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6-24 08:42:51| 人氣2,12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對戰後台灣學生運動史的看法(八)

所以我會覺得,文化大學美術系事件之後,臺灣學生運動真的不一樣了,包括東海也在94年之後,整個校園空間議題的實踐呢,開始擺脫相思林,在90到94年呢,就一次相思林、二次相思林、三次相思林事件,連續四年都是相思林相思林相思林;通通圍繞在相思林。第一次是要砍相思林,第二次是要砍相思林蓋綜合大樓,第三次是相思林要不回來,郵政總局的大樓還是要繼續蓋,好像都一直繞著相思林在轉。

19994年之後,出現一個第一個很有名的事件就是噴漆,就是「德耀大石頭事件」,就是現在科技大樓前面那個螺絲釘,義大利麵的事件。第二個是科技大樓事件,然後接著是小惠事件,開始擺脫了相思林事件的詛咒,議題開始變得比較多元。

離開東海來看,從當時整個臺灣學運的議題來看的話,它也是很多元,同志運動議題開始冒出來,性別運動開始冒出來,性別運動要到94年之後才開始變強,最有名的事件是那個--台大女研社,它幹了很有名的事件,一個事件是看A片,他們在女生宿舍放A片給大家看,引起輿論的注意;另外一個事件就是--「攻佔女廁」,就是指出性別上面的不平等,攻占女廁這個事情後來蔓延到全國大學,東海學生也開始搞攻佔女廁,(聽眾:攻佔女廁?)對不起,攻佔男廁,攻佔男廁事件!!就是指出日常生活空間在性別上的不平等。

我覺得性別運動其實在這裡面提供了,一個新的運動實踐的空間,就是說,我們剛才講過了,之前的運動政治議題是主軸。認真的看待歷史,其實三月學運之前的學生運動,和三月學運本身並不是沒有社會議題,只是一般來講,政治議題往往吸收了大多數人的目光。可是到了1994年之後呢,議題越來越走向校園內部生活的時候呢,性別議題會把那個議題的焦點更清楚更具體化,如果不是那種女性主義的思維,你可能不會去注意空間這種問題,或是廁所這種問題。我們可能會去注意自助餐的餐廳菜太爛,我們可能會去注意房租太貴,我們可能會去注意東海這邊的交通太亂,可是類似像廁所空間這種問題,這是要有女性主義的敏感度才會去注意到,要女性主義的敏感度才能去注意到說校園內的安全、空間設計、對女性友不友善,這個都是女性主義的敏感度才會產生出來的意識。

另外一個出現的議題就是台語文運動,在94年之後發生一個新的變化,一個很有趣的變化,就是說有一種新的台文運動出來了,就是客家文化運動。所以東海成立了客家社。某種程度和當時的客家文化運動是有關係的,這也跟一個很有名的社區運動是有關係的,就是美濃,美濃愛鄉協進會反水庫運動。所以後來就是說客家運動就開始變得很重要。那客家運動本身其實是有它的社會意義的東西,這後面如果有人有興趣,我們可以再來談。我認為它對對整個台語文運動,就是整個本土文化運動有一個重要的意義,代表一個本土意識內部的反省,不像原住民運動是從外部來的對本土意識一個質疑,它(客家文化運動)反而是一個內部的質疑和反省,所以這很重要。但是這個東西,通常到後來很容易會變成(像台語文運動一樣)變成是客家采風運動,除了美濃愛鄉協進會組織的「後生會」之外,其他很多都弱掉了,包括東海的客家社後來也都消失了。另外一個是說,94年之後很多的台語文運動走向政治化,你搞不清楚台語文運動,如果不是那種台灣文化采風的運動的話,如果是比較有進步性質的,你還是搞不清楚說說他到底是台灣文化運動還是台獨運動,而且越來越跟民進黨的、或是當時建國黨的政治運動的連結越來越深,這個東西整個到了2000年之後,幾乎看不到台語文運動的參與性,到後來台語文運動基本上簡直就等於民進黨的青年運動,這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情。唯一在這裡面有展開可能性的,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是東海台研社東海大學的臺灣文化研究社。但也很不幸的是東海台研社在2000年之後,也跟東海人間工作坊併社了。

