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就像世間的紅男綠女,基本上等待的是一個『歸宿』。
***
人也許不必要結婚,或更坦然地講,有時候一個人生活也不賴。
自由,經濟壓力也比較小!
但,寂寞久了,孤單慣了,有時會想有個伴。
短暫的也好,你會希望有人可以聊天、講話、分享、互動、傾聽,一個能夠互相照顧並將心彼此交換的對象。
很少人可以忍受真正『長期的孤獨』。
沒有伴的日子,寂寥而鬆散,偶而無緣由地會覺得感傷。
以這個角度來看,將酒用人來比喻,那總是以嚴肅方式『品酒』,務求追尋酒的極佳,就像『選美活動』一樣,想選出第一,卻永遠不會得到所有人都同意的最棒。
太過專注地『品酒』,誇張地說很殘忍,而且往往過於理想!
***
『品酒』真的是一個很無趣的活動,或說基本上這樣的事已然失去了『酒之為酒』的樂趣及意義。
打開一瓶酒前,人們總是充滿了想像。
對於那封藏在玻璃瓶內的液體,好與不好,總有著不切實際的期待與幻想。
如果你知道:
手上的這瓶酒只是酒莊每年生產的幾萬支酒中的一瓶。
可能是來自某個發酵槽或某個桶, 可能用了奇怪的酒瓶塞 ,可能曾在某個溫度控制未知的港口停留,可能經過某個海洋或經過長途跋涉,可能曾在某個酒商/藏酒者的倉庫/酒窖中陳放,可能在你的屋子歷經了溫度不穩地變化,可能拎到餐廳前在車上已經搖搖晃晃.....
直到侍者在餐桌前為你拔出瓶塞之前,過程間其實充滿了無數會影響酒體變化的因子。
於是,期待的酒,被打開了。
你聞一下,輕輕地品嚐。
然後,心中開始胡思亂想。
對於一款酒,單只有品嚐『一瓶』,便想看出它的『美好』,或希望它能展現出你心中期盼的美妙,它所背負的『期望及責任』未免也太大。
如果又跟價錢連結在一起,喝酒變成很嚴肅的一件事。
酒存在的目的真是這樣?!
***
因為年紀也不小了,之前喝過不少很貴的酒,也去過很多有名的餐廳。這麼多年的經驗,我發現『大部分』的高價,通常帶來的是很浮面的感覺而已。所謂的價格與滿足感之間的關係,往往有很大的差距。
這在台灣特別明顯!
台灣人的『品味』(要求)非常的兩極化,不是講究貴、貴、貴的排場,不然就是便宜、便宜、便宜的『好康』,對於真正品質的部分,基本上不太重視。對於一般人來講,通常物品或服務的價格低的時候, 所謂的『喜愛』及『讚』才會出現。結果『中庸之道』或『用心但中價位』的好東西就被忽視了。
當然不必要貴的,便宜也可能會有物超所值的東西。只是,這種機會比較難得。大部分時候,『有所得必然要有所付出』。
回到餐酒搭配的本質來看,其實兩者可以都不一定要這麼貴!(如果貴,則一定要有其價值,比方頂級的食材或很好的手藝)。
中等價位的料理與酒,如果在『有心及有經驗人』的搭配下,可以讓食物及酒完美組合,在餐桌上發出光芒。
***
酒的部份,我很有信心。
來自國外的品項不論是葡萄酒或日本酒,我相信我的舌頭,我相信我自己的專業。
餐廳的部分,真的就比較麻煩。
並不是找不到不收開瓶費的店,而是,目前幾乎九成五以上的台灣餐廳,對於料理水準的維持『非常不夠』也『不穩定』,這是最大最大的困難!
大部分餐廳對於自家料理與所進酒款的搭配經驗幾乎是零。酒友不滿意餐廳選的酒款,想自己帶酒去吃飯,除了必須付開瓶費外,因為菜色調配的問題,很多時候餐酒也不和諧,倘若桌邊服務(酒具、上菜控制等)又不好,這勞民傷財的一餐,總體的滿足感往往很低。
此外,一些店家對於帶酒顧客有排斥感,認為會減少酒水的收入。很弔詭的是,除非真的夠專業,不然酒水費本來不應該是他們利潤的大宗。 國外頂級餐廳(不一定很貴,而是很專業),敢訂開瓶費,很大原因是因為他們對於自己的料理與選酒組合很有自信。這點,台灣那些收開瓶費的餐廳做得到否??
於是,原本應該是有經濟實力的喝酒朋友反而少到收開瓶費的餐廳吃飯,惡性循環下,不夠實力的餐廳經營就出問題,然後倒的倒,轉讓的轉讓,平均開業的時間短,整體料理的水準當然提升不起來。
當然,要做到餐酒搭配的確困難。
這是需要學習的!
以目前餐酒知識分離的現象,只想賺酒水錢,卻不知道如何提供上門顧客相對等的專業服務,想找到夠水準的餐廳據酒品嚐,真的實在很困難。
旅法多年的葡萄酒作家楊子葆,在其『微醺之後,味蕾之間』一書中,曾描述了2010年第一屆『台灣最佳法國葡萄酒侍酒師競賽』的比賽過程。當時的法藉主審 Jean Pascal Paubert 對於這群專業參賽者的評語是:『對於台灣的侍酒師而言,彷彿只有美酒,沒有美食?』
原因很簡單,即使是這些喝遍了法國葡萄酒的菁英,所得的知識也大部分在酒而已,對於食物原始味道及料理後的風味,可能經驗太少、比較少研究或根本就不了解(這真的需要足夠的生活體驗及金錢才有辦法提升),他們談到『侍酒』時,能想到的大概只有酒的味道而已,所謂與食物搭配的部份,相對而言就比較沒有辦法。
酒、酒、酒,忽視與餐的和諧性,得到的將是打折過的樂趣,很可惜!
