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的論文講的最後一個故事了
接下來就是社會結構面的分析了和總檢討
不過還漏掉了1994年的科技大樓事件、2001年的V大樓事件(這個精彩)
還有「第二教學區」的爭議沒貼上來
喔!關於九屆學生會的「四二公聽會衝突事件」
還有對於東海學生會的總檢討都沒有貼上來
但是還是很想問那句話...有人會願意看嗎?
雖然知道問也是白問!!
論文寫作焦慮者2006.4.16
「平安夜,救東海」遊行
經歷過2003年「東海保衛戰」之後,東海師生一直以為穿越校園的工業區聯外道路,還在「大肚山科技走廊交通產業評估委員會」的討論中。但是在12月中旬,部份校內師生由在媒體及工程界的校友消息,得知12月27日將進行「台中市都市計畫第三次通盤檢討」的內政部委會審議,其中包括了2003年東海師生強力反對的穿越東海牧場的聯外道路計畫案。
一方面對於台中市府未經協議、暗渡陳倉的行為表示憤怒,同時也對校方處理此事的態度感到疑惑,關心校園景觀的師生和人間工作坊、台灣文化研究社等社團,立即組成了「手(守)護東海行動聯盟」,並製作了名為「東海校園即將面臨『割地賠款』的命運!!」的海報,於12月19日張貼於校內海報牆及BBS上。除告知校內師生此一嚴重事態,要求校方明確表達對此事的處理態度。並計畫在12月24日平安夜晚上,於校內發起遊行,呼籲校內師生和社會大眾注意此事,並要求校方對外表達明確反對開闢聯外道路的態度。
東海校方在次日,立即於學校網頁上公布「本校對於台中市都市計畫『市政路延伸路段通過本校農牧場東側案』之處理情形說明」,並在當天下午的校務會議中,提出臨時動議對此事進行討論。
「手(守)護東海行動聯盟」的行動其實延續了自阮大年校長以來,東海學生面對聯外道路問題的一貫策略,即王光旭論文中所說的:凝聚學生意識,吸引媒體注意,取得社會大眾支持,以支援校方在體制內的斡旋折衝(王光旭:165、166)。
而其對校方的施壓,除了吸引媒體注意外,也是為增加學校面對外界壓力的籌碼。
但程海東校長及其幕僚明顯缺乏面對學生運動的經驗,不論對內對外都以減少衝突為目標。甚至還由課外組和公共關係室出面,聯繫人間工作坊社長王俊凱,表示可邀請台中市府及工業區廠商代表和其當面溝通,或在校內聯合舉行說明會向校內同學說明等等。參與行動的學生在校園的BBS張貼「學生的本份是唸書」一文,嘲諷校方遲緩的態度:
老實說,我們並不是很喜歡這句話,因為校方經常用這句話,來阻止學生參與校園公共事務、關心各種社會議題——甚至是這次的聯外道路穿越牧場事件!不過,現在我們倒想用這句話來提醒學校:學生的本份是唸書,請校方高層人員,認真監督台中市府在聯外道路案的舉動,並作好危機處理。
從不久前得知12月27日內政部都委會最後審議的消息後,卻遍尋不著校方關於這次會議的因應方案。直到人間工作坊、台灣文化研究社和守護東海行動聯盟的海報貼出後,校長卻向學生會表示:一切交給主秘處理,反正內政部還沒開會,不用緊張!學校的態度似乎一直都顯得漫不經心!所幸12/20下午的校務會議,臨時加入了關於「聯外道路事件」的討論,我們看到學校蒐集了關於市府計畫的各項文件,以及目前處理情況的報告,讓我們知道原來學校還是有準備的。
但我們還是忍不住要懷疑:為甚麼最早告知我們內政部審議消息的人是校友,而不是校刊呢?如果當時人間工作坊、台灣文化研究社和守護東海行動聯盟沒有主動貼出海報、提出質疑,這項臨時動議是否就不會出現在校務會議上?是否就不會讓我們有機會讀到這些文獻和報告?是不是要一直等到12月27日內政部審議通過聯外道路案,甚至是怪手已經開到校園來了,才由東海的學生再像1990年相思林事件那樣,用肉身去抵擋怪手?我們想提醒大家的是:經過五年的抗爭,那塊相思林地,還是沒有要回來,變成現在矗立在校園一角的郵政總局大樓。
套這句校方常說的老話:學生的本份是唸書——我們確實沒有太多的時間和能力,去注意台中市府的一舉一動。基於愛校護校的立場,我們願意利用課餘,關心聯外道路的問題。只是如果整件事情,都是學生跑在學校前頭,學生比學校還認真。那我們就不禁要問了:到底東海大學是誰在當家?如果學生的本份是唸書,校方高層是否也應該扛起緊盯市政府的護校本分?
