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有沒有到義大利旅行過?國土形狀像長統鞋,陽光照耀,天空亮藍,還有性格明朗的國民。而且,這個國家到處充滿歷史與藝術。譬如迎接外國客人的是「米開朗基羅機場」「列奧納多·達芬奇機場」,顯示義大利國民多麼以他們的藝術家為榮。
義大利的藝術家常有很高的水準。義大利在古代羅馬就有隱然的勢力,有明朗的大自然、其歷史甚至會在聖經中出現。在這種背景下,或許比較容易誕生偉大的藝術家。例如畫家,有勵比(Fra Filippo Lippi, 1406 - 1469),馬薩喬(Masaccio, 1401-1428),拉斐爾(RaffaelloSanzio,1483-1520),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1510),莫迪里安尼(Amedeo Modigliani,1884-1920)等人,雕刻家有馬爾提尼(Francesco di Giorgio Martini, 1439 - 1501),曼祖(:Giacomo Manzù、1908 -1991),甚至有吉歐‧朋帝(Gio Ponti,1891 -1979),盧義吉‧尼爾威(Pier Luigi Nervi、1891 -1979)等建築家。而且,這些人物,都是代表當時各界的屈指可數的大藝術家。義大利的藝術,真是讓人瞠目結舌。
音樂迷到義大利會覺得很親切,因為到處都會遇到跟音樂有關的名詞。如小杯飲料標示的不是「S」而是「piccolo」,其他還可以遇到「presto」(快一點),「tanto」(多一點),「contra」(相反),「tranquil」(休息)等等,可見此地跟音樂的關係多深。
自古義大利有名的作曲家很多,雷史碧基是其中一個。他比1875年生的拉威爾小4歲,比1882年生的斯特拉溫斯基大3歲,因而可以說是相當近代的音樂家。近年來,他的作品漸受歡迎,也許是其明朗色彩正投現代人所好。不過他的名氣還不很高,只是就作品品質以及生前業績而言,該有更高的知名度。
仔細欣賞雷史碧基的音樂,會發現相當具有魅力。他的音樂有幾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他那鮮明的色彩感。義大利人本來就有快活的性格,很喜歡開放的國民。雷史碧基把那種快活的性格用音樂表現出來。寫快活的音樂並不是使用很多樂器,發出大音響。那只是噪音。雷史碧基是把每種樂器所具有的特色發揮到最大極限,還讓它在管弦樂當中適當調和。不單如此,他還尋求現有的管弦樂配器無法表現的音樂而作了一些少見的實驗。例如在交響詩「羅馬之松樹」的第3曲「加尼科勒之松樹」中,為了表現在月光下松樹中鳴囀的夜鶯,就使用事先錄好的夜鶯叫聲在音樂裡;接下來的第4曲「亞壁古道之松樹」中,為了要描述古代羅馬軍隊行進的樣子,另外在後台或聽眾席最後端安排舊式號角布契那圓號(Buccina)演奏號曲。在別的樂曲中,他不只使用管鐘、鑼,大鍵琴、嘎嘎器,還使用在管弦樂中很少使用到的鋼琴、曼陀林琴、長鼓等。雷史碧基是試用各種音色與環境效果的音樂史上的改革者。(請參閱本台「雷史碧基:羅馬之噴泉」「雷史碧基:羅馬之松樹」等文)。
雷史碧基一方面有這種令人眩目的嶄新想法,另一方面卻又是發掘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以及15〜16世紀的教會音樂調式的古樂研究家。他在羅馬的大學與圖書館尋找古代音樂,加以研究消化後,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這就是他的音樂的第二個特點。舉一個例子:雷史碧基有3套由管弦樂團或弦樂團演奏的組曲「為魯特琴的古代風格舞曲與詠唱調」(Antichedanze ed arie per liuto)。以伊比利半島為起源的魯特琴,在11世紀前後傳到歐洲後,以宮廷為中心大為流行,後來被比較亮麗華美的樂器排擠而逐漸失寵,現在已很少看到了。雷史碧基為這種樂器,想像古時候一定很多的魯特琴曲而譜寫這些組曲。演奏組曲的是現代一般的管弦樂器,但旋律都以古代的魯特琴曲為基礎,會令人遙想15〜16世紀宮廷中的氣氛。各組曲都有4個樂章,因而也有宛如小交響曲的古典形式美。