題外話,典型台灣教育體系下的學生,從小被灌輸的就是『勤念書』及『背誦』,累積的是比較偏向記憶的知識,對於思考力、創造力、觀察力、統整力及聯想力等,通常遜國外學生一籌。(台灣所謂的創造力,其實比較偏向『Cost Down』的『創造力』)
回到酒本身。
如果連這些侍酒專家都沒法做到很妥善(有水準)的餐酒搭配,那對於餐廳或一般人來說,正常的葡萄酒餐桌世界,只會更加遙遠、困難而充滿距離。
當然酒也因此更為孤單。
***
而,餐酒搭配真的這麼困難?
所謂教科書的詳細解說,在不太過鑽牛角尖的前提下,可以用幾個簡單的原則來表示:
『酒的香氣調性』,『酒體濃淡』,『氣泡有無』,『酒的酸甜』及『紅酒的單寧厚度』。
大概就是這樣而已。
談到這裡,我就不禁要感嘆之前寫過的『賭徒』(關於酒的保存)這篇文章。
低價的『冷藏櫃』真的是台灣解決存酒『最經濟而簡單』的方法啊。
***
『第四扇門』
利嘉義大利餐廳
02-2502 8879
台北市伊通街66巷13號
營業時間:禮拜一到禮拜六,中午到晚上十點左右。
談了那麼多關於餐酒搭配的想法,現在才寫這間餐廳。
推薦的原因並不在於利嘉可以做到多好的食物與酒的搭配,不是,我說過了,目前在台灣這樣的餐廳非常非常少,經驗裡可以讓我真正信服的大概只有『Tutto Bello』而已。
那為何要推薦利嘉呢?
因為美味,因為不收開瓶費,因為老闆有一種對於食物的熱情與堅持。
熱情可以讓服務持久,堅持則會讓料理的水準保持。
答案就這麼簡單。
與第一扇門不同,利嘉是一間『平價但有一定手藝』的義大利餐廳。也許它的風味有點修正,不過這無妨,本來在地化就是餐廳經營的一環,對於一般消費者吃起來比較隨興,不會有太多禮儀或經濟上的壓力。
我的想法:
『利嘉是一間想到就可以隨時拎著葡萄酒去吃飯的餐廳!』
貼近一般人正常的生活方式,這很重要!
老闆師承台中 J-Ping(餐廳的名氣,網路上查一下就可以知道),也曾在台北的 Lunar Moon 義大利餐廳待過,對於食材處理及烹調技術都很用心,經過鍛鍊後所端出來的料理不會說謊。
目前主要是以燉飯(Risotto)及義大利麵的小套餐為主,有好的麵包(配上沾醬)及細心烹煮的湯品,所謂燉飯或麵應有的口感及醬汁的滋味,都在水準之上,符合或超越價格給人的感受,在這裡吃飯可以得到輕鬆愉快的滿足感。
如果特別交代,店家也會幫忙設計千元左右的正式套餐,基本上會多前菜及甜點,至於主菜部分也有魚/肉類料理的選擇。對於一般酒友而言,如果要吃得完整,付個少少的開瓶費,帶個一白一紅的葡萄酒去搭配,酒足飯飽開開心心,基本上完全沒問題。
酒款的建議,當然是義大利酒會比較適合。白酒部分酸及果香味多一點,紅酒部分同樣是有點酸度及單寧會比較好。不必帶太過濃郁的酒(如波爾多、南隆河或美國Cabernet Sauvignon等都不太合適),酒體中等左右的酒,跟這裡的料理搭配性會容易一些。畢竟是中價位的餐館,酒的部份,盡量以輕鬆為主即可。利嘉所用的杯子中規中矩,雖然不是很多,但品質比起其他的餐館要標準,很好。還有一點,它的咖啡及甜點也不錯。
跟小龍老闆談過幾次,對於他經營這間餐廳的初衷、玩心、未來期望及『社會責任』,我非常認同。他對於家鄉現況的觀察及想盡一份心力的情感,也讓人感動。像這樣有心的人,在目前台灣社會中還是比較少。工作賺錢與享受生活之餘,如何能替弱勢的群體努力,其實是更需要大家共同思考並改善的問題。
『有心』是重點,我認為『利嘉』料理水平的保持,絕對沒有問題。這樣一間中價位且歡迎朋友帶酒與老闆共享的餐廳,是更適合普羅大眾的飲酒生活處所,『很重要』,希望這樣的店家能越來越多呀。
酒生活,並非一定得花大錢才能達成。
酒生活,也不是一定得在大日子才能去過。
當然,偶而放肆大啖昂貴美食美酒,這很好。
但是,大部分的時候,淺酌物超所值的小酒,品嚐誠懇有意思的料理,放鬆享受餐酒食物搭配的美妙,這樣的生活品質不也更有趣味也更能持久?
***
酒餐搭配的道理看起來很深奧,但實際上卻也很簡單,
因為它跟人脫不了關係。
食物和酒都是給人享用。
如果只是幾個朋友吃飯的話,所謂餐酒配的問題就不太存在。
跟對的人吃飯,所有的美味都會加分,而氣氛和諧,感覺一定快樂。
對於喝酒,我的想法一直以來都不變。
那是:把『酒』當成生活裡的一項小小樂趣。
不只是追尋知識而已。
偶而品酒,但更多時候是單純喝酒。
沒有特殊目的,純粹是享受過程裡的點滴。
這樣無為的方式,會讓人感到比較自在而喜悅。
很簡單的!
Photo:利嘉的蘑菇湯。
Ricoh GXR 28mm F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