景的不確定中,正是回不了過去,也尋不著未來的桃花源;而在戰爭的陰影與經濟前景的不明朗下跨過新世紀的全球文化,也是既不能重現那曾經的盛世,也找不著光明的前路。

新歷史主義相信,文學是大於歷史的,文學創作是彰顯歷史真正面貌的意義存在體,這就是所謂“文本的歷史性”(the historicity of texts)。《暗戀桃花源》讓我們看到,一個戲劇文本如何建構出台灣社會與人類文明的歷史現實。也難怪《暗戀桃花源》在台灣重演多次,觀眾越看越有共嗚,因為他們看到的是當下台灣的社會現況與歷史處境的寫照;也難怪《暗戀桃花源》在外地上演,也牽動了外國觀眾的心,因為他們看到的,是人類整個時代歷史文化的意識的反映。

  翻查資料,發現《暗戀桃花源》一劇的靈感來源,非常有意思。當年,台灣有一齣戲下午綵排,晚上演出,在這之間的兩個小時,竟然加插了一場畢業典禮。這件發生在劇場的荒誕奇事,引發了賴聲川對台灣大環境的思考,催生了這齣《暗戀桃花源》。戲劇創作,從來是奇妙的。《暗戀桃花源》示範了一齣戲如何從一個小創意發掘開展,在娛樂性豐富、絕無悶場、絕不說教的情況下,依然演出了深刻的意義,引出了豐富的思考空間,並為一個時代作出了意味深遠的論述。(下)

台長: Pan
人氣(1,59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