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3-11 16:39:22| 人氣2,114|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第三章第二節:校園景觀的深層意義

第二節 校園景觀的深層意義

1970年代的台灣校園建築論述

1968年1月,當年還是台大二年級學生的鄧維楨創辦了《大學》雜誌,1970年楊國樞擔任《大學》雜誌總編輯,進行內部人事的改組,邀來學術界、中小企業界、知識份子及部份國民黨「開明派」的黨務精英參加編務,使當時在政治、經濟、學術方面學有專長的人物,都齊聚在《大學》雜誌底下,對台灣社會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人間》雜誌第37期:98)。

在《大學》雜誌各期的文章中,值得注意的是在1970年7月份發行的第31期,其中有一篇漢寶德發表的〈教育精神之象徵-學校建築所傳達之訊息〉,文中把學校建築看成是教育精神象徵,並從台灣及美國大學校園建築形式中,去分析其中顯露的教育精神,反省現代大學教育的發展方向。

文中認為東海大學在台灣的校園建築中具有顯著的地位:

在本省,只有東海大學的學校建築有一個構想,代表一種象徵的追求。…事實上國內其他大學校舍無不凌亂不堪,這種凌亂說明了我們在大學教育精神上尚缺乏歸趨(漢寶德,1970:11)

不過在漢寶德看來,東海大學的校園建築,體現的是一種中世紀時的修道院形式的大學傳統:

它象徵的教育精神,是一座孤立的修道院。老實說,東海在大家心目中是一座尚過得去的大學,是修道院的影像所造成的,它的立學宗旨中充滿了孤立的精神,比如師生一定要住校…孤立於市塵之外,加上生活的管理。對於女孩子們小心翼翼的家長是一副定心劑。因此東海大學是一個女性味很重的學校(同上)

漢寶德舉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報告為例,認為封閉式的修道院大學已經成為過去,現代的大學要向社會開放,以社會做為教育的實驗場所。但同時必須避免機械式的訓練,解除老師對學生的威權,增加師生的共同感,創造能讓心靈舒展的教育空間。

同年10月《建築與計畫》雙月刊,刊出一篇由夏鑄九撰寫的〈台灣的大學建築〉,比較了台大、師大、文化、東海、聖心、輔仁、逢甲等數所學校的校園建築設計,文中認為相較於許多抄襲混亂、盲目復古的大學校園:

東海大學的學校建築有一個構想,代表一個象徵的追求,他是一座孤立的修道院,在修道院的大學中與我們的倫理觀念互通聲氣,使學生過著一個被保護、封閉隔絕的生活。…東海大學的校舍象徵著一種封閉的教育精神(夏鑄九,1970:18)。

文中延續漢寶德的觀點,認為現代大學不能再囿於心如止水的修道院,而必須及時的向社會提供服務。

文中特別提到路思義教堂(該文翻譯成魯斯教堂),認為它已超越了內省沈思的宗教意涵,而成為屬於東海師生,甚至整個台中市民的精神指標。「沒有了它,整個東海,甚至整個台中都失去了光彩。」(同上)

這兩篇文章都強調東海大學的校園建築,是台灣少見的體現完整的教育構想的校園。但同時其建築中表現的孤立的修道院精神,已不符合現代大學的發展方向,必須要有所改變。

校園景觀與創校理念的反省

漢寶德和夏鑄九的文章發表的時間,正是東海大學處於校園發展方向爭議的時期。文中對東海大學的分析和批評,很快的就得到校內的回應。

1970年11月,「榮譽制度推行委員會」(簡稱榮推會)在其刊物《大度風》第6期,為了「檢討過去,珍視現在,策勵未來,使東海大學日新又新」(大度風第6期:3),特別製作專題訪問三位畢業校友對母校的觀感,刊出校長在校務會議上的報告,以及陳其寬先生對東海大學校區規劃構想的說明。在訪問陳其寬先生一文的「後記」中,榮推會的成員表示

這次我們試圖以建築的觀點來重新體認一下我們的學校,並不是我們覺得東海的建築特別怎麼樣,值得介紹。而是希望由其當中更了解我們學校的一些精神和理想,進而能夠深切的檢討他的是非對錯…(前揭書:7)

