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2-27 22:41:07| 人氣4,969|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梅艷芳也是屬於澳門的?--寫在梅艷芳辭世九周年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梅艷芳也是屬於澳門的?

    --寫在梅艷芳辭世九周年                       李展鵬

  近年來,澳門人開始萌起本土主義,談論本土文化:葡國雞是澳門的,松山燈塔是澳門的,土生劇場是澳門的。過去幾年,澳門受外來事物衝擊,民間要捍衛本土的情緒可以理解。但這種情緒有什麼局限?讓我用一個看似不相干的問題去開始討論:梅艷芳會不會也是屬於澳門人的?

  答案似乎是──不!梅艷芳是香港製造,她的歌、形象及電影,沒什麼澳門人參與,她不是澳門的一部分,這是顯而易見,無須爭拗。但我偏偏想藉此展開討論:一個澳門人的成長如果少不了梅艷芳,一個廣州人如果對周星馳的電影瞭如指掌,那麼梅及周對他們來說,是否只是一句「外來文化」可以打發?又,王菲是北京人,但她的音樂大部分由香港及台灣的音樂人打造,那麼當一個北京人愛上王菲的歌,他愛的是本土還是所謂的「外來文化」?

  港產片的公民教育

  先來聽一個由梁文道提供的小故事:因為教育背景,有個廣州人從小就對公安很敬畏,從不覺得平民可挑戰公安,但自從他在八十年代看了港產片,聽了電影中常見的對白「差人大晒嗎?」他才驚覺原來市民是可以這樣質疑警察的。梁文道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明港片對內地文化的影響。就正如很多論者指出,在八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之初,港片及廣東歌提供了一個觀看世界的窗口。

  其實何止是內地呢?香港流行文化也是一代又一代澳門人生活中不少或缺的部分。我生於七十年代,到了八十年代中後期懵懵懂懂的開始了解社會與世界。當時,我讀的是倪匡亦舒金庸,聽的是梅艷芳張國榮,看的是TVB與港片。成長階段,我絕對是在香港文化的耳濡目染下慢慢懂事。而當中的梅艷芳,是我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

  八四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之時,我年紀太小完全不知發生何事。然而,那一年的《似水流年》與《蔓珠莎華》卻成了我與流行曲的最早親密接觸。現在說來,我也不知道一個十歲不到的小孩是如何能明白「望著海一片,滿懷倦,無淚也無言」的歌詞,但是,奇妙地,這歌聲卻打動了這小孩。還有梅艷芳的男裝造型,帥氣、冷酷。如果我們這一代人長大後都或多或少對多元的性別特質持開放態度,那其實都不可能跟當年梅艷芳的中性或張國榮的陰柔沒有關係。再來,八五年的《壞女孩》更不得了。一個濃妝艷抹的女人以挑逗歌聲唱出情慾渴望,並在舞台上有誇張的造型與大動作的舞姿,再加上中英夾雜的歌詞,這一切為當年還是小學生的我提供了性別教育,那是在媽媽、老師、香港小姐及徐小鳳以外的現代女性形象。

  澳門人受梅艷芳教育

  是的,當年不少人不太敢承認喜歡梅艷芳,包括我。梅艷芳是壞女孩,梅艷芳的歌教壞細路,梅艷芳對某些人造成不安,甚至是對社會構成挑戰。而且,作為第一代緋聞女王,她的私生活在一個沒有《壹周刊》與動新聞的時代已是萬眾焦點;今天說她紋身,明天說她為情自殺,後天說她又有新男友。這些緋聞配上空前成功的壞女孩形象,梅艷芳這號人物對社會的挑釁是可想而知。這些緋聞多是流料,但私下的她卻的確是豪氣萬千,傳媒曾用「食客三千」去形容她,她也承認自己愛請客兼仗義疏財。無論是傳媒虛假製造的或她坦率承認的,梅艷芳跟以前的那些傳統觀念、那個性別社會說再見。也因此,當年宣稱喜歡梅艷芳,是需要一定勇氣。尤其澳門民風比香港更保守,而人口少的緊密人際網絡更令澳門人不敢造次。梅艷芳對於二三十年前澳門社會的衝擊、對澳門年輕人的影響,更是可以估計。我清楚的記得,當年我舅母對梅艷芳極度反感,在她面前我亦不敢為梅艷芳護航,幸好我父母開明,從不干預過問。對比之下,今天的Lady Gaga雖然作風大膽,但在廿一世紀喜歡Gaga幾乎是亳無壓力的。

