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旺各區,有何代價?
旅遊局提出的四條旅遊路線,除了企圖分流旅客,還為了帶旺各區經濟。
在商業社會,「帶旺經濟」是天下無敵的四個字。有錢搵喎,邊個會/敢反對?不過,我們還是要問:如何帶旺?是怎樣的「旺」法?每一區都要那麼「旺」嗎?首先,旅遊業帶旺各區的方式,自然是增加迎合遊客的店舖。而你我心知肚明,來澳的遊客最需要的,不是水果毛巾或本地文創產品,而是化妝品、奶粉、手機、名牌手袋。因此,當某區遊客越多,就會越多這種店舖。這勢必火上加油地再推高舖租,令小企業叫苦連天、甚至是關門大吉。而且,當一間文具店變成莎莎,也割斷了社區聯繫。這樣的「旺」,代價高昂。
當然,遊客也要吃,也會帶旺食肆,但幾年前香港主持人阿蘇來澳的經驗清楚地告訴我們:一間小店面對食客劇增會應接不暇,並導致價格上升,食物質素下降。而沙梨頭細龜炒河經阿蘇的節目介紹之後,大量遊客令細龜兄不勝負荷,先是小休,後來索性長休結業。遊客少吃一碟炒河沒什麼,本地人少了一種地道美食,再不易見到一個熟悉街坊,卻是一大損失。
被資本主義「賺錢大過天」的觀念洗腦的我們,很迷信「帶旺」這兩字。但其實,是不是區區都要那麼旺?有些純住宅區本來就該清靜,有些休憩區本來就該閒適,為什麼從西灣湖、美副將到阿婆井,都非要搞旺不可?我歡迎遊客看不同面貌的澳門,我也贊成某些具文化旅遊潛質的區域(如望德堂)值得發展,但對於把所有社區都要帶旺的思維,卻是不敢茍同。
力報 09月03日
人心思變,選情不變?
新一屆立法會選舉在即,我最近常想起的卻是四年前的選舉結果。從2005到 2009年,中間發生歐文龍案、五一遊行開槍事件、東亞運超支等,而博彩旅遊業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亦已清晰可見。當時,很多人以為澳門人渴望改變的心情,會反映在上一屆的選舉結果。
但是,改變沒有發生。首先,2005年的投票率超過58%,至於2009則是接近60%,只有輕微提高。更重要的是,對比2005與2009的選舉結果,可見幾種主要政治力量(包括傳統社團、民主派、博企、鄉族派等)所佔的票數百分比改變不大,澳門的政治版圖依舊。這意味著當社會在劇變,選民的投票傾向卻是一如以往。於是,當時有評論人指出:澳門的政治局面是一個「超穩定結構」。
究其原因,大概有幾個:大社團與大企業的號召力仍然很強,因此雖然人心思變,但對選情沒重大影響;另外,澳門人際網絡密切,選民容易被勢力強大的組別左右,因為很多人有親友在某大企業工作,或平常有參與某社團的活動;再來,是澳門人的公民素養問題,很多人或許滿腹不滿,但卻不關心制度,因此看輕手上一票,他們可能沒有深思熟慮就投票,可能根本沒投票,甚至沒登記做選民的也不大乏人。
上屆選舉結果說明了這個「超穩定結構」不易動搖。四年又過去了,如果說人心並無思變,相信很多人並不同意,但是,這「思變」能不能反映在選票上卻是另一回事。這一屆的新增選民中有大量年輕人,他們能否左右大局?曾投票的選民可會改變意向?「超穩定結構」可會被打破?我們且拭目以待。
力報 09月10日
誰在左右大局?
立法會選舉結果跌破一地眼鏡。投票率下跌,顯示民間的熱衷程度不升反降;曾經被傳媒強調、被大眾期望可能改變選情的年輕選民,最後出來投票的人不多。看看大豐收的組別,可以初步判定這次左右大局的仍是年齡較長的傳統選民。
在部分財宏勢大的組別猛力號召的情況下整體投票率仍低,可見一些平時跟大社團大企業沒甚麼聯絡的選民放棄了投票。社會氛圍是決定投票率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而澳門最近幾年有政改方案的爭議、交通問題的惡化、電訊管理的混亂、旅客逼爆的苦況、墓地門事件的爭議、西灣湖及路環的環境問題之爭,從民生、環保、政制問題到高官刑事案都有。這樣的社會狀況,一般會令市民急於表達意見而推高投票率。然而,這沒有發生。難道是這幾年見慣奇聞的澳門人,已經波瀾不驚、看破紅塵?又或是大家已滿足於短期福利與經濟好景?
另外,近年的各種議題與社會運動,亦多了年輕人的聲音與蹤影。保育路環、抗議CTM、保護動物、推家暴公罪化,都有不少年輕人參與。至於網上平臺,亦有年輕人熱烈討論政事。但最後,大量年輕人根本沒有走出來投票。至於在選舉中勝出的年輕新面貌,則大多仍是靠傳統票源食糊。年輕人未能左右大局,全因不在乎手上的政治權力,難道澳門人的政治冷感已傳給下一代?不要忘了,上屆選舉後有調查發現百分之四十五的中學生覺得立法會選舉是「無意義」及「毫無意義」。
一次選舉,引出無數深層次問題。在選舉期間,整個社會的矛頭都是政府,現在,是時間靜下來看看民間發生甚麼事了。
力報 09月17日
政治冷感傳給下一代?
這次立法會直選投票率低,大量年輕選民並沒投票,這再次令人反思一個問題:我們的中小學給下一代怎樣的公民教育?
選舉前夕,我耳聞目睹不少發生在學校的事:有學校向學生及家長宣傳單一組別,甚至連幼稚園的開學資料都夾著某組的宣傳品,以至我有個朋友的四歲女兒都對某候選人的名字瑯瑯上口;有學校要求每位老師交出20個聯絡資料作選舉宣傳之用;有學校用家長回條的方式驅使家長投票;有學校在非宣傳期以「教學交流」之名包車載全校老師去大陸聽某組的政綱介紹會。學校其身不正,如何教學生做好公民、拒絕賄選、按照自己的意願投票?這種身教,不就是把年輕人教育成一個個只根據人脈關係投票、但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
在澳門,本土公民教育尤其重要且困難。澳門傳媒欠影響力,很多年輕人連本地新聞都少看,對本地社會知之甚少,卻天天看香港傳媒熟悉梁振英、葉劉與長毛。這種先天不足,很需要學校教育來彌補。另外,現在社會物質豐裕,當買樓的壓力尚未殺到埋身,無論是大學生賺外快或是畢業生找工作都容易得很,社會問題與政治制度對他們來說可以是不痛不癢。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盡早啟發他們認清「政治就是眾人之事」,沒有一個人逃得開。
然而,很多學校在這方面是失職的。按照我這兩年在中學主持講座的經驗,可以數出五個司的高中生少之又少,甚至在大學一年級,對桃花崗事件毫不知情的也不在少數。過去的殖民歲月,市民難參與政治,因此對政治冷感,但如果下一代繼續不了解社會、只滿足於消費玩樂,恐怕政治冷感會以另一種方式遺傳下去。
力報 09月24日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