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又幫同事看了一篇英文稿,花了很多時間,挺累人的。
這位同事的問題出在哪裡呢?我覺得主要的問題在於整篇文章好像每個章節各自獨立,散散的,不容易把文章的思路連貫起來。
這位同事是年輕一輩的,跟我一起唸同一個學校的博士班,但是入學時間稍晚。平常跟他討論事情覺得他敘事頗有調理,見解也不錯。問題是,寫起文章來怎麼會跟他本人的風格不太像呢?
是文章反映出一個人內心的真正思路?亦或是未曾經過磨練的筆尖很難投射出一個人的思維?我不知道何者為因,何者為果,但是看到的的確是一篇嚴密性不足的文稿。
自己也寫,也看別人的稿子,越來越覺得「寫沛啪」這件事的深奧。
巨觀來說,除了誌謝這一段之外,舉凡標題、摘要、緒言、材料方法、結果、討論、參考文獻、圖表,每個段落無不環環相扣,緊密連結。整篇文章以「緒言」導入,以「材料方法」說明揭秘所經的途徑與艱險;「結果」是整篇文章的中心,上承緒言,下接討論;「討論」以結果為中心發展,鋪陳作者的思緒與見解;「參考文獻」與「圖表」則是不可缺少的配角,提供清楚的背景資料、延伸閱讀以及數據呈現。
再用放大鏡看看文章裡面的細節,「一致性(consistency)」的精神貫穿全文。專有名詞可有統一與重複?哪些名詞需要縮寫?那個名詞真的需要縮寫嗎?首次出現縮寫時標註清楚了嗎?本文的圖表連結 (Table 1, Figure 3,......)正確嗎?本文內引用的資料和參考文獻內所列舉的對應無誤嗎?每個文章內呈現的數據都與原始數據完全一樣嗎?前後文使用的數據也一樣對應無誤嗎?文章的論點前後一致、沒有矛盾嗎?
凡此種種,就像一個電腦程式一樣,用每一個細微的指令把整篇文章所有的元素串聯在一起;這些小零件看似微不足道,但是只要有一個地方出現了 bug ,程式就會跑不動;即使能跑也是跌跌撞撞,出現一大堆錯誤訊息。
文章更像一張綿密編織的網,把作者想要呈現的研究成果罩在裡頭。如果網編織得不夠嚴密,研究的內容就會三不五時漂流到網外去,研究的結果再好,看的人也會如瞎子摸象,莫名究裡。
而這些,還只是小學生等級的「基本要求」。要談語意通順,要談段落分明,要談關鍵字、關鍵句用得好,要談文章的主旨氣貫全文,還是更後面更後面的功夫呢!
從這裡看起來,寫沛啪實在是在考驗一個人心思細膩的程度。因為撰寫的過程中沒有辦法像用電腦跑程式一樣去驗證它,能夠仰賴的就是人腦在寫作過程中一個一個地清點與檢查。那種磨人的程度,有時候真的會讓人抓狂。當你把寫好的稿子放進抽屜「發酵」一兩個禮拜,拿出來重讀的時候發覺「我怎麼會那樣寫?」或者是「明明已經檢查過好幾遍,這個地方怎麼會沒注意到?」,挫敗感完全不下於熬了一夜之後實驗完全沒結果的沮喪。
很心虛地是,把文章還給同事的時候,我知道自己能夠幫的忙很有限。我沒有指導教授的功力能一語道破文章的弱點,也很難很快的整理出文章應該有的條理。有的只是心中如迷霧般的雜感與不安;我知道「這篇文章不對勁,投出去沒什麼機會」,可是現階段我也只能改些錯字、文法,不曉得能給什麼更多的了。這種苦悶大概也是學術之路上必經的過程,要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來。這也就是為什麼博士之所以為博士,大師之所以為大師了。
更心虛地是,這些道理我懂,輪到自己寫的時候,我做得到嗎?
心虛,所以要更虛心。在這條路上,還要再努力!
圖檔引用自
http://www.epa.state.il.us/air/new-source-review/nsr-flow-chart-3.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