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2-13 16:34:27| 人氣36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電影中的香港文化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電影中的香港文化 李展鵬

  最近看的兩本書《後九七與香港電影》及《盛世邊緣:香港電影的性別、特技與九七政治》,不約而同都從文化研究的角度談香港電影。邊看兩書,我再次為香港人感到慶幸:如果沒有了電影,香港這個傳奇的都市也許就會少了很多的時代紀錄,而文化研究者也會少了很多有趣的研究材料。

  當然,小說詩歌及戲劇等作品自然有其文化價值,但那畢竟是較高雅的精緻文化,缺少了一種深入庶民的文化普遍性,所以當代文化研究的著眼點多在通俗的流行文化上,而香港歌影視的流行文化中,則以電影創作提供的材料最豐富。

香港的電視業發展是極度畸形的,當世界各地的電視頻道與節目都走向百花齊放,唯獨香港這個號稱「資訊發達」的地方仍是一台獨大。在長年缺乏競爭的情況下,香港過去廿年來的電視創作發展可說是停滯不前。試看近幾年值得討論的電視文化現象,不論是《還珠格格》攻陷整個華人社會,或是《百萬富翁》引起收視戰,甚至是由《色慾都市》及《粉紅救兵》帶出的性別議題,都是拜外地製作所賜,香港本土的電視作品呢?對不起,在一台獨大的市場環境,創作活力早已被扼殺殆盡。

流行樂壇方面也是乏善可陳。在音樂風格上,因為卡拉ok的牽制使得市場上充斥k歌;在歌詞上,千篇一律的情歌泛濫,其他題材的歌曲幾無見天日的機會,雖然林夕及黃偉文在文字及歌曲意念上偶見奇想,但仍走不出廣東流行曲整體的庸俗單調的框框。只慨嘆,那個既有梅艷芳張國榮的主流勢力,也有達明一派、Beyond及林憶蓮的高質素音樂的八十年代,早已一去不返。

  相形之下,在逆境中艱苦經營的香港電影總算仍保有活力,不少電影作品都折射出香港的社會文化處境。陳果的「香港三部曲」與「妓女三部曲」在後九七時代的代表性已被肯定;王家衛從《春光乍洩》的「回家」到《花樣年華》的「懷舊」都掀起香港情懷的討論,其新作《2046》更以「五十年不變」的政治承諾為題發揮;許鞍華的《幽靈人間》與《男人四十》書寫的也是香港的社會處境。

就是賣座片的文化意義也不容忽視,如《金雞》以戲謔方式重構香港歷史,《無間道》系列則不自覺地在身分的衝突與命運的播弄等問題上流露港人心情。可以預見,多年以後會有更多的文化論述以香港電影為題,去探究這都市經歷大時代轉變的故事,那情況一如我們今天看著《小城之春》及《十字街頭》等電影遙想舊中國的故事。要去發掘一個地方一個時代的面貌,就去看看那時那地的電影吧!這畢竟,是個屬於電影的時代哩。creatingadam@yahoo.com.hk

台長: Pan
人氣(36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