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對度假的定義是什麼?
到一個或幾個城市,住在精緻美麗的酒店裡,吃美食、逛景點、看表演、買禮物、拍照片, 每天到處探訪,花一堆錢,幾天後,拖著滿滿的行李、張張的照片及最後累累的疲倦,回家。
然後,還是在生活及工作裡妥協,忍耐並存錢,等到又累積了『足夠的疲倦』後,想法擠幾天空檔,換個地方,再次尋求解放與慰藉。
這樣的度假的目的,是以觀光與物質享樂為主,『消費』並『走遍』所有書上寫的著名景點,在旅遊的過程裡,盡可能安排各種活動去塞滿每個時間的片段。
大概就是這樣子。
工作壓力或購物的需求,藉由這樣的花錢觀光,也許可以得到一些滿足。然而,心裡的壓力,在消費的過程中,真的有得到慰藉?
對這樣的旅遊方式,我心中總有著疑惑。
因為每次度假完,心靈依舊飢渴,原本慢慢失去的生活衝勁,即使玩了一趟回家,似乎還是沒有改變。
原因在哪?
***
前一陣子有一個很充滿行銷風味的新聞:
『半年賺150萬,暢遊台灣百大民宿,分享精彩旅遊故事!』。
半年是182.5天,暢遊百大民宿表示『至少』要住/拜訪過100間,即使不計算交通,『達人』在每間民宿能夠停留的時間想必不會很長,這麼有限的狀況下,除了『硬體』之外,『達人』能夠觀察/欣賞/體會到的在地風情,會有哪些?
是一堆拍得美美的照片及一些類似廣告稿的讚美文字嗎?
外表的硬體,砸錢就可以做得到,缺少了真正的『民宿精神』,我很難想像這樣選出的旅店,除了全島類似的人工設計,或仿傚歐美的突兀建物外,到底會有多少在地的特色?
只注重『表面』的浮華(或說可以用錢堆出的高檔),而不去思考更深刻的文化或心靈需求,有殼沒靈魂,如此的作法及思考模式,是台灣社會各行各業的通病。
上面的活動,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幾乎可以預測出活動最後的結果:
選出『達人』,走了一圈台灣,然後出了一本導覽,媒體輪番報導,網友炒作,一堆旅客蜂湧而至,總是賣類似東西的攤販出現,塞塞擠擠,吵吵鬧鬧,骯骯髒髒,原本就沒有足夠特色的小鎮,整體的旅遊水準更為下降。一段時間後,經過人潮壓榨的地方,成為一個讓人不會再想去的景點。然後,媒體再找下一個目標來辦同樣類似的活動,於是,同樣的流程再跑一遍 .....
台灣,變成一個幾乎無處可躲(或可以真正放鬆)的小島。
所謂的宣傳(換個名詞來說就是現在很熱門的『無厘頭文創』),只是加速這個島更快速死亡的一種方式。
沒有深沈思考過的『文化行銷』,是一種包著糖衣的速效毒藥,鄉村或傳統吃了之後產生質變,成為一個『媚俗』,原本歷史人文之美,受到傷害,再也難以回來。
***
有句俗語:『You are what you eat/drink!』,『你是所食/飲』。
意思是:你生活中所表現出的樣子,與你的飲食文化有關。更白話地講,從吃喝可以看出這個人的個性及特點。
引申到民宿不也是這樣?
原始的民宿定義:『在地人將家裡的空房整理好,提供給旅者一個過夜的處所。』
這樣的民宿必然溫暖,而且充滿人味。它除了是原本主人的生活處所外,同樣也扮演了異鄉遊子『暫時的家』,即使只是一晚或數晚而已。
原始的民宿模式,才是真正的民宿,因為它與主人的居家風格細膩地綁在一起。
從一開始的地點選擇(買屋),就是以自己希望的居所來考慮,並不是放在未來可能的『企業化經營』。主人尋找最好的地點建造一個能夠安身立命又能享受生活的處所,那是家存在的本義。
這樣地方,是以良好的生活環境為中心,周圍會有自然美麗的風景,房子則會佈置舒適而充滿溫馨。
主人對於自己家的營造,表現出他們的品味風格及某種程度自我的生活方式。以這個角度來思考,所謂延伸出來的民宿房間,就是溫暖家庭的展示,也代表一種展開熱情雙手迎接遠方朋友的意義。
『家』的感覺很重要。
沒有濃厚的家庭居所之感,民宿就不是民宿,它就只是充滿生意型態的城市旅館而已。
城市旅館很少會讓人想待很久,因為這樣的地方,即使有了設計,但也一定缺乏人性。
***
『旅行』的意義是什麼?
出遠門,離開原本的家或城市,甩開疲倦及拋棄一切心煩。
在異鄉,藉由風景變化,讓想法移轉心靈沈澱,回家後再出發。
旅行時你想做什麼?
或,我應該問,我們應該不要做什麼?
暫時停止思考,片刻放下行囊,
單純鬆散的行程,及,一顆無畏開放的心。
在『家』流浪,
那是一種生活的短暫時空轉換。
過程裡,旅人們藉此吸收能量。
iPHONE4S
文章定位:
人氣(802) | 回應(2)| 推薦 (
0)| 收藏 (
0)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旅行 |
此分類下一篇:
夜的暖意此分類上一篇:
海邊的棒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