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台語是一種語言或方言的爭論,多年來一直模糊了社會的焦點。確實,台語是一種發育不夠完全的語言,至少在科學術語方面就有嚴重缺陷,但這不僅僅是台語的問題,在我們日常使用的華語,應付數以萬計的英語縮詞與每年暴增的新用語,一樣是左支右絀,譬如,DRAM或者「很in」這類字詞。
我們祖先所流傳下來的這門語言,有一項很特出的優點,那就是對動作或事物狀態的分析極為精密,至少比起我們習用的華語,更加精密許多。
以「旋轉」這個概念為例。
基本字是「轉」(tsuán)或「旋」(suân),在華語裏面,大概就這樣了。但在台語裏面,分得可細,一樣是旋轉,依速度不同,就有se̍h(漢字擬為「踅」)、tńg(漢字訓以「轉」)、kńg(捲),se̍h
是欲振乏力的轉動,tńg 是正常轉速的轉動,而 kńg 是快速地轉動。
其中,se̍h
又引伸出在一塊地方來回散步走動的意思,所以,我們說「逛夜市」時,會講「se̍h夜市」,華語中的「逛」與我們的
se̍h,並不太一樣,因為「逛」並沒有在一地繞的意思,而比較接近 wander,在台語裏面,大概是「遨」(gô),同樣是
wander,還有一個表現更加散漫的「趖」(sô)。
回到「旋轉」,kńg 的速度是快到可以把周遭的物件給「kā入去」,所以有時要表現最高速的旋轉時,也會用到
kā 這個字,雖然華語裏也有「絞動」這個字詞,不過,「絞動」並不一定是不斷旋轉的意思。
從這裏,我們會發現,用漢字表台語時,容易產生誤解。因為,「se̍h」或許與「踅」原是同一字,但,「tńg」與「轉」,「kńg」與「捲」,「kā」與「絞」,其實並不大相同。
前面是以速度來講,如以旋轉次數,只轉動一次,譬如 turn
on/off,台語裏是「tsūn」,華語的話,「扭開」「轉開」「旋開」都可以。
如果,轉不到一次,「彎」(uan)是華台語共有,只是,台語還有一種,是「uat」,指的是正轉九十度,譬如
uat-kak(即「轉角」)。
再以旋轉的介質看,以輪旋轉的稱做「lìn」(輾),但「lìn」與「輾」還是有些不同,因為「輾」有「車輪壓過去」的意思。如是液體自作旋轉,則稱做「滾」(kún),不過,在華語中「滾」的用法已經混亂,輪子在地上一樣可以「滾」。
如果一定要指輪子在地上滾動,就真的是「輾」(liàn)。
最後,源自華語的「轉」(tsuán)與「旋」(suān)通常用在名詞或動詞化的名詞上,譬如「轉途」(tsuán-tô͘)或「凱旋」(khái-suân)。
我一直感覺台語會將動作分析得這麼清楚,很可能是因為這原是一個勞動者的語言。它本身就有自己的價值,並不是什麼其他語言的附庸。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