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上的頸飾珠寶飾品,在『甄環傳』一劇裡出現的有領約、項圈、項鍊、念珠這些的飾物。
領約,皇上與皇太后在本劇一開始,體元殿做秀女的殿選時,以及皇上與皇后往天壇主持祭祀之禮,皇太后或皇后的衣領外邊都有如此的東西,是正式場合穿禮服時必要的配戴。
至於項圈呢?是出現在圓明園,為曹貴人女兒溫怡公主慶生時,端妃給公主稍來一個項圈作為賀禮。
皇上見身體抱恙的端妃,不僅特意前來並以賀禮祝賀,於是說:「這個項圈是妳的陪嫁之物,溫宜公主還是個小孩子, 怎麼送她這麼貴重的東西。」
端妃回說:「皇上好記性,只可惜臣妾長年累月病着,留著也是可惜!溫宜這麼可愛給她正好。」(這或許就是作者刻意的安排,以項圈結善緣,溫宜公主的生母曹嬪去世後,公主也由端妃扶養成人,是在事先做了很好的鋪陳。)
至於甄環在甘露寺修行法號莫愁,沈眉莊纏著皇太后要她多庇祐關照甄繯,之後才有了芳若姑姑的照拂。
芳若:「馬上朧月公主快周歲了,雖然不是大宴,但宮裡卻當大事來看,不知收了多少金銀珠玉的賀禮呢!」
莫愁:「沒有生母在身邊的女兒總是吃虧些,想到公主一生的前程與際遇,都維繫在皇阿瑪的疼愛與憐息…如今純元皇后的遺物都是誰在保管呢…那純元皇后生前有沒有她心愛的首飾項圈之類的?」
芳若:「純元皇后有一個用羊脂美玉做成的芙蓉項圈,是她生前最喜歡的,好像是她大婚那天皇上親手的賞賜。」
莫愁:「那若以尋常白玉求形似能不能…」
芳若:「這個簡單。」
莫愁:「槿汐,拿我那個珠花來…朧月是我唯一的女兒,我這個作生母的只想稍稍盡一點心意,請芳若姑姑拿這些首飾,讓內務府的工匠盡快雕琢一塊如我方才所說的項圈,能讓朧月在生辰那日戴上,也算我這個作生母的盡點心意。」(讓皇上多加疼愛朧月,又是一個睹物思人的作法。)
1 殿選時皇太后著裝隆重的戴上項圈
收過莫愁遞過來珠寶盒的芳若,打開看了下,說:「娘子身邊的積蓄不多,再說請工匠也花費不了這麼多。」芳若接下來才從珠花中挑了個玉手鐲後,又說:「有這個就足夠了。」
於是在朧月公主生日的當天,眾娘娘們齊聚在一堂,有的逗她有的誇朧月身上帶的項圈真美,皇上抱了抱朧月看看朧月有沒重一些時,眼尖的皇上,問說:「這副項圈是哪兒來的?」
敬妃:「這是前日臣妾為朧月公主準備首飾,發現沒有玉項圈,就讓內務府去趕製了一個,皇上覺得不好嗎?」(敬妃撒了個小謊,心思是與甄嬛同一路子的。)
皇上:「沒有,只是覺得眼熟,挺好看的。」
端妃:「這樣的項圈,從前的純元皇后好像也有一個,只是敬妃進府晚,沒見過罷了。」
皇上:「內務府的東西做工總是差不多的,只是沒有純元皇后的那副作工精巧,蘇培盛,去把純元皇后的那副項圈拿來賜給公主吧。」
敬妃聽了皇上說的賞賜,自然說:「臣妾替公主謝過皇上。」(達到一石二鳥的效果,您說這敬妃不眉開眼笑行嗎?)
