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的拍攝地點是在花蓮美崙山上的『松園』。
夏日的午後,高大的松樹底下,佈滿了充滿綠意的蕨類,而這長在水泥牆下的一棵不知名小草,『高高地』挺著葉片,努力的尋找她生命中所需要的陽光。
寫在七夕前。
Canon 10D ,
EF17-40mm F4L
後註:
松園網址:
http://www.pinegarden9.org.tw/
以下是摘自花蓮文化局網站上關於『松園』的歷史資料。
『松園別館約建於1942-1943年,為日軍「兵事部」辦公室,與附近的「放送局」(民國33年5月1日設,現中廣公司花蓮台)、「海岸電台」(長途電信管理局,現中華電信)、自來水場(自來水公司美崙淨水場)等皆有松林連成一片,為當時美崙山重要建築。此園在日治時期曾是高級軍官休憩所,傳言日本神風特攻隊出征時也會在此接受天皇賞賜的「御前酒」,增添許多想像空間。事實上,神風特攻隊住在南機場或北埔機場旁邊,隨時準備出征,南機場就是現在的光華工業區和紙漿廠附近。
日據時代二戰後期,由於視野直對北濱海灘之美崙溪入海口,具天然制高點優勢,可俯瞰美崙溪入海處、花蓮港及太平洋海景,可輕易掌控出入於南濱海面船隻及南機場起降航機,形成日軍在花蓮重要軍事指揮中心。
松園別館為花蓮縣僅存最完整的日據時代軍事建築物,內有日據時期之歷史建物共四棟,判斷約興建於昭和18年(西元1943年,可能更早),主體建築為折衷主義形式的磚木、R C混合二層洋樓建築,一、二層樓皆設拱廊,日本瓦頂。前棟為坐西北向東南的二層樓房,軍事公務用途外兼具廚房、伙房、洗衣間、睡房等宿舍設施,因為R C混凝土結構,因而保存較佳;後棟為通道式日式木造住宅形式,因常年荒廢,損壞嚴重;東側另有兩棟增建建築,一為門房(衛戍房)用途之木造建物;一為坐北向南RC建築,屋況外觀尚佳。向南RC建築後方另有一幢日式木造公用
宿舍住宅,據曾任長途電信管理局長的陳義和先生表示,一位在中國殺過很多人的高階日本軍官,在此切腹自殺。
日本戰敗後,此地改由國民政府軍隊接管,民國三十六年管理單位為陸軍總部,由陳誠青年軍駐守;青年軍撤離後,又成為美軍顧問團軍官休閒度假中心。中美斷交後,民國六十六年改由國有財產局所有,民國六十七年交行政院退輔會管理,民國八十五年,退輔會擬以「旅館建地」出售,地方人士群起反對,民國八十九年七月十三日由花蓮縣政府編定為「歷史風貌專區」。民國九十年十二月廿日入選為「臺灣歷史百景」的歷史建築。
松園庭園草地寬闊,約佔地五百餘坪,入口的庭園內有挺拔的黑松樹約有五十餘株,主建築前方尚有一水泥砌成升旗台;後庭有避難壕等建築物,亦分佈老松數株,十分隱密。園內松木林立,樹齡皆達九十年以上,幽雅恬靜,目前仍由退輔會花蓮農場管理。
文字內容摘自《花蓮-美崙山-松園的歷史探源》
作者:翁純敏、張繼道』
另外,以下是關於松園的早期歷史資料,也是摘自文化局網站。
『松園位於花蓮美崙山右側,背著中央山脈,面向太平洋,除了建築物令人印象 深刻之外,最明顯的就是60 餘株大片的松林,像綠色大傘般撐起,與蔚藍的 海岸、寧靜的天空形成浪漫風情。這裡除松樹之外,尚有許多原生植物漫生, 像血桐、蕨類、芒草、榕屬植物等;其中榕屬植物的纏勒現象最為特殊,各種 大小葉雀榕穿過水泥牆, 伸入建築物內繼續蔓延。另外,美崙山一帶原為豐 富的海岸林,由於移民和殖民的時代,帶來了外來的植物,也由於此地閒置十 餘年,原生植物又茂盛起來,因此其豐富的植物生態與族群的關係值得研究。
