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6-30 23:42:56| 人氣2,60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民間社會論戰

民間社會論戰

八0年代,台灣展現了二次戰後四十年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針對在戒嚴時期所承受的壓迫,以及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以低糧價、低工資、高污染的政策,所導致的農村破敗,環境污染,工農生活的困苦,這一切的社會矛盾隨著政治解嚴轉化為社會運動,在台灣的舞台風起雲湧的演出著。雖然在1990年後,由於資本集團以停止投資、產業外移的方式要脅,使得國家重新向資本靠攏,但是這段時期的社會運動實踐,還是開啟了台灣社會一些新的空間。

面對著當時台灣各種新興的社會運動,大約從1986年起藉由在《前進》、《中國論壇》、《南方》等雜誌的論述,由南方朔、江迅、木魚等人鋪陳出整個「民間社會論」的圖像,並企圖在此架構下替台灣的社會運動勾畫出一個藍圖。

首先出現的「民間社會論」,以南方朔為代表,認為當時台灣社會的主要矛盾,主要在於黨國體制與民間社會之間的支配與反抗關係,而不在於民間社會內部的群體之間的齟齬。社會各種力量發揮動能,追求「人民-民主」的戰果,則可望促成民間社會相對於國家取得主動地位(錢永祥,2004115

「民間社會論」提出後,引起不少社運人士,特別是左翼人士的批判,主要是質疑將社會矛盾定位在「黨國VS民間」的說法,有整合新興社運團體來對抗國民黨政權的企圖,而其政治效果便是讓社會運動被整合進當時新起的民進黨的政治反對運動中。同時一方面強調「人民--民主」認為各種人民主體一律平等,但又強調「黨國VS民間」的基本架構,兩者間明顯有矛盾。

在這些質疑挑戰「民間社會論」的聲音中以「具後現代傾向之人民民主論」(簡稱「後民論」)[1]規模最大,持續最久:

另一方面「人民民主論」--應該以卡維波為代表,則根本反對「國家與民間社會二元對立」這種思路,主張眾多社會運動,才是廣泛的社會鬥爭漫長戰線上的紛雜多樣主體。不過一旦認定了社會運動具有主體與主動的地位,自然會反對上述民間社會論將政治戰線--黨國體制的民主化--掛帥的取徑,主張社會鬥爭乃是多集團、多樣結盟、多戰線的,其中國家體制的民主化,並不具有優先地位

(錢永祥,同上)。

「後民論」的提出有其現實政治策略上的意義,除了當時主張「民間社會」的學者日益和民進黨美麗島系合流外,也和民進黨內獨派在各個社運部門積極發展,影響力漸大,提出「政運社會化,社運政治化」的理論,表現出意圖收編社運進「獨立建國」陣營的強烈企圖。但同時在1988年五二0事件後,政運和社運的緊張關係益加被突顯[2]。因此對社會運動團體而言,確立其發展與自主性乃成為人民民主論的重要課題,而「後民論」更具有濃厚的現實策略的意義(蔡其昌1991)。

這波「民間社會VS人民民主」的論戰在當時影響很大,並且具有非常濃厚的現實策略意義。因此包括一些學運團體也加入這場論戰中。東海的異議性社團「人間工作坊」在1991年出刊的社團刊物中《人間札記》第4期中,特別製作了「人民民主專題」,刊載由社員蔡其昌、郭紀舟、沈發惠撰述的討論「人民民主論」的文章。

蔡其昌在〈打造美麗島的新圖像--從「民間社會」到「人民民主」的歷程〉一文中,簡要的反省了台灣80年代末期的社會運動論述,從「民間社會論」到「人民民主論」的變化過程,以及兩方的爭辯內容。

而在社員沈發惠所發表的〈邁向人民民主實踐之路--「後現代人民民主論」之反省及人民民主之實踐意義〉一文中,對卡維波等人的「後民論」提出強烈質疑,認為「後民論」由於過度強調反對基礎主義、反對鉅型論述,完全否定了為不同的人民主體創造一個「團結形式」的可能,還可能造成不同社運間的對立。沈發惠認為就現階段實踐之可能性、可聯合最大多數宰制人民、避免形成絕對性的權力關係等三個條件來考量,「全面對抗資本主義之宰制體制應成為現階段人民民主抗爭之聯合基礎」(沈發惠,1991)同時主張學生、知識份子及草根工作者應扮演接合劑之角色,換言之學生/知識份子除了積極拓展校園(教育)/文化(意識型態)領域之抗爭外,亦應積極介入其他場域之抗爭。

郭紀舟則將「人民民主論」運用於東海校園運動的分析中,並參與了當時校內關於「東海是誰的?」的辯論(請參考本章三節)。

參考資料:

錢永祥,2004,〈公共領域在台灣:一頁論述史的解讀與借鑑〉,刊於《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李丁讚等著。台北:桂冠,。

陳信行2004,〈我的野百合〉,《台社》季刊第54期。

蔡其昌1991,〈打造美麗島的新圖象--從「民間社會」到「人民民主」的歷程〉,刊於《人間札記》第4期。

郭紀舟1990,〈你的名字叫人民〉,刊於《人間札記》第4期。

沈發惠1991,〈邁向人民民主實踐之路--「後現代人民民主論」之反省及人民民主之實踐意義〉,刊於《人間札記》第4期。。

 

(註釋)

[1] 「人民民主」在80年代的社運、學運部門是個經常被使用、引起討論的概念,錢永祥在其文中把卡維波等人的理論視為人民民主論的代表,但如同本文所示,至少在學運圈中,對於人民民主的界定就和卡維波等人稍有不同,也可以參見陳信行的文章(陳信行,2004)。為了以資區別,本文主要以蔡其昌的分類,將錢永祥所說的卡維波等人的理論稱為:「具後現代傾向之人民民主論」(簡稱「後民論」),參考蔡其昌,1991

[2] 如五二0對在這〔社運〕而言乃致命之打擊,但對政運而言卻累積了更多資源」(蔡其昌,1991)

台長: 解影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