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7-08 16:49:33| 人氣98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公共論述與媒體文化--代七二水災感想

又是土石流,從921地震發生後到現在,我已經看了不知道多少相同的報導,究竟台灣社會是少了什麼東西?總是一再重覆犯相同的錯誤。想起兩年前寫的一篇報告,將它做了一些修改,作為自己對今年七二水災問題的感想。




公共論述在台灣…

清華大學的李丁讚老師曾經在台社季刊上發表過一篇文章:「公共論述、社會學習與基進民主」,他從台灣的媒體對食物中毒事件的報導,去討論台灣社會的公共論述產生了什麼問題?他歸結出三點:一、缺乏當事人的參與,在整個論述中,完全都是受害者的狀況報導,或者政府官員的政策宣示,要不就是媒體對類似事件一再發生的批判。但是幾乎看不到,實際在從事餐飲、便當製作的從業人員或公司出來講話。地二、缺乏對規範操作細節的討論,不論是媒體或是政府官員,大都是對大原則、大方向的宣示。或者要求加重罰則,或者要求嚴格取締,但是對於實際餐飲業者在操作上的過程、環境,卻少有人去討論。這和前述的第一點其實是密切相關的,因為缺乏當事人的參與討論,因此整個討論都流於非常的道德化、感情化,就如同「八掌溪事件」一樣。但是對於第一線人員到底在現場會遇到什麼?什麼樣的機制在左右著?限制著他們的行動?而造成這樣的後果,卻少有人去作深入的分析。第三點,和第一點相關,整個討論完全缺乏對話,幾乎完全是官方和受害者一面倒的譴責和檢討,卻看不到有另一方出來提出自己的論述。整個論述完全沒有對話,只是單音的發言。李丁讚老師認為,沒有對話,就不可能產生深刻的反省,整個論述就只是在自說自話。

對話的必要性...
.
李丁讚老師所說的第一點、第二點還好,其實說穿了不過就是傳統左翼運動,喊了快一百年的『為人民說話』、『替人民發聲』。我們先不要進到,發言者是否有權力、權利為特定的群體發聲的問題,(我自己感覺台灣的問題根本還沒進到這個層次…)。我自己個人的經驗對第三點比較擔心--沒有對話。沒有錯,現在媒體的空間是越來越多了,連報上的民意廣場也是整天熱鬧滾滾,但是這些就表示我們的言論空間多元化了嗎?我總覺得很多論述都是單音的、或者是情緒發洩的,而不是針對某個論述;某個人進行持續的對話。看起來台灣的公共討論,還是比較停留在「不平則鳴」的層次,而非真正是不同立場、不同利益的團體的對化、衝突。

沈默做為一種武器….

從既得利益者的角度看,我覺得他們很聰明。他們根本不參與對話,你盡量喊吧!說吧!反正我就是保持沈默,你能怎樣?久了你也累了。在參與九二一地震重建的過程中,我經常感受到這樣的情境。沒有錯,我們這些工作者開了很多會,受邀參與了很多討論,各個地方社區發了很多言,但是政府主管機關有提出任何對話嗎?沒有,要不就是道歉,要不就是抵死不承認、耍賴。其實我還真的希望整府機關能有人站出來,就老實承認,那些事情我們辦不到,為什麼?是那些行政上的機制?哪些法律上的規定,無法解套?可惜除了不停的造勢;八卦新聞之外,沒有任何對這些問題跟深入的討論。久了。許多和我一樣的朋友,也就感覺到累了!對各種媒體的採訪,也就愛理不理了,反正都沒什麼用嘛!!然後呢?社會也淡忘了,只等到每年九二一快到了,在行禮如儀做個「三週年回顧」、「關懷九二系列」…。

是多元對話還是心理治療

不過今年我還是接受了一個記者的採訪,我感覺就像是一年一度的心理治療,讓這些記者來聽我們發發牢騷、吐吐苦水,好累積繼續做下去的動力。訪問完後,我忽然懷疑起來,目前台灣報紙上狀似多采多姿的民意論壇、那些電子媒體上的各種CALL IN,會不會都只是一種心理治療。讓我們感覺到自己並不孤獨,感覺到還有人願意聽我說話,感覺到自己的話被媒體報導出來了。好讓每個人得到繼續活下去的動力。但是問題的癥結,對問題的思考其實沒有幫助。

是的,我們可以發願要替弱勢者說話。要進行對現狀批判的任務,但是如果對方不說話,不想和你討論,存心讓你自我消耗,累死你自己,你怎麼辦?

權力對比實力的迷思....

比較粗暴的來講,只要你的力量夠大,既得利益者就不得不和你對話。就像我以前常和人講的,如果有一萬人在總統府前靜坐,看中央要不要理你?不過問題是,弱勢者之為弱勢者,就是因為力量太弱嘛。如果弱勢者本身有能力,他就自己發言好了,幹嘛還要這些「批判性、公共性的知識份子」的介入?或者這樣討論下去,就會變成先不急著幫弱勢者打開論述上的空間,而是要設法先去組織他們,讓他們的力量變大。因此別忙著和人打筆仗,先趕快把拳頭(群眾人數)增加。但是這種「強者為王」的論述形式,其實不知不覺中帶著種「反智主義」甚至是「法西斯主義」的味道,我其實也不是很認同。但是對於台灣這些一直在不斷在低迷氣氛中受挫的「社運團體」而言,一點點的法西斯言論好像可以讓自己心情好過些,累積繼續幹下去的動力。(又是一種心理治療..)

「八卦化」:另一種對公共論述的解消

另一個問題,我覺得更危險的是,是媒體對於討論的「八卦化」「戲劇化」。事實上也不見得台灣完全沒有具對話性的公共論述。但是即使有好像也很難持續進行對話、討論。譬如之前關於高中聯考考不考作文的討論,一邊是中研院許卓雲教授,一邊是導航文教基金會和青少年的觀點,兩邊各執一詞。各有各的道理。我後來和朋友在網站上討論,覺得這個問題很有討論的空間。但是媒體報不到三天,就沒再繼續做訪問、討論了。因為討論如果一直進行下去,就沒賣點了,誰要繼續報導呢?這點好像連歐美的狀況也差不多,以致於有位學者說:在報紙的政治版上根本看不到政治,只看到政治人物的作秀、造勢。看起來好像還真是這樣,試問台灣的政治新聞版,有什麼關於國家政策方針的討論呢?不過就是一堆政治人物的合縱連橫,權謀計算。這又有什麼公共性可言呢?這連哈伯瑪斯所批評的「資產階級化的公共性」、「生活世界的殖民化」都談不上,根本就是透過新聞的娛樂化、消費化、戲劇化,來把公共論述解消掉。無怪乎李丁讚老師會大嘆,台灣的社會總是一直重複在犯相同的錯誤,而不能從錯誤中學習、 進步。因為根本就不存在透過論述、對話、討論而進行學習的機制嘛!!媒體關心你有幾個老婆勝過關心你提出的主張,關心你假日去哪休閒,勝過關心你對工時問題站在那個立場。

沒有答案的問題

在一個公共性幾乎不存在的社會,一個有心的知識份子要如何透過公共論述、政策辯論、社會批判來改變社會呢?還是有心的知識份子都必須要挽起袖子,進入草根,去組織群眾才叫做「有良心」呢?「知識」真的能夠改變世界嗎?對這些問題我都沒有答案。只能說指出一些現狀的問題,然後在自己的位置上邊工作邊思考吧!!

台長: 解影
人氣(98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文化政策 |
此分類下一篇:對文化公民權的一些思考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