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岡」(Tzigane)是拉威爾在1924年脫稿的作品。羅馬尼亞鋼琴家、作曲家狄奴‧利芭帝(Dinu Lipatti,1917 - 1950)也有同名的作品,但現在都沒有人演奏他。此曲曲名「Tzigane」是法語,意指「羅姆人」(Roma)。他們是散居全世界的流浪民族,因而常被訛稱為吉普賽人。中文曲名「茨岡」是原文的譯音。此曲有副題稱「音樂會用狂想曲」,並呈獻給匈牙利女小提琴家葉莉‧達拉妮(Jelly d'Arányi 1893 -1966)。拉威爾在1922年開始構想,1924年4月23日完成。26日,在倫敦的拉威爾節日,由葉莉以鋼琴伴奏首演,演奏鋼琴的是吉爾‧馬爾謝(Henri Gil-Marchex)。在10月15日舉行的巴黎首演,則由葉莉演奏小提琴,拉威爾演奏「魯特鋼琴(Piano luthéal)」舉行。後來拉威爾把鋼琴部份改編為管弦樂,同年11月30日,由葉莉演奏小提琴,皮爾納(Henri ConstantGabriel Pierné,1863-1937日)指揮科洛納音樂會管弦樂團首演管弦樂版。
拉威爾的「茨岡」是具有匈牙利地域性的「羅姆人」音樂,這是由於葉莉是匈牙利人,以及作曲靈感得自她的匈牙利音樂。
拉威爾有巴斯克人血統,因而相繼寫出「西班牙的時鐘」「西班牙狂想曲」「波麗露」「小丑的晨歌」等嚮往西班牙的作品,而這些作品讓西班牙作曲家贊歎説:「他超越西班牙人!」拉威爾誕生的巴斯克地區,是西班牙系統的「羅姆人」居住的地區,他強烈嚮往音樂民族性,因而以他獨特的感性把西班牙系統「羅姆人」的音樂投影在這首作品中,並運用他晚年的複雜和聲,而有很濃厚又狂熱的表現。
首演這首「茨岡」的匈牙利小提琴家葉莉與西班牙作曲家巴爾托克有深交,兩人在英國、法國等地一起舉行旅行演奏好多次,她也是拉威爾的好演奏者。拉威爾在一場演奏會中聽到葉莉演奏他的「小提琴與大提琴的奏鳴曲」而大受感動,就在演奏會之後,邀請葉莉參加拉威爾與其朋黨們的集會。夜已深時,拉威爾請她演奏真正的匈牙利音樂與旋律。聽到這些音樂與旋律後,拉威爾的好奇心蓬然興起,不斷要求葉莉演奏匈牙利音樂,直到東方泛白。這時除了兩人外,其他的人都累倒了。
葉莉與阿笛拉(Adila)姐妹是小提琴大師姚阿幸的孫姪女,姐姐阿笛拉還可能是姚阿幸的唯一入室弟子。
在晚年,拉威爾想為在倫敦舉開的拉威爾節日寫一首小提琴奏鳴曲。然而聽到葉莉的演奏後,改變初衷,想為她寫一首匈牙利風格的作品。他想,以葉莉高超的演奏技術,再怎麼難的樂曲都不會難倒她,因此他決定寫一首匈牙利狂想曲風格的即興而大師級的音樂。
拉威爾把當時得到的靈感為基礎,在1922年開始構想此曲,這時候他的好友女小提琴家莫蘭珠(HélèneJourdan-Morhange, 1892 - 1961)演奏巴噶尼尼的難曲「24首隨想曲」給拉威爾聽,促使拉威爾想把「茨岡」寫成超越「隨想曲」的驅使特別超級技巧的難曲。他在曲中運用各種超難的技巧,結果作曲時間延長許多,最後葉莉接到這首難曲的樂譜的是上演的3天前!莫蘭珠在她的著作中提到這種情形。莫蘭珠是在拉威爾最後20年間最親密的朋友。她住在距離拉威爾家3公里的地方,拉威爾曾向她求婚被拒,拉威爾曾想寫一首小提琴協奏曲呈獻給她。
葉莉在1924年的倫敦拉威爾節日中,要演奏拉威爾的「依佛瑞名字的搖籃曲」(Berceuse sur le nom de Gabriel Fauré)。
(JordanTejedor-M.A.Tapia) http://youtu.be/rQDlzJNLHI4
拉威爾覺得「只煩她演奏這麼一首短短的『搖籃曲』並不好,因此為她寫了一首『茨岡』。如果很順利,在演奏會前晚就能完成」(自拉威爾寫給莫蘭珠的信)。
拉威爾與長他13歲的德布西並稱代表印象主義的作曲家。他們兩位互相欣賞對方的作品,卻也互有不少差異。例如拉威爾比較接近李斯特、聖桑、佛瑞的作風,而德布西比較接近蕭邦與馬斯內。德布西比較著重音的色彩、厚度與透明感,拉威爾則比較關心主題的發展。拉威爾非常欣賞李斯特,對李斯特的敬意與憧憬,都表現在「茨岡」中。李斯特採用匈牙利音樂的旋律譜出「匈牙利狂想曲」,拉威爾的「茨岡」也有強烈的匈牙利要素。