「在本省,只有東海大學的學校建築有一個構想,代表一種象徵的追求…」榮推會引用漢寶德文中的這句話做為開頭。對榮推會而言,校園的建築規劃之所以重要,並非由於它在建築設計和規劃上的優越性,而是因為它體現了創校初期的教育理想。而關於創校初期的教育理想的內容,以及在70年代後應作怎樣的調整,一直是關於東海校園發展方向辯論的主題。對於一般的同學而言,去談論學校每年的財務收支平衡,聯董會的備忘錄,都顯得太過龐大而抽象。然而從校園建築物的的動線安排,區位規劃,去理解當初創校的構想,卻是十分貼近其日常生活的。例如在這篇文章中陳其寬先生表示:

「一個學校建築都有一個中心,象徵學校的精神。…因為我們是教會辦的學校,所以我們有兩個中心,一是教堂,一是圖書館,環繞這中心,教室,學生活動中心,學生宿舍,教職員宿舍,散佈於其四周。」

「因為我們是設計一所『大學』,一所『中國的大學』,而我們希望學校的建築能表現出這種精神。因此我們採取了最能代表中國的唐代建築…」

「唐代木造四合院最能表現一種純樸,泱泱大風..因為我們要的不是旅館,不是觀光遊覽的地方,而是一所大學,一個適合學生活、成長、學習的地方,這種純樸,大方的建築正適合我們的要求」(《大度風》第6期:5)

在這篇文章中並回應了漢寶德和夏鑄九,對東海大學體現的「孤立」精神的看法。文中首先引用陳其寬的話:「外國有很多大學就在市區內,甚至和外界沒又很明顯的界限,也有很多在城外的學校,所謂隔絕與不隔絕是人的問題,而不能全歸罪建築本身。」

同時比較了東海和其它的學校:

事實上如果是講距離上的隔離至臺中二十分鐘的路程並不算遠,想想政大、輔仁、淡江、逢甲、文化、清華、交大,想到城內(所謂社會),即使臺大到西門町也都不止要二十分鐘。那麼所謂隔離,是否只因為我們自己的固步自封而無的放矢,是否只因為下山看電影玩樂交通不夠方便的一種自嘲,這似乎和參與社會的可能性是兩回事。

除了回應漢寶德等人的文章外,這些論點都和當時東海校內關於「如何走入社會」以及「如何克服疏離感」的討論密切相關。

做為重要區別標誌的校園景觀

如同第一章提到的,東海在70年代後必須面對多所新設大學的挑戰,而不復有其創校初期的優勢。在眾多的大學校園中,東海如何能夠突顯出自己的特殊性呢?雖然東海有著輝煌的歷史以及創校理念,還有具獨特性的校園文化。但是這些對外人而言都顯得太過遙遠而抽象,獨特的校園景觀就成為和其他學校之間最顯著的區別。

漢寶德的那句話:「在本省,只有東海大學的學校建築有一個構想,代表一種象徵的追求」,清楚的說明了東海和其他學校的區別所在。在前述《大度風》第六期的文章中,也有這樣一段話:

只要回想一下我們的小學、中學,每個人能分配到活動空間有多少,就可以知道大學之所以為大,不妨再看看其他大學他們終日處身所在為何?

而在建築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路思義教堂,當然更足以凸顯東海的特殊性。

時序進入90年代,由於高等教育政策的轉變,全國各地普遍設置大學院校,使得東海遭到另一波衝擊。在激烈的高教市場的競爭中,東海大學校方認定自己的競爭優勢之一是:「唯本校校地廣大,環境優美,位居台中市交通便利之處,此為他校所欠缺者。」(東海大學發展白皮書:45。底線為筆者所加)

校園景觀因此具有區別東海和其他私立學校,強化東海大學在高等教育的競爭優勢的作用。同時相較於許多剛成立的私立院校,東海悠久的歷史傳統,更是其一大優勢。在召喚過去的歷史的同時,也可以凝聚校友和師生對校園的向心力。因此校園景觀,特別是路思義教堂,也就更具有重要性了!

對內,校園景觀代表了創校理念與歷史記憶的物質化,對外,校園景觀則是東海最能和其他學校進行區別的象徵。校園景觀因此成為「東海大家庭」的共同體想像中的核心,而關於校園發展方向、校園問題的各種討論,也就經常以空間做主題。校園景觀問題形成了一個「論述場域」,讓各種校園議題在其上進行討論。鄭禎樺注意到在東海校園內任何可能改變校園景觀的的工程,都會招致學生的關心與質疑。但是學生們關心和質疑的不只是校園景觀的變更,而是整體校園發展方向與治校理念,這個從70年代就在東海校園不停被討論的問題。校園景觀之所以對東海人具有極重大的意義,不只在於設計和規劃上的特出,以及累積其上的生活記憶與情感,還在於它也是一個校內公共議題的論述戰場。


台長: 解影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