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過越多的酒,我就越覺得不同國家對於『好酒的定義』,彼此之間有『強烈的差異』。
比如:
最基本的,葡萄酒講究產地概念(大家耳熟能詳的Terroir)分。
但,日本清酒呢?
日本清酒是用米釀的酒,而米的生長(不論是旱稻或水稻)相較於葡萄,有更大的氣候限制條件。過於寒冷的地區,連水都會結冰了,稻米怎麼有辦法良好成長?
舉個例子,位於北海道的酒造,該如何釀酒?米的來源是原產地嗎?所謂『北海道產地』對於酒的影響,意義上又在哪裡?有沒有在地的米種?
米及葡萄有很大的差異。
為了要釀造出一瓶好的清酒,從原料米的種植、麴菌的使用(將澱粉分解為單糖)、釀造用的水,酵母選擇等等都要講究。過程中的種種細節,與葡萄酒相比,有很大的差異。
並不是說葡萄酒不講究釀造技術(科技進步,不論新舊世界的釀酒技師們,在技術方面的提升,都非常專研),只是,相較於清酒,後者似乎對於『風土重視程度較低』,某個層面上來看,日本清酒更強調釀造過程的細節(以技術來展現酒的最好風味)。
焦點的差異無妨,都能釀造出美好的酒款。
只是,這樣的結果,有時候會讓人不得不懷疑,所謂『風土』的概念,到底是『葡萄酒業者』對於商品的某種『行銷手段』,還是真的『每個年度間』都有『足夠大』的差異,讓『葡萄酒』的價格年年不同?!
好像,只要宣告是好的年份,葡萄酒價格的攀升,就是絕對不變的真理。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為何幾乎多數的日本酒不講究年份呢?(很少數的日本酒開始講年份,但這部份要談的東西更多,不能只是因為瓶身上有數字就認為它代表了所有『意義』,我會專文再來談)
僅用『能否陳年』來解釋,不能說服我!!
同壹款日本酒的價格,除非通貨膨脹或特殊因素,基本上是不太隨著『年份』而產生變化。
價格的訂定,通常是因為釀造手法(技術)的差異,如酒醪的壓製(汲取)、生酒原酒、熟成時間、有無過濾、季節限量款等等,造成最終訂價的不同。
我的想法:
葡萄酒所講究的『風土』概念,是用氣候及土地的原理,『說明』長成葡萄(蘊含汁液)的年度差異。因為結果後,『先天』汁液的甜度及氣味,在未釀造前,其實就已經描繪出酒的最終風味。採收後,釀造過程的努力,也只能做到『後天』部分的酒體改善及發酵時不會變壞,如此而已。
而清酒,相對而言,比較不強調風土。杜氏(釀酒師的總管)用長年累積出來的經驗,依據不同的釀造米及搭配的水,施以不同的釀造技術(包含麴菌及酵母使用),製作出最適合的酒款。整個程序裡,講究的是釀造過程每個環節的精細控制,所釀成的酒,如果各方面的條件相同,年度的差異是不明顯的。
都是釀酒,即使原料不同。
但,成品會真實地反應出民族性。
喝每一種酒(不論是葡萄酒或日本酒),我想都是應該感恩的。
***
基本上,葡萄酒也有比較不講究產地的國家,如『新世界』的澳洲,日本酒也有很講究原料米的酒造(特別是近幾年來)。
凡事是不能一概而論的。
不過,比較起來,我還是認為日本酒對於產地的概念相對而言比較不那麼重視。雖然說酒造對於在地水的選用還是很用心,但,跟葡萄酒(特別是舊世界產酒國家)相比,還是有明顯的不同。
直到目前為主,喝清酒還是比較在喝藏人的技術。葡萄酒則『不一定』。
雖然近年來,越來越多日本酒造會強調使用『在地米』(特別是有機、無農藥、特殊產地米等等).....
葡萄酒關於風土的執著,昨天我見識到極端的例子。
前陣子喝某款葡萄酒,來自極深山幾乎與世隔絕的園地,主人花了『二十年』嘗試超過『兩百種』葡萄的實際在地種植表現後,選定了他認為最能表現該區風土特色的品種,然後真正開始種植,最終釀成酒。
二十年的空白與兩百種葡萄的選擇,這種競爭/篩選下的葡萄酒非常驚人.....。
風土的極致。
晚一點再談。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未成年請勿飲酒。
酒後不開車。
1258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