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1-09 21:59:25| 人氣4,928|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一月份《力報》短評:澳門不要「議事亭前地化」/公共領域彌足珍貴/建築:歷史依據與認同載體/生態池:環保局的困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澳門不要「議事亭前地化」    李展鵬

  早前,政府表示有意把阿婆井前地打造成另一個議事亭前地,引起坊間嘩然。大家不是為了澳門會多一個議事亭前地而興奮,而是懼怕澳門其他區域會「議事亭前地化」,市民的生活會進一步受打擾。

  在近幾年的澳門,任何事情只要一扯上旅遊業就得到政府高度注目──建西灣湖夜市是為了增加旅遊元素,發展文創產業是為了文化旅遊,舊區重整是為了吸引旅客消費,更有建議把整個澳門變成一個博物館,甚至建一個新的公立圖書館的目的之一都是為了打造旅遊地標!

  這種思維,本來可以理解。除了旅遊業,澳門沒其他的經濟強項;另外,我們也希望旅客來澳不只是到訪賭場,還要到不同區域了解澳門,推動賭業以外的其他產業。因此,從政府到民間都不斷尋找不同區域的旅遊潛力,本來無可厚非。然而,這種思維近年卻有矯枉過正之勢,只要一提到吸引旅客就頭腦發熱,只要一牽涉旅遊項目就衝衝衝,卻不知旅遊業發展不是沒有代價的,更不知民間早已蘊釀反感情緒,這表現在市民反對西灣湖夜市,以及擔憂阿婆井前地變成另一個議事亭前地之上。

  簡單一句「打造另一個議事亭前地」的豪言壯語,反映了兩個層次的問題:首先是政府未了解民情民心,另外,對於旅遊業過度發展可能帶來的問題,政府也似乎後知後覺。澳門人相對容忍,至今沒發生如香港的D&G事件、光復上水事件。然而,若果發展無度,日後澳門人與旅客的矛盾,將是可以預計。更重要的,也最易忽略的是,旅遊業這經濟支持靠的除了是旅客,更要靠本地人支持──一個旅客若不受本地人歡迎,這個旅遊城市還會成功嗎?

力報1月8日


公共領域彌足珍貴

聞《澳門論壇》停播,我馬上想起當年《眾議館》的艱苦經營。《眾》是《論壇》的前身,於2009年初開播,而我亦參與嘉賓主持工作。但由於種種原因,這節目不算成功。首先節目在星期五傍晚錄影,是很多市民趕著回家之時;在室內的綜藝二館進行,缺乏氣氛;而節目並非直播,亦少了即場感;再加上在射燈之下,肯發言的現場觀眾不多。只有當時參與過錄影的朋友才知道,我們在鏡頭後如何大力鼓勵觀眾發言的「慘況」。當時我有點悲觀的想,澳門人也許還未準備好露臉講話吧。

經過了《眾》兩年的努力開荒,《澳門論壇》開播,電視台並請來香港做《城市論壇》的團隊來教路,變成戶外直播,並迅速成為受歡迎的節目。原來我看錯了,在客觀條件改變之後,不少澳門人是勇於發聲的。這節目的寶貴在於拓寬了澳門的公共領域(publicsphere):電台節目《澳門講場》也很重要,但由於以接電話為主,難以就某一話題深入討論,而市民談論的內容亦以民生議題佔大多數,《論壇》則每週有主題,而且節目播畢,當日電視新聞及翌日報章都會跟進報導,發揮了新聞傳媒應有的「議題設定」(agendasetting)效果,一方面讓更多市民意識到某議題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亦呈現了不同意見的交鋒,有公民教育的功能。

因此,《論壇》不只是一個節目而己,它推動著澳門的公共領域與言論空間的成長,它教育市民關心時事,它間接增強市民對澳門的認同感。可以說,它是澳廣視的一個招牌,甚至是整個澳門的形象所在。如此一個重要的節目,理應是傾全台之力保持,而非輕易腰斬。

力報:20130115


建築:歷史依據與認同載體

自從2005年登上世遺名錄,我們終於可以驕傲的說澳門是個文化之城。然而,不無諷刺地,在這世遺之城,一些充滿特色的舊建築與舊市集竟然說拆就拆,包括望廈兵營、舊下環街市、高園街公務員宿舍,以及桃花崗等。

拆與不拆,自然是個大問題。然而,更慘的是市民往往在不太了解其價值時,這地方就迅速消失,這都怪我們對這小城的建築遺產知得太少。拆望廈兵營之前,多少人知道當年葡人建這兵營的歷史背景?多少人談論這兵營的建築藝術?拆桃花崗之前,有多少文字整理澳門的市集發展軌跡?

的確,澳門人被建築遺產包圍,但是渾然不覺。登上世遺,讓市民終於略略知道風順堂、玫瑰堂等建築的價值,但還有更多的建築不被社會關注,不被法律保護,例如充滿歷史記憶的下環光復圍及大三巴旁的茨林圍、現代風格的葡文學校、裝飾藝術風格的新中央酒店,甚至是當年備受爭議的融和門等。澳門人其實有必要像遊客一樣,從零開始,拿著一張建築地圖,逐一了解這城市的文化遺產。

在這方面,傳媒及教育的位置都很重要。前者可以用輕鬆的方式,對市民進行建築遺產的啟蒙;後者則應該以系統化的課程,從小教學生認識小城的建築、文化、歷史。這樣,一方面培養一種城市認同,這認同感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支柱;另一方面,當下一次又有建築遺產瀕危時,才能容易凝聚保育力量。

《文化遺產保護法》現正進行立法程序。由於非關民生,這法案從諮詢到立法,並無受到社會太多關注。然而,如果文化遺產保護不善,我們對澳門的歷史文化的了解,將會苦無依據,而我們對澳門的愛與認同,亦將失去一大載體。

力報20130122

 

生態池:環保局的困局

近年在澳門,「工程」兩個字惹起的爭議,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計有涉貪污案的眾多工程、超支的公共工程、跳票的公屋工程,還有關乎環保問題的工程:小潭山工程、西灣湖夜市計劃、以及最新鮮熱辣的龍環葡韻生態池工程。

建生態池對自然環境是好是壞,或許仍有爭議。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民署工作的缺欠以及相關制度的落後。就如關注龍環葡韻濕地保育聯盟的發言人指出,他們對此計畫表示質疑,並非全然否定,他們不滿的是民署不公開相關資訊及研究結果,亦沒積極回應民間疑問。這一點,顯然是政府公關工作的失當。後來,更爆出環保局對此計畫毫不知情。市民嘩然:關於生態的生態池,環保局竟然不作為?

坊間對環保局早有怨言,原因是在一些大型工程中不見環保局蹤影。然而,環保局的「失職」其實是非戰之罪,因為現行的法規並沒有賦予環保局職能去就每項工程作出環境批核。生態池事件再次暴露這缺失:如果環保局仍然沒實權介入公共工程,如果大型工程仍不必有第三方獨立環評報告,這個缺口日後只會引出更多魔鬼。

近年,澳門的公民社會慢慢成長,除了關注政治、民生問題之外,保育聲音亦越來越大。多次的文化保育運動,已喚起不少人的本土認同與文化意識,至於生態保育運動,亦給環保意識薄弱的澳門人帶來公民教育。重視文化與環境的永續發展,是世界潮流也是澳門趨勢,政府必須擔當推動者保護者的積極角色。

力報20130129

 

 

台長: Pan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