另外一個新的議題是社區跟校園空間,因為94年之後台灣社區總體營造開始,大家開始重視地方文化,開始出現了社區運動和校園社區運動。那東海在這裡面,最有名的當然是一系列的我稱之為「校園空間運動」的實踐模式。東海校園裡面當時,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運動是,「校園解說員社」成立,它本來叫做采風社,也是倡議台灣的本土文化,後來它的指導老師,去參觀了九份的文史工作室之後呢,就覺得是說,欸,文史運動,地方文史工作,不該只是這樣子,應該可以走更長遠的路。後來就成立了東海校園解說員社,開始注意校園意識,致力於東海校園意識的凝聚提高,就是說把東海當成一個社區去經營,用這樣的一個想法去搞這個社團。這在台灣也是很少見的。但是無論如何,「社區」這樣的議題開始出現在臺灣出現了。

然後另外一個就是說文化運動和反文化運動。開始出現了一些,比如說最有名的就是當時有一個刊物出現叫做「破報」,開始去談一些文化性的東西。

1994年的時候開始有一些新的議題出來。可是同時有一個現象出來是說,94年之後進來社團的學運幹部,基本上都沒有經歷過三月學運。當然不是說90到94,比如說我進去的這些學運幹部,我們就經歷過三月學運,可是至少當時我進去的時候呢,帶我們的學長還是參加過三月學運的,像晚上會過來的徐文彥,他也沒有參加過三月學運,可是至少他的上兩屆學長都還參加過三月學運。可是94年之後進來的學生呢,從學長到他,完全沒有人參與過三月學運,三月學運開始變成一個記憶,而不是一個親身的體驗。

那麼,參加過三月學運的這些學長姐呢,開始畢業了,要進入社會工作了,開始面對我剛講的社會實踐的問題,就會有些拉扯,這個拉扯就會變得很複雜。在這過程中,1994年之後的學生運動內部開始有一個,就是說,重新去反省整個學生運動的實踐路線的討論出現,去反省、討論從野百合以來學生運動的實踐,到底有沒有問題?同時再重新看詢問;「學生運動的定位是什麼?」。

這裡面有一個很有名的文章,是輔大黑水溝社有個人叫做丁穩勝,他在一個雜誌上(石皮客)PO了一篇文章,叫做「尋找學運新禾」,他覺得學生要找到自己的議題,不能再只是作為政治議題的附庸,或是某種社會運動的贊助者,或是義務勞工,當然這裡面有一個他們自己的一個實踐上的自己過去的歷史經驗。可是至少你會看到他有一個很強烈的動機,想要尋找屬於非政治議題的、屬於學運自己的議題跟方向,那個強烈的動機是存在的。

那如果我來看的話,從1994年到2000,大家摸索出來兩個議題就是,一個是北部,後來就開始做反高學費議題。反高學費議題並不是從丁穩勝這群人開始做的。其實遠在三月學運之前,就有「工農子弟減免學雜費運動」,就開始對學生教育資源的分配進行質疑。野百合之後也有反高學費運動,不過我覺得比較開始組織化,開始比較有系統的運動其實差不多是在1998年開始。輔大黑水溝社和北部的一些學運社團,在輔大校園裡面搞「聖美善真反高學費」遊行,還有到教育部前面抗議,就是「98教春運動」,開啟了之後每年持續性的反高學費運動。這個過程就是吳星瑩的記錄片《粉墨登場》,就是在介紹這整個過程,(聽眾:他們可能都沒看過)那以後有空可以來看。後來「反高學費」成為北部學運一個很重要的議題,每年必定經營的議題。

那中部這邊呢?以東海來說,其實還是會有一些零星的對校外的政治、社會議題的參與,也會去聲援北部的反高學費運動。但是我覺得東海最大的特色,就是在其他學校很少見,而且具有延續性,在不同年代發生的事件之間都還具有連結性的議題---就是校園空間議題,幾乎每兩年就會有一個校園空間議題。1994年開始是那個德耀路大石頭事件,跟農牧場開路事件,95年還是96年是科技大樓,然後接著是小慧事件,就是有個女生在東海別墅被性侵害未遂,她去警察局報案,結果後來警察局把她證物遺失,所以導致後來在訴訟的時候反而陷入不利的地位,還被告誣告,後來就是學生幫她去抗議,要求警察對這件事負責。然後1999年,118事件或者叫「118停車場事件」,場景又回到相思林,同時第一次包圍、佔領校長室。然後到2002年,「人文大樓事件」又叫「V大樓事件」,然後2003反聯外道路,就這樣東海一直不停地在處理校園空間的議題,但是也不是說東海沒有參與校外的,我們有去參與七股的那個..反對七輕還是八輕的運動,也有參與當時美濃愛鄉協進會反水庫的運動,也有參與一些北部的運動,比如說當時的成大mp3事件,當時的反戰....。但是在這些校外的參與之外,東海大學在校園裡面有我們自己一個獨特經營的議題,就是校園空間議題,東海校內師生過去一向是叫做「校園規劃」問題或是「校園景觀」問題,我是從比較學術的觀點稱做「校園空間運動」。這個議題在東海校園內一直在做、在發生,一直到了差不多2005、06年之後,這整個議題才慢慢降溫,不過那是因為東海校園從第二教學區之後就再也沒有重大工程了。