第三個特點是他的作品有豐盈的抒情性。在古典音樂的範疇裡,作品中有抒情性的作曲家很多,如蕭邦、葛利格、柴可夫斯基等人是其中代表性作曲家。雷史碧基的抒情性是受德布西影響的印象主義式的抒情性。
交響詩「羅馬之節慶」(Feste Romane,或譯「羅馬之節日」)是雷史碧基「羅馬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是他站在古代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與近代4個時期觀點,以4首交響詩運用鮮明又激烈的管弦樂法描繪羅馬節日慶典的傑作。「羅馬之節慶」中的4首音樂,自古代羅馬開始,順著年代排列到近代,這也表現羅馬的歷史。而4首音樂連接着演奏,其連接又非常巧妙,各曲場面的展開會令人覺得很順暢,因而整曲不像是由4首音樂組成,倒像是一幅壯大的歷史畫軸。或許可以說,這是雷史碧基描繪的「羅馬的歷史故事」。
1929年2月21日,托斯卡尼尼指揮紐約愛樂管弦樂團首演。
1. 競技場(Circenses)
(Arturo Toscanini指揮 NBC 交響樂團)
http://youtu.be/SfPEK9-S7ms
「天空高掛在圓形大競技場(Circo Massimo,「馬克西穆斯」,如下圖)上,像是在威嚇。可今天是大眾的『尼祿萬歲節』(AveNerone) 假日。鐵門打開,聖詠歌聲與野獸的咆哮聲漂浮在大氣中。群眾激動,殉教者的歌聲有條不紊的擴散後消失在吵雜之中。」這是雷史碧基自己寫下的說明。(以下在「」中的說明,都是雷史碧基自己寫下的)。
公元65年羅馬發生大火,當時盛傳是皇帝尼祿下令軍隊放火。(電影:「暴君焚城錄」)。尼祿為打消這傳言,說是基督徒放的火,並開始迫害基督徒。羅馬帝國對基督徒的迫害一直延續下去,直到313年基督教才獲得公認,到392年,終於成為羅馬帝國的正式國教。
公元60年,尼祿創設每5年舉開1次的「尼祿節」,設音樂、體育、戰車等部門舉行競賽。曲名「circenses」是拉丁語「Panemet circenses」(翻譯成英語是bread and circuses),也就是「麵包(食物)與馬戲(娛樂)」中的「circenses」(馬戲)。羅馬時代的皇帝、貴族們,執行提供食物與娛樂的「麵包與馬戲政策」。馬戲是在競技場舉行的各種比賽,但在此曲中所描述的,是尼祿對基督徒的迫害。尼祿以放火罪名抓來的基督徒趕進競技場内,在眾人環視當中任由猛獸吞噬,以娛樂當時的羅馬市民。
樂曲一開始,全管弦樂器轟出大音響。銅鑼響起,同時配置在舞台外的布契那圓號(buccina,常以小號代替)奏出號曲。這是依據義大利舞曲薩塔列羅舞曲(saltarello)所寫,含有3連音符的很有特徵的號曲。這描出競技場內正在進行的悲慘的戲,以及激昂的圍觀群眾。到中間樂段,會聽到弦樂器演奏的聖詠。這是受迫害的信眾臨死還在祈禱的歌聲。經過交錯表現激昂的觀眾與臨死祈禱的信眾的出色管弦樂後,最初的大音響與號曲再出現,最後幾個以全奏敲出的強烈和聲,好像在象徵教徒們毫不屈服的堅強信仰。
這是充分發揮雷史碧基多采多姿的管弦樂法的一章。
2. 聖年節慶(Il giubileo)
(ArturoToscanini指揮 NBC 交響樂團)
http://youtu.be/8_IxiAIsI44
「香客們沿路祈禱,慢慢走過來。在蒙地馬里奧(Monte Mario)的山丘頂上終於出現他們的眼睛所渴望心靈所渴求的永恆之都市羅馬(如下圖)。歡喜的讚歌忽起,教堂的鐘聲回應他們。」
