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01-25 15:35:24| 人氣3,92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六祖壇經:第一行由品 (先天解)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本文

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師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

白話解說:

時,依法海禪師推測為:唐高宗儀鳳二年。西元六七七年)。六祖大師自(廣州:法性寺)來到(曹溪:南華山:寶林寺)。韶州府韋刺史與同僚。進入(南華山:寶林寺)恭請六祖大師。迎請至曲江縣城中大梵寺講堂。

為眾善信廣開佛法因緣,演說正法之要義。六祖大師乃登壇昇座。韋刺史與其同僚有三十幾人、修學儒家(孔孟聖道)修士有三十幾人、出家的比丘、比丘尼、修學道家之修士、在家信眾等,共有一千多人。同時向六祖大師頂禮。希望能聽聞佛法要義。

先天解:

時:
時是時節因緣的成熟,乃同於金剛經上的(一時)。即佛將與眾生(契機)之時也。上契諸佛妙理,下契眾生之機。古德云:「說法不契機,等於閒言語。」
惠能大師的一大事因緣說法度生,必須因緣成熟,因緣未到不輕易說法,機緣不到不說。而且必須四因成熟:因時、因地、因人、因事。

因地:是大師至寶林,城中大梵寺講堂,有莊嚴的道場。
因人:有掌剌史入山請師。有聽法有智慧的人,有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入山聽法。
因時:須俟機緣的成熟。
因事:為達摩祖師云: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由紅陽轉白陽,正法大道入於火宅,為白陽期奠定普渡一大事因緣。

每一部經都要具足六成就。正法開演時要因緣具足六種成就,六祖講法亦如是。
一、時成就:機緣成熟,時機已到。
二、處成就:須有莊嚴的道場:寶林寺、大梵寺等道場。
三、主成就:六祖惠能是一代明師,徹悟無上妙理,圓通無礙。
四、眾成就:韋刺史、官僚、儒、道、釋(僧尼)、俗等信眾。
五、信成就:所有的信眾,尊崇六祖惠能,心悅誠服的信崇。
六、聞成就:大眾願聞佛法微妙之精湛要義。


(時):單字分解(日寺、日寸土):日主光明為自性般若妙慧,佛性慧日,常耀方寸寶土(寺)也。是聖人仙佛利度一切眾生的一大事因緣。

時大師至寶林

大師是道德學問足以為人師表者。

大師:大是人得一為大,得道開悟之人。
如來十號,是佛陀的弟子基於尊敬,為佛所取的十種名號,包括: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及佛。天人師等同大師。

大師:亦可喻人人具有之覺性,人人本具之佛性、良心之師。人得一為大,人得明師一指點,覺悟本來,復歸原來,覺己覺他者亦為大師。未得指點,不了悟本來,迷性者為眾生。
師(帥一)也。聖人(覺一):為眾之先知。(率一):為眾之表率。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寶林:
曹溪南華寺,位今廣東省曲江縣,南六十里南華山上,乃南北朝智藥三藏所創建,後為六祖演化弘法道場。

寶林:雙林至善寶地,乃方寸寶地也。人人本具之覺性,在二目之中。投胎降世,佛性早就賦與(雙林至善寶地)。人人自性,二六時中,皆在寶林至善之地,如是也。如如不動,在二目之中,得一知止處。
時大師至寶林,同(金剛經:第一分:法會因由):「一時。佛。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一時)因緣成熟,引師帶你來求道。(佛):佛在自身,眾生本具佛性,本來是佛。
(在舍衛城)是人人色身如一座城堡,皆有一舍衛(性舍)之國都。性王(佛)居其中。
大學詩曰:「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同此之喻。
(祇樹):祇樹不就是(雙林樹、玄關)嗎?
(給孤獨園):孤獨乃獨一無二。不就是咱們自性,佛性不就是獨一無二嗎?祇樹給孤獨園中,乃居有一孤獨長者。


入山請師:
師是覺者,自性迷昧是眾生(不明自己之自性→無法安頓自己之心身→因而求道→入山請師(迴光深入→靈山聖境→明師指點→解疑去惑安心身)。
自性本覺→主導(心神:心直)→帥導(色身:修身正心。
諸佛:性(覺)→心(正)→身(淨)。
眾生:性(迷)→心(邪)→身(濁)。
自性→主心→主身:乃一貫之道。

(性)→(心)→(身):乃一體連貫之道,道在自身,身外無道,一般學佛之人,都在身心的安頓上打轉。殊不知(性)→(心)→(身)一體修行才是究竟。

理氣象三天,性心心一貫也,猶植根本之不可分。
天然古佛云:「三天共一天,若理主氣象者,為解脫覺者。若執氣而昧理象者為氣天。若執相而昧理氣者,在生則為凡夫,死後則入幽冥。」

 

開緣說法:
為眾人廣開佛法因緣,而演說法要,猶言啟發人之因緣,而為說妙法也。
為己身中之無明眾生,開啟善因緣,為自身中之無明眾生,說法轉法輪。

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
由此可知,法實無分門別派,三教本同出一源,有志向道之士,不分宗教派別或是凡俗,皆願聞佛法之要義,儒、釋、道三家,同聚一堂。

五燈會元:「問:儒、釋、道三教同異如何?慧海禪師云:大量者用之即同,小機者執之即異,總從一性上起用,機見差別成三,迷悟由人,不在教之同異也。」

禪宗有一則公案:
有一天傅大士,身著和尚的袈裟、頭戴道士的帽子、腳穿儒家的鞋子,就去見梁武帝,梁武帝見他一身奇異的打扮。便問道:「你是和尚嗎?」傅大士則指一指帽子。武帝又問:「那你是道士嘍?」傅大士則指一指鞋子。梁武帝終於不奈的說:「你到底是哪一家之人?」
傅大士於是唱誦。
詩曰:
道冠儒履佛袈裟
會成三家作一家

詩云:
白藕青葉紅蓮花
三教原來是一家
三大聖人發聖理
得了竅妙回老家

尊儒家禮儀、守佛家戒規、修道家功夫。便是三教一家的白陽弟子。

法要:
佛法要義,亦即簡約而樞要的法義。乃直指本心,頓見真如本性,超生了死之頓法要旨,亦是末法時期,時代因緣,末後一著,天道普傳,闡發五教聖人之奧旨。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大寶積經:「爾時善順菩薩白佛言:世尊!唯願如來,為諸大眾說於法要,令諸眾生遇如來者為不空過。」

誌公禪師云:「不遇出世明師,枉服大乘法藥。」

佛說經典,開宗明義,皆是法要,能悟而契入於心,餘則融會貫通,總之,經題眼,題眼處即指示天道的機關,出世的妙諦。

台長: 福哥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