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人,你無處可逃
──毒奶事件與金融海嘯下的澳門
談起近日的毒奶事件與金融海嘯,我的一位同事感慨地說:“以前看世界大事及內地新聞,通常都是隔岸觀火,現在可不同了,大新聞‘下下’都燒到埋身,隨時令你身家蒸發,患腎結石。”這位朋友,真是一語道破一個全球性的問題。
可不是嗎?生活在今天的澳門,有多少人可以對近至香港珠海、遠至美國英國的事情置身事外?早上起床看股市行情,你或者眼前一亮“嘩”的一聲歡呼,又或者眉頭一皺“唉”的一聲嘆氣;上班前,你用英語提醒家中的菲傭做家務;回到公司,你開始了一天八小時對著一台美國品牌電腦的生活,而一開機,加拿大那邊的朋友已不停跟你MSN;正式工作前看一下《澳門日報》,你知道那些國際新聞的來源不過是那固定的三數家外國通訊社;周末,你會安排一趟蹨骨食飯的珠海行,或是香港購物一天遊;你已經三數年沒看過華語電影,你進戲院都只看荷里活片;不知從何時開始,你保持一年去兩次泰國,兩年去一次日本的習慣。
你本來不察覺你跟澳門以外的世界的密切關係,直到你因為泰國政局動盪而取消了曼谷之行,直到你因為全球油價及糧食價格上升而叫苦連天;直至你知道澳門的空氣質素跟整個珠三角地區有關。然後,有一天,因為金融海嘯,你的身家大縮水,而毒奶粉事件揭發之時,你的冰箱中則尚有幾盒國產牛奶。那一刻你才真的醒覺:活在這世界,真的是“那麼遠,這麼近”。
我們的世界:那麼遠,這麼近
是的,我們已全面進入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從身家性命財產,到衣食住行娛樂,澳門人的生活已跟外面的世界密不可分。然而,這在歷史上並不是新鮮事:中世紀結束之後,文藝復興帶領整個歐洲步入現代時期;從十八世紀開始,英國的工業革命帶來整個西方翻天覆地的社會變化;至於起始於十五世紀而極盛於十九世紀的航海事業與殖民主義,更令世界有風起雲湧的變遷。無論是文藝復興、工業革命或航海事業,到了後來都不只是西方的事,而是全世界的事,全人類的事。今天的全球化,是最新一波的世界性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變革浪潮;跟以往不同的,只是這個浪潮速度更快,範圍更廣、影響更大。
身為澳門人,習慣了所謂平靜閒適的生活,我們如何面對這一波浪潮?情況是不是很悲觀?小市民是否坐以待斃,最多只能為美國經濟、為AIA、為匯豐銀行祈禱?澳門政府又如何?一方面要面對全球經濟危機,另一方面要應付物價高企,政府又是否只有“派糖”一招?政府又如何面對全球經濟調整對澳門的影響?
政府如何面對全球化?
早前,談到奧運與全球化時,我就曾經指出“國家作為一個政體的力量會漸漸減弱,因為現在的人口、資訊、資金、音樂、電影、技術都是國際的、流動的,人們生活的少數項目如稅收、醫療、教育才會掌握在國家手上。”(見《澳門日報》6月23日視野版)換句話說,在全球化之下,一個政府要處理的問題其實越來越多,除了內部問題之外,還有數不盡的外部問題:以澳門為例,油價上升,促使的士加價,市民叫苦之餘,對交通政策的不滿加劇,令相關部門更為頭痛;全球物價上升,令本來就享受不到經濟成果的市民生活更苦,怨氣更深,政府必須推出措施紓解民困;美國的AIG出現危機,令澳門的逾十萬張保單的客戶擔心,金管局也得出來解釋;內地的毒奶粉危機下,澳門當局也自然要有一連串的檢測、公佈、回收行動,隨後還可能有立法工作。
在這個日益複雜的全球網絡中,類似的牽一髮動全身的問題,只會越來越多。這時,市民對於政府的要求便呼之欲出:澳門人需要一個有世界視野的、觸角敏銳的、反應迅速的、熟知國際形勢的、有前瞻性的、心胸開闊的政府,以應付瞬息萬變的全球化社會。然而,回歸九年,澳門政府仍未達標,特首的名言“細路仔做大人野”恰恰可為政府多年來的施政來個小總結──政府仍把澳門當成一個漁村,仍沿用一種中小企的、甚至是家庭式的管治方式;我們缺乏長期規劃,至今沒有長遠的外勞政策,我們缺乏整體考慮,至今沒有總體城市規劃方案。開放賭權刺激經濟不是壞事,但政府事前彷彿從沒評估引入大量外資與遊客之後的種種問題,諸如交通負荷、人力資源、城市空間等。澳門真的像個小孩子,帶了幾件衣服就從鄉村走到大城市,一覺醒來已身在全球化的複雜系統中,無力處理各種問題。
民間如何面前全球化?
批評政府容易,那麼民間又如何?最近的毒奶事件與金融海嘯給澳門人當頭棒喝──只要你數一數日常生活中接觸多少可能有問題的奶製品,只要你算一算買了多少股票基金保險,我們應當明白,就算當年不開放賭權,就算沒有威尼斯人沒有自由行,澳門還是早已捲入了全球化浪潮中,別無選擇。奇怪的只是,到時今天仍然有人高呼“我們不要發展”,“發展是永無止境的,因此要停止”,“M記、KFC、外國人,我通通不要”(摘自CTM討論區)。有人竟然天真到以為只要不開放賭權,澳門就可以像以前一樣,繼續做一個平靜閒適的、與世無爭的小城。我們的語文教學大概很成功,大家都對《桃花源記》那麼印象深刻;我們的公民社會教育大概很失敗,澳門人都是身處全球化浪潮而不自知。
自外於全球化,當然不是不可能的。在今天的非洲或中東,甚至是在中國,仍然有人每天要走數公里的路才可以得到乾淨食水。問題只是:我們真的想變成那樣嗎?澳門又有可能回到這種“盤古初開”的時代嗎?如果不行,我們應否拋下那個“澳門以前真好”的虛構舊夢?是否應該調整自己的心態,更新自己的想法,停止排外,收起懷舊,以求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仍然有優質的生活、獨特的文化、穩健的經濟、開明的政治?
全球化不會放慢腳步
毒奶事件與金融海嘯對澳門政府與澳門市民來說,都其實是一個警號。這提醒著澳門人:我們已無從逃避。政府不可逃避面前當今世界的複雜網絡,逃不掉管好一個全球化城市的責任,再不能以家庭式的傳統方式管理澳門;澳門人也無處可逃,我們已回不了過去,與其繼續用駝鳥政策拒絕發展、仇恨外資外勞,倒不如調整思維,善用外來人口、資金、文化對我們的好處,想想如何讓澳門發展成一個優質的全球化城市。有毒的奶製品會逐一被測出被回收,金融海嘯也會成為過去,然而,全球化的浪潮卻不會因此放慢腳步。從政府到民間,要知己知彼,澳門才有勝算。Create_adam@yahoo.com.hk
(《澳門日報》視野版,9月29日)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