即便甄嬛已經出宮,對皇后的威脅已經不大,可皇后仍舊對來到她住處的祺嬪與安嬪說,要如何踏實防患甄嬛,接著又心生一計的說:「剪秋,把本宮那串紅玉珠鏈拿來…這個是外國進貢的紅玉珠鏈,本宮瞧著它顏色年輕喜興,自己戴怕是豔了,倒是給祺嬪很適合。」
高興得合不攏嘴的祺嬪立馬跪恩,說:「謝謝皇后娘娘。」一旁的安貴人用手巾掩鼻,說:「這紅玉好香啊,想必是上好的奇香。」
皇后:「不好的東西本宮怎怎會給妳呢?」不知計中計的祺嬪,高興得將此珠鏈拿到鼻子邊聞了又聞,一雙眉毛好像就要飛起來似的。
甄嬛懷了果郡王的孩子後,被封為熹貴妃的她回宮,一次同惠嬪坐轎鑾回永壽宮,路經儲秀宮前面的道上,有人使絆子的灑了鵝卵石讓轎夫滑腳,險些摔了有孕在身的熹妃。
2 皇后在天壇祈求皇嗣綿延 隆重的妝扮並帶上項圈
而儲秀宮的祺嬪及欣貴人來見她時,祺與欣拌起嘴來。
欣貴人:「嬪妾還以為祺嬪多敬重熹妃娘娘,把皇后親賞的紅玉珠,都戴上身上盛裝拜見,沒想到這說話呀還是這麼含酸拈醋…」
想驗証當時經過儲秀宮何者使壞的甄嬛,讓人搬來盆裡有著鵝卵石的矮子松,想套出一些話來的說,除矮子松之外,上頭帶有牛毛癬的石頭更是稀奇珍貴,卻讓欣貴人反倒羨慕的說:「論名貴怎麼也比的上祺嬪脖子上的項鍊,那是巴結皇后巴結來的,皇后親賞的,她為顯恩寵,十日有八日都戴著,不過那東西真的是極好,獨有一股異香,味道雖然很淡,但好聞得很呢。」
熹貴妃聽了欣貴人說的笑了笑:「那可當真是好東西啊!」
等欣貴人也走了,聽浣碧發完牢騷話之後,熹貴妃:「反正祺嬪跟著皇后是生不出孩子,挣不到出路的。」
浣碧:「小主何出此言?」
熹貴妃:「你看到他那脖子上那紅瑪瑙串了嗎…」
浣碧 :「任憑他有什麼好東西,難道咱們永壽宮就沒有嗎?」
熹貴妃:「那是紅麝香鑲珠,看著像紅瑪瑙…這東西只怕在宮裡也找不出幾串了,我方才聽欣貴人說那東西有香味,我便更肯定了,那麝香是取雄麝的麝香做的,用久了損傷肌理便再也生不出孩子了。」
好一個害人於無形手法啊!不過話又說回來,這甄嬛到甘露寺修行,倒還練出一雙火眼金睛來了,一眼就瞧出這項鏈的毛病,想必去少林寺也沒這般的功夫啊!佩服,佩服。
關於領約或項圈,以及皇室穿著禮服需要搭配的念珠,在《珠寶情真》的『中國的珠寶裝飾風俗』的「頸飾珠寶」篇中的說明是:
3 溫宜公主周歲時 端妃送給她的項圈
頸飾珠寶
原始社會的人,常將獸牙、貝殼、樹實綁飾掛在脖子,當作頸飾來佩掛。佩飾這類的東西,不僅顯現美麗,還包含了對於漁獵的擅長,以及勇敢的象徵。裝飾面積大份量多,是所有飾品中最引人注目的,因此我們的祖先,不例外的也作此種打扮。
頸飾大略分成項鏈和墜子這兩種,項鏈是圈住脖子的不同長短飾品,墜子是以任何形狀垂掛,吊在胸前的飾物。
頸飾由赤膊裸露的胸前裝飾,漸及開化有了衣物的遮掩之下,一度不再是那麼的醒目。隋唐時期各民族融合交流之後,混戰的五代十國中的幾個國家,位居南方戰事較少,經濟文化得以保持繁盛,反映在裝身具上,前所未見的是脖子上掛著三、四重的珍珠、寶石項鏈。
清代由於當朝者信奉藏傳佛教的喇嘛教,在某個品位之上的男女,規定都得佩掛「朝珠」的項鏈。特別是后妃的「領約」及朝珠,在包裹的像似粽子的服飾外,愈加顯其貴氣。
4 朧月公主滿周歲戴的項圈
領約系採用金、銀、或銀鍍金鏤花為底座,再鑲以珊瑚、東珠、青金石等寶石。圓形的形狀剛好框住衣領,一來可供裝飾,二來約住領口可禦風寒。
5 紅玉珠鏈
朝珠是清代的皇帝后妃,以及代表某等品階的官員,在行禮執事時,必需佩掛的項飾。108顆的珠子質材,依不同的職等,有珊瑚、珍珠、水晶、密蠟、翠玉、瑪瑙、琥珀、土耳其石等串成。一串朝珠分成四段間隔,四顆間隔的大珠稱為「佛頭」左右上下各一,佩掛時前三後一。朝珠左右兩端,又附有三串十顆小的珠子名稱「紀念」男子左二串右一串,女子則與之反相佩掛。背後的佛頭,還貫以「背雲」的寶石珠飾。嚴格的朝珠規矩,以東珠最尊等,重大的朝會時,后妃佩掛三串的朝珠,即正面一串,左右各一串由肩至脅交之於胸前的,是大禮儀的佩掛方武。男子佩掛一串即可。一般的官吏穿著朝服上殿時,右手必需握住朝珠,以防止朝珠互撞出聲,並以制約不當的舉動。
一般百姓的項鏈形狀,自古以來,就有以金或銀的細鏈子,相互環接的婦孺用項鏈,以及專為孩童佩掛的項圈。項圈以銀條打造而成,小孩子佩掛之前,照例先到寺廟,稟報神明護佑,拜畢再持項圈於神明爐上繞三圈,然後才給小孩子戴上。以銀圈圈住,邪魔自然不敢侵擾,此種祈求逢凶化吉長命百歲的項圈,又稱「長生圈」。〜此段落文章摘自拙作《珠寶情真》〜
6 祺嬪與欣貴人都在脖子處圍著“龍華”的這種圍巾
文末,我還想介紹一下劇中常見到的“龍華”也就是後宮女人們在衣服脖子處圍著的白絹。清朝的傳統服裝因為沒有領子,即便有也是衣領分開,所以需要這麼一條繞過脖子夾在腋下,作用同圍巾一樣既美觀且保暖的東西,雖然這不是珠寶飾品,在此也順帶介紹一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