松園所在的美崙山,阿美族人舊稱「八犁克」(Palik),是阿美族神話的原 鄉。我們很難想像現在每天千人以上例行運動的小山崙,路邊不經意的荒草樹 石中,恍惚記載著上古神物漫走的痕跡。
傳說阿里卡該(Alikakay)是一個身體碩大的巨人鬼神,祂金髮、碧眼、毛 胸、藍膚,身材巨大,能夠站在海上呼風喚雨,改變天氣,時而盤踞在美崙山 上,做惡人間。奇萊平原(花蓮市)各部落族人便奮力與之對抗,隔著水草豐 美、泊泊泉流的美崙溪,戒慎恐懼的生活著。來自太平洋海上的水氣,中央山 脈的雲霧雨露,座落美崙山成為森林蓊鬱、樹藤盤紮的神秘之地,它是不可侵 犯的「禁地神山」。族裡的巫師用台灣芒「希納里迪」(hinalidih)結界, 劃分神聖與世俗空間,從此,阿里卡該不再四處捉弄與作怪,相反的,用祂的 廣大神通,幫助族人的生活。阿里卡該的神話文本,衍生了許多現行阿美族的 生活秩序、空間意義、祭典儀式以諸多文化現象。因此,神話非荒誕不經的故 事,它指出大眾集體的意識與共同願望。「禁地神山」的莊嚴意義,就美崙山 而言,尚可看出一些端倪,整個縣政中心、法院、議會、天主教牧靈中心、基 督教門諾醫院、忠烈祠等都在此地,當年,縣政中心從舊火車站附近搬到美崙 山,可也受到某些召喚吧!
位於美崙山右側的松園,其中的松林已有八、九十年的歷史,日據時代開始就 種植了,而建築物的興建是在第二次大戰後期1942-43年的事,當時稱為兵 事部,日本海軍303部隊曾駐紮在此,2000年3月7日,303部隊的老兵們 還結伴到松園舊地重遊,面對人事全非的松園頹圮,不禁老淚縱橫。松園背 山面海,環控花蓮港、南機場(今防校至南濱地區)、花蓮市,全面掌握陸 海空軍事動態。
現在松園後面的中廣、中華電信,是當年的「放送局」及「海岸電台」,這 是個全方位的軍事重地,加上緊鄰著的自來水廠,可謂十足的「禁地」!但 極少人知道裡頭發生過甚麼事,現在連一張老照片都很難收集。在耆老訪談 中,許多的具體事實可以採信成為史實,有些則待印證。據說南太平洋戰爭 的英籍、美籍軍官俘虜曾囚禁在松園(或現團管區)不得而知。有些傳說則 使松園增添了許多淒美氛圍,花蓮人可能受到影響,到處流傳著這裡就是神 風特攻隊駐紮之地,要破除這個印象似乎還很難呢,也許是害怕那松園的瑰 麗想像幻滅了吧!
終戰之後,1947年,松園交由中華民國陸軍總部管理,有段時期曾供美軍顧 問團使用。中美斷交後,為國有財產局所有,1978年撥交給退輔會,由榮工 處大理石工廠接管,十餘年間,連續由花蓮榮家、花蓮農場管理此地。
2000年七月至八月間,花蓮許多藝術創作者在松園舉辦了一場「漂流木環境 裝置藝術展」,最初只是單純的一個展覽,後來發展出各種藝文活動,經由參 與在松園舉辦的活動,來自花蓮地方各社團的人士及民眾,在2001年成立了 松園之友,一同關心松園的未來。
松園當初舉辦「漂流木環境裝置藝術展」的創作者創作時,感受到一古來自 松園自身的力量在規定作品,而現在執行設計的大藏建築,在規劃上也都相 當謹慎節制。我們感受到比藝術創作更為精神的一種存在,一種冥想的、放 空的、身心靈的意義在其中。所以,當所有對松園的體驗與銓釋的工作完成 時,它將會有清楚的定位,松園將脫離過去歷史的命運,轉向斬新的未來, 而我們在其中所舉辦的任何一個活動,都是這個哥白尼式轉向的巨大儀式, 至今仍然一遍又一遍地進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