然後在這個部份的話,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變化是,政治運動和社會運動開始分流。1997年,我因為白曉燕事件去參與菅芒花運動,到中正紀堂廣場靜坐。這裡面有些很有趣的變化,在野百合學運那時候的狀況是,政治改革運動的支持者,和社會運動的支持者,或是說籠統稱之為左翼,其實都是混在一起的,在一起談、一起弄。可是你在菅芒花運動的時候,那個時候很有趣噢,一開始把這個場子頂下來的,是新文化工作隊,後來才知道他們是謝長廷的外圍,一開始的發言人也是新文化工作隊的人,也就是是現在高雄市的市議員趙天麟先生。對,他那時候在擔任發言人。然後三天之後呢,是輔大,跟當時北部的幾個學生運動團體,一個跨校性組織叫做「四校例會」,聯合東海跟幾個中部的學校,一起把那個場子頂下來,又頂了五天,然後才解散。所以你可以看得出來之前是政社不分,政治運動跟社會運動的議題不分噢,可是到現在開始已經有個區分出來,當然沒有鬧翻,可是你看到兩個路線開始分庭抗禮。

事實上,在校園裡面也有類似的狀況,之前在學校裡面,你在搞反體制運動,反對學校老師,反對師長,你到底是想要未來成為羅文嘉馬永成,還是你是抱著社會主義改造社會的熱情,都搞不清楚,那個意識型態也都不清楚。到底你是反國民黨,想要建立獨立的台灣國,還是你是抱著社會主義、工農革命,你也搞不清楚。可是我覺得94年之後,這個分別越來越清楚,以東海為例,以前和人間一直關係處得很不好的「大度山社」,是越來越清楚的開始走政治運動這個路線了,開始不停地強調政治運動,以前的學生運動不管是哪一派的,多少都要讀一下馬克思,現在都不唸了也不碰了,也不會參與社會運動了,環保運動都不碰了,直接一路就投入政治。甚至到學長回來演講是來談那個台灣社會中部的政治派系分析。而人間工作坊呢,繼續維持它原來傳統的組織,可是對於政治的選舉,越來越不碰,以前早期的人間工作坊,有些學長姐還會去幫忙民進黨的政治人物選舉,有時候會把學弟妹拉去當工作人員,賺一點社團經費;94年之後這種現象都不存在,都不存在了。同時社團裡面的幹部,想要進去政黨裡面工作的人也變少了,學長姊來找學弟妹的時候,也沒有人想去,看起來政治運動和社會運動就越拉越開、越拉越開。

還有最後一個就是學生自治的疲軟。差不多早期學生運動,在三月和後三月有一個很重要的成績是,就是爭取言論自由、校園民主,學生自治,可是後來呢,到了1994年之後,整個學生自治就開始疲軟,一個指標就是投票率已經低到不能再低了,可能連三成都不到,想進去學生會工作的人也很少,能都沒有辦法運作了。異議性社團或學運社團,對於學生會這一塊也不想再經營、再介入,然後學生自治變成是一些,有心的,可能想要在這裡面,替自己增加一些知名度和光環的人繼續搞,可是都玩得亂七八糟。東海還鬧出了很有名的事件,就是學生議會跟學生會的幹部在公聽會上打起來的事件,還鬧上新聞,就是說立法院在演全武行,結果東海學生議會也在演全武行,打起來。這非常好笑。可是這也表示了當時校園裡面其實沒有什麼人在支持、在關心學生會,這個學生自治組織。

順帶一提,當時北部有個很有名的跨校性團體叫做「例會」,為什麼叫例會?是因為他們固定每兩個禮拜會聚在一起,演講,開讀書會,辦活動,持續地變成一個跨校性組織,據我所知道的,94年一直到95年、到2000年,「例會」算是北部很重要的一個組織,他們還辦刊物,大概出了二十幾期。那中部這邊呢,我們剛才講過了,中區學運的自主性越來越清楚了,中區的學生運動除了東海之外,比較強的就是中興大學,所以那個時候跟中興就跟東海一直合,一直到2000年之後。這大概是一個我所知道的從1980年到2000之後的運動的狀況。

台長: 解影
人氣(2,12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