東海大學學生會、人間工作坊、台灣文化研究社、守護東海聯盟 聯合聲明
(東海大學學生會等聯合聲明,2005.12.21)
由於媒體對於這次的行動,並未像2003年「東海保衛戰」那樣大幅報導。加上從告知、宣傳到遊行的時間只有一個星期,「手(守)護東海行動聯盟」的成員,在事前對遊行的狀況不表樂觀。然而當天晚上八點鐘竟有超過兩百名的師生校友集合在校長室前,在略微整隊後遊行隊伍一路高喊著「規劃太呼嚨,害死大台中」、「牧場多條路,東海沒出路」、「東海開馬路,死傷太恐怖」、「校長in起來」口號,走文理大道、轉入德耀路、經過女生宿舍門口最後到達校長公館,創造了東海大學歷年來最特別的一個平安夜!讓程海東校長首次親身感受到東海學生運動的力量 。
...八點不到,程海東已經在校長公館前等候遊行學生,在隊伍一齊準備唱校歌前,更迅速主動要求參與合唱,充分展現親和身段。
面對學生質疑校方在審議程序的角色,程海東先強調,面積高達150多公頃的東海校園,有30多公頃土地屬於國有財產,「政府有權收回去,學校不能說怎麼就可以怎樣」。程海東說,上週校務會議也對市政府漠視東海師生而進行聯外道路規劃表示抗議,校方已經準備動員校友立委在27日內政部審議會上發表四點聲明,要求規劃案退回市政府,依照正常程序再議。一校之長的回應即使態度懇切,但話中之話,聰敏的學生立刻緊緊扣著再問,遊行學生紛紛慷慨直言,無法接受校方以地權做藉口,消極不作為,有學生以台大的舟山路和雲科大為例,證明地權問題絕對不是癥結。學生們還質疑,難道審議程序合法,學校就任憑市政府「割地賠款」嗎?「學校太軟弱了,我們應該有志氣,證明校園空間的價值」一個女學生與程海東校長共勉。
遊行隊伍準備了大張書面聲明,列出三點訴求,包括要求校方表達反對聯外道路立場、檢討聯外道路規劃處理程序,以及積極檢討改善東海交通狀況。東海校長程海東除了再度強調12月27日內政部審議會上,校方一定有所行動,讓規劃案重回市政府,他從善如流在列出上述訴求的文件上簽名。同時見證簽署的,除了學生代表王俊凱,還有東海榮總社區工作者陳信佑。(苦勞網,)
12月28日,程海東校長和學生代表共同北上參加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審議,於會中對「市政路延伸案」表達強烈的異議,都委會決議先退回市政府的「市政路延伸」規劃案,並要求提反對意見的東海大學於三個月內提出替代方案,待下次會議時再行審議。
從交通問題到走入社區
「平安夜,救東海」遊行出人意料的成果,展現了校園空間運動長久以來的累積,但對比於學生對「東大路拓寬」事件冷漠的反應,可見共同體想像創造的內外界限仍然牢牢束縛著運動的實踐。另一方面,除卻面對台中市府及工業區的共同敵人外,東海和周邊社區之間也缺乏完整的論述以延伸各自社區的利益相互扣連,這也使得東海和周邊社區之間難以進行深刻的連結。
在「第二教學區」以及「反工業區聯外道路」事件中,交通問題都是核心的議題。在關於第二教學區規劃的爭辯中,二個校區間的交通聯繫問題一直是討論的焦點。由此延伸出來的是對於校內師生平日騎乘汽機車上下學,對校園及週邊環境造成超高的交通環境負載量的討論。
根據統計東海學生的機車總數約為9,000--10,000輛,龐大的機車數量不只是影響到人行道出入、東海圍牆的景觀(機車長城!!),也影響到了交通顛峰時期東別及中港路一帶的交通。同時不只是學生的機車停車成為問題,也因為系所增加,校內教職員宿舍無法充分的供給,專任老師必須居住校外、兼任教師數目的成長、推廣教育的擴充等等,都使得使用汽機車出入校園的族群大幅增加,這些在在地都挑戰著東海校園及鄰近社區的交通狀況(東海大學校園解說員社,2005:3)。