  另外,梅艷芳在一個男人至上、英雄片當道的時代,既多次擔大旗演主打女性角色的電影,如《胭脂扣》及《川島芳子》等,又在動作片做巾幗英雄,甚至凌駕男性,如《英雄本色3:夕陽之歌》及《亂世兒女》。梅艷芳不至於完全扭轉當時香港電影的陽剛特質,但她的確讓當時港片的性別風景變得多元化。銀幕下的她,巧妙地對照著電影中她的有情有義與仗義執言。在「民主歌聲獻中華」中,她是站得最前的藝人,而事後,她亦暗地裡出錢出力,並為此付上代價,包括辭演關錦鵬為她度身訂造的《阮玲玉》。八九十年代的澳門,一方面有回歸帶來的不確定,另一方面又有對中國的血濃於水,澳門人在時局中心情複雜。而梅艷芳的身教言教亦為我這個澳門人上了一課,有關愛國、有關社會公義的一課。

  我們似乎很難去指認梅艷芳是澳門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在個人層面,相信有不少澳門人被梅艷芳印下了成長烙印,而在社會層面,梅艷芳對澳門的影響亦不可謂不直接,從當時年輕女性的化妝(粗眉與深眼影)與穿著(大墨鏡與厚肩墊),到她們的思想行為(不需要以漂亮溫柔取悅男性的新女性)都是。當然,梅艷芳不是形塑八十年代打後的澳門女性特質的唯一因素,但香港傳媒影響力大(當年甚至比今天更大),紅透半邊天的梅艷芳肯定推動了社會的變化。其實,梅艷芳的影響遍及華人社會,當時內地比澳門更保守,梅艷芳的衝擊更大;近年有內地作者回顧改革開放歷程,就點出了梅艷芳當時進入中國引起的震動,而《壞女孩》亦一直是禁歌。至於台灣當年剛解嚴不久,當流行歌壇都是清新民歌,梅艷芳亦帶來很大刺激。用大開眼界來形容內地人與台灣人跟梅艷芳的邂逅,絕不為過。而梅艷芳已是這些地方的文化的一部分。

  本土等如排他?

  近十多年,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華人社會常談論本土。在全球一體化的趨勢下,持守本土是必須的。然而,關於本土的討論卻有時越走越狹隘。我在課堂上用荷里活與迪士尼攻陷全球的例子討論全球一體化,說明強勢外來文化有可能導致我們跟本土文化疏遠。然而,在考試時,竟有學生說香港文化也是「外來文化」,必須加以遏止,這說明了討論本土的盲點:我們不能帶著潔癖去定義本土。對澳門人而言,如果把香港人傳過來的菠蘿油、口頭禪與服裝潮流全抹走,如果把內地傳入的鹹牛肉罐頭與粵曲全丟棄,那麼我們是否也要把葡國人帶來的葡國雞、馬介休與葡式建築一併驅除?這樣,澳門的「本土」還有什麼可以剩下?

  香港人與澳門人同文同種,同時分享廣東話文化,兩者同樣有殖民歷史,同時進入資本主義世界,因此,儘管兩地有不少差異,但當香港文化傳入澳門時,會慢慢成為澳門人生活與文化的一部分。梅艷芳是很好的例子,她的歌與電影,是一整代澳門人的集體回憶,也反映了澳門人的社會意識的建立。而這情況,亦出現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方。因此,梅艷芳不應是澳門人在談論本土時要撇除的項目。梅艷芳當然是香港文化代表,但某程度上,梅艷芳也是澳門人的。而所謂本土,亦應該是一個開放的而非封閉的概念。

 澳門日報演藝版12月27日

台長: Pan
人氣(4,969) | 回應(1)|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我們的梅艷芳 |
此分類下一篇:相愛,跟一個城市--悼梅艷芳
此分類上一篇:亂世。旗袍。梅艷芳

咩咩仔
"好"
2012-12-28 09:36:0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