「茨岡」依據吉普賽舞曲「查爾達斯舞曲」(csárdás)形式寫成。「查爾達斯舞曲」的前半段是節奏緩慢的「慢節奏」(lassú, lassan)部分,後半段是熱情而節奏快速的「快節奏」(friss, frišká)部分。李斯特用這形式寫「匈牙利狂想曲」,薩拉沙泰則寫「流浪者之歌」。拉威爾看出查爾達斯舞曲的精華所在,寫出比別人更有藝術性的作品。拉威爾的原譜,伴奏樂器指定要用「鋼琴或魯特鋼琴」。魯特鋼琴是在鋼琴的琴弦上加裝特別裝置的樂器,可以奏出類似匈牙利民族樂器揚琴(cimbalom)的音色。由此可知,這首作品並非單純是誇示小提琴超難技巧的表演小品,而是藏有異國情調魅力的魔幻似音樂。
樂曲一開始,是單獨由獨奏小提琴演奏的「幾乎是裝飾奏的緩板」(Lento quasi czdenza)的「慢節奏」部分。這一部分大約有4分鐘左右,開頭一段以低音為中心,樂譜上指定要用G弦。稍後,小提琴要運用雙音奏法、泛音奏法等技巧。如果伴奏的是管弦樂的話,在小提琴結束裝飾奏時,豎琴的滑奏就進來,而這部分是小提琴手最懼怕的地方。因為在無伴奏情形下,演奏4分鐘那麼長的裝飾奏,常常會迷失正確音程。因此在這裡能夠吻合豎琴的音程,已經是技巧出色的名手。管弦樂版中這段豎琴的裝飾奏,是許多管弦樂曲當中最需要超級技巧,極為難奏的樂段,能依照樂譜所要求,完整無缺地演奏的高手,實在不多。
急速的樂句、斷奏音符、顫音、漣音等又難又長,速度強弱變化多端的小提琴獨奏部分後,鋼琴(管弦樂版是豎琴)進入「近似裝飾奏」(Quasi cadenza)的「查爾達斯舞曲」「快節奏」部份,以急速的裝飾奏,奏出吉普賽傳統的舞曲。獨奏小提琴的旋律,有吉普賽風格激烈色彩的緩慢、莊重、華麗的主題,與降b小調表情更豐富、情調更浮華的另一個主題。這兩個主題,會交替出現。獨奏的音值頻頻變化,其幅度從2分音符到32分音符,中間會停下來唱出彈性速度的更柔軟的樂句,但這樂句不久就轉弱。最後,音樂展轉於各種調性,吉普賽風格的裝飾音、細碎音符、小2度尖銳顫音、硬質的不協和弦等等,就在最後的加速樂段出現,然後燦爛結束全曲。
這首作品原來指定要由小提琴與鋼琴或「魯特鋼琴」演奏。「魯特鋼琴」(Piano luthéal或只稱Luthéal),是比利時的風琴製造家庫雷登(Georges Cloetens)在1919年取得專利的新樂器,其特徵是讓鋼琴可以發出類似魯特琴音色。這種鋼琴是在平台鋼琴上,臨時加裝一種裝置,演奏時操作類似風琴音栓的裝置發生各種不同音色。如果在此曲中使用魯特鋼琴,則可以發出令人聯想匈牙利民族樂器揚琴的聲音。在管弦樂版中,則由豎琴釀出氣氛。拉威爾很早就注意到魯特鋼琴,因此早在1920年譜寫歌劇「小孩與魔法」時,就採用這種新樂器。他建議如果沒有魯特鋼琴,可以使用直立式鋼琴,並在弦與擊弦音棰間放紙演奏。這種想法,其實就是1940年凱基(John Cage 1912-1992)發明的預置鋼琴(preparedpiano)的先驅。「茨岡」的首演,也使魯特鋼琴首次在音樂作品中露臉。當初「茨岡」的樂譜中,也指定在什麼地方用什麼音栓,後來這種樂器並不普及,因此樂譜上也沒有這種指示了。
(Midori Goto小提琴,RobertMcDonald鋼琴) http://youtu.be/wn0XkLAM8eE
(BaibaSkride小提琴, LaumaSkride鋼琴) http://youtu.be/OI-Xc-6SWuo
(Chantal Juillet小提琴,Pascal Rogé魯特鋼琴) http://youtu.be/Nbqn7evcRo4
(Maxim Vengerov小提琴,Dmitri Jurowski指揮俄羅斯愛樂管弦樂團 )
http://youtu.be/d4POQh5KJ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