另外一方面,為了化解開闢工業區聯外道路的壓力,東海大學必須對大度山地區乃至整個大台中地區的交通運輸系統提出新的構想。這使得東海有可能延伸校園自身的利益,連接周邊社區,朝向促成整體的都市環境轉化的目標,在這過程中同時隱含著改善校內交通問題的可能。因此由中部科學園區興建、工業區聯外道路問題引發的對都市交通環境問題的反省,變成校園空間運動向上提升、對外結盟的契機。
2005年,關華山、郭奇正兩位老師計畫於東海建築系所開設「可持續環境規劃設計學程」,企圖從「生態社區」、「生態都市」的觀點對校園環境乃至大台中地區都市環境進行反思。關華山另草擬〈東海大學校園可持續性紀事〉,從「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之角度檢視東海大學校園的變遷歷程,以為東海校園的可持續性發展奠基(關華山,2005)。
更積極的行動則是在2005年10月間,由校解社以及學生會、學生議會、人間/台研等學生社團,舉辦的「東海週-從六個角度看東海」系列活動。其中的「從社區的角度看東海--談東海的人、文、地、產、景的另一種想像」,邀請了學生會長以及學者、建築師、地方社區協會理事長等,針對東別社區的發展歷程、問題與願景進行討論。會中曾規劃「理想國」、「藝術街坊」的白錫旻建築師以自身的經驗表示,只要有心、有行動,要用社區營造的方式提升東別地區的環境品質絕對是可能的。
另一場「從交通的角度看東海」的座談會,則邀請了鄰近「榮總社區」的社區規劃師以及建築系郭奇正老師,嘗試反省、重構校園內外的交通系統,以改善校原內外的環境品質。郭奇正於會中提出透過建立「單車通行系統」來重新思考學生校外租屋群聚的生活圈,限制低承載車輛進出校園,獎勵「腳踏車及公車優先使用路權」等構想。
在12月24日「平安夜,救東海」遊行之後,參與「手(守)護東海行動聯盟」的建研所都市計畫組學生厲卓正、林麗蓉、簡心昱、顧崇信等四人,則於2006年1月5日於校內舉辦「東海十字路--校內外交通議題討論」座談會,嘗試向校內師生具體的說明以單車接駁機制為核心的校園生態交通系統的構想。可惜因為宣傳問題,校內師生參加人數並不踴躍。然而西屯區福興里里長及社區規劃師也出席了這次座談會,並和部份「手(守)護東海行動聯盟」的學生交換了對於大度山交通運輸問題以及反聯外道路運動的看法。
此外厲卓正並以〈綠色城市交通系政策的形成過程--市民社會主體性的空間實踐〉為其建研所碩士論文的研究主題,除研究歐美日及台灣的綠色交通政策形成的過程之外,並嘗試以東海大學反工業區-中科聯外道路事件為例,提出在城市綠色交通的改革中,一條由下而上、嶄新的可能途徑(厲卓正,2006)。
就目前的狀況看來,這些實踐在東海校園中都還是很微小的努力。雖然在「平安夜,救東海」遊行時,程海東校長向學生簽下的三個承諾中,第三條即是:「校方應積極檢討、研究東海校園內外之交通問題,謀求根本的解決之道。」,但是東海校方在汲汲營營成立「專案小組」以應對工業區聯外道路的問題時,也不曾多去注意這些微小的努力中所可能蘊藏的潛力。然而對長久以來受困於共同體想像的校園空間運動實踐來說,這不啻為一個新的可能。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