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史學家懷疑荷蘭人的記錄:為什麼在台灣平原上平埔族主要集中在台南和宜蘭,而整個大高雄竟然空無一人?
我也曾經覺得奇怪,為什麼平地那麼一大片,但是眾多原住民族居住在山上,特別是平原上的人口密度其實很低.
當時設想兩種可能,一種是平埔族比高山族還兇悍,這點完全沒有證據,另一種可能,台灣原住民族的原鄉是一個非常寒冷的地方,所以他們不能忍耐居住在平野,這一點其實也不可能,因為平埔族和高山族事實是同一個祖族擴散出來的,沒道理平埔族可以住在山下,而高山族只能住在山上.
終於,在探討新幾內亞的案例中,發現了一個很大的可能原因.台灣的原住民族不懂水利也不會掘井,而台灣的雨水不像新幾內亞是全年不止,再者,新幾內亞的農業其實主要分布在雨水充足的半山腰,可見水源就是答案.
在今天高雄境內幾乎沒有什麼大河川,而台南與屏東的番社幾乎都沿著大溪岸駐紮,曾經最興盛的大肚土邦也是沿著大肚溪居住.沒有水源,根本無法生存,所以平地人口稀少是很有道理的事,平地人口完全被河川的流水量制約了,相對而言,在山上常年有山泉,而且山區容易下雨,可以收集雨水.
台灣的山雖高,但還沒有高到足以結成大冰河或大雪頂,因為台灣地處亞熱帶,四千公尺還不夠.沒有大冰河或大雪頂,河流就很難終年常流,人類的文明源起自大河流是很有道理的事,因為要有穩定而大量的水,才能供給眾多人口,而眾多人口才有辦法進行社會分工,社會分工以後,人類的生產力才會提高,文明才開始起飛.
很多人說台灣是海洋文明,這句話至少大航海時代以前是錯的,因為文獻記載古代的福爾摩沙人不僅沒有遠航到周圍島嶼,甚至連在近海捕魚都視為畏途,而且山上的人住的比山下的人多,凡此種種,都顯示台灣的文化底色是保守的山岳精神.反倒閩人是徹徹底底的海洋民族,這是從古以來就如此,沒有閩人海盜來台,台灣不會與海洋發生關係.
有一種學說叫做照葉林文化,認為從喜馬拉雅山一直到日本南部這一大片照葉林原本應該同一種文化.在冰河時期,台灣島與亞洲大陸有陸橋相連,假設當時有人來台,後來陸橋沉沒,則有可能留下一群不懂航海的人.
兩個事實,一個是台灣原住民族依考古證據最早大約在距今一萬年以前來台(卑南長濱巨石文化在三萬年前,但學者間尚無法確定此一舊石器文化與現代台灣原住民的系屬關係),相當於上一次大冰河時期的理論最低年限,所以陸橋說證據薄弱,另一個是台灣的原住民族中有關航海的詞彙,山岳民族幾乎都沒有,而平埔族使用的航行詞彙似乎無法上推到學者重建的古南島語,所以台灣的原住民族或許真的是從陸橋過來的,在古南島語還沒有航海用語時,就已經來到台灣.
假設南島語系與南亞語系確實曾經共同由一個南方超語系分裂出來,兩個語系在何地分裂?如果,台灣原住民族是從中國東南地區抵台,那台灣很難會可能是南島語系,因為橫在馬來人與中國之間的是南亞語系的越南語和柬埔寨語.
所以到底真實的情況是什麼?
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南島語系與南亞語系分裂之後,南島語系先抵達東南亞,之後,南亞語系移入東南亞,並且把南島語系在北印度支那切斷,如果事實是如此,那麼台灣就不可能是南島語系的起源地.
探討到這裏,必須要講上面存在有太多推論,只因為證據是如此之少,但我自信水源說應該是事實,關於台灣歷史還有相當多的疑問,而且經常一環扣著一環,這造成我們嚴重的困擾,譬如以我幾次推論,都推出否定台灣是南島語起源地的結論,但也許事實上台灣還真是南島語系的起源地,所以,這些問題看來還可以煩惱學者好幾百年.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