蒙地馬里奧是圍繞羅馬的山丘中,最高的一座。
這首樂曲以古老的讚美詩為題材,表現羅馬式美術時代的慶典。所謂聖年節是根據舊約聖經的「約貝(Yobel)之年」舉行大赦之節慶。第1次聖年節慶是在公元1300年由教宗朋尼非斯八世舉行,並規定每100年舉行一次。但1350年,教宗克萊孟六世舉行第2次聖年,以後就每50年舉行一次。到1475年,教宗保祿二世規定每25年舉行一次,一直持續到現在。
一改第1曲的喧嘩,音樂開始描寫極為平靜的香客們的步伐。弦樂器奏出穩定又有威嚴並有規則的進行曲。在弦樂器上出現的是使用古老教會旋律的聖詠,這讓人聯想向山頂一面祈禱一面步行的信徒。他們的步伐愈來愈有力,終於發出走到山頂的歡聲。從山頂看到的是永恆的都市羅馬。這部分因管樂器群在小提琴的伴奏上大叫,所以很容易就聽得出來。樂曲靜下來後,教堂的鐘聲紛紛響起。管鐘與鋼琴的和聲是很嶄新的聲響。須臾,傳來法國號的聲音,音樂進入十月節的部分。
3. 十月節 (L'Ottobrata)
(Arturo Toscanini指揮 NBC 交響樂團)
http://youtu.be/_y7nzoDRZbU
「羅馬城堡區(Castelli Romani)的十月節,滿城葡萄,還充滿獵人吶喊,鐘聲與情歌。不久,在柔和的暮色中,傳來浪漫的小夜曲。」
時代再下來,在第3曲中,以文藝時期在羅馬舉行的慶典為題材,描述慶祝葡萄豐收的歡樂情形(如下圖)。一聲定音鼓敲開這曲音樂,森林中傳遍獵人們的號角聲,打獵,把第一頭獵物,獻給神明。在村莊裡,村民們隨著鈴聲快活的起舞。收成,並把第一批穀物獻給神明。然後,在森林的獵人與在村莊的村民一起晚禱。黃昏後,年輕男女互相傾訴愛情。這種情形由浪漫的曼陀鈴獨奏描述。星光燦爛漫長之夜。
羅馬城堡區在羅馬南方25公里左右的地方,有羅馬教宗的別墅,也以出產葡萄酒而出名。
4. 主顯節 (La Befana)
(Arturo Toscanini指揮 NBC 交響樂團)
http://youtu.be/Vvw-BSgcRe0
「在納沃納廣場(Piazza Navona)的主顯節前夕。很有特徵的小號節奏助長狂亂的喧嘩。在漸增的噪音上,接二連三出現田園風格的動機、薩塔列羅舞曲的裝飾樂段、小屋子裡手搖風琴的小曲、攤販的叫聲、醉鬼刺耳的歌聲等等,表現得有親切感情又有活力的歌聲唱道『我們是羅馬人,闊步走吧』。」
時代推進到雷史碧基在世的1900年代。這部作品從羅馬時代的悲劇開始,最後演變成熱鬧的慶典場面。在耶誕節期間,會有攤販、畸形秀、音樂等等,音樂把這些雜亂的情景一個接一個描述出來。
主顯節就是慶祝耶穌誕生後,東方三賢到耶路撒冷的馬廄禮拜耶穌的主顯日(1月6日)的節日。在義大利、西班牙等天主教國家,都從12月25日耶誕節到1月6日主顯節作為耶誕假期,舉國放假慶祝。在這期間,納沃納廣場會開耶誕市集。在英國、德國、美國等地,12月25日聖誕老公公會送禮物給小孩,在義大利或西班牙,有個巫婆貝發納在1月6日(5日夜) 會送禮物給小孩。
這一樂章的主題是主顯節前夕在納沃納廣場的熱鬧慶典場面。音樂一開始,小單簧管吵鬧的動機打破寂靜,接著管樂器逐漸增加件數,小鼓加入熱鬧的聲音,銅管樂器甚有活力。在序奏之後,各種場景一個一個展開。先是路邊的馬路藝人表演特技,接著單簧管吹出有趣的旋律描述露天商人推銷商品。像音樂盒的聲音,模仿手搖風琴的聲音。長號的滑奏描出快活的醉鬼。最後高昂到包括許多敲擊樂器群的大管弦樂團造成的聲音的洪水,以瘋狂的大聲響結束全曲。
「羅馬之節慶」的後台樂隊規模比「羅馬之松樹」小,但管弦樂團編制規模,比「羅馬之松樹」「羅馬之噴泉」大。基本上其管弦樂團編制是3管編制,另外要加敲擊樂器手、風琴家、鋼琴聯彈、曼陀鈴手、後台的小號手等10人,這也使此曲少有演奏機會。音樂的色彩華麗鮮艷,通俗性高。據說,雷史碧基在政治方面比較靠右,並與作曲家馬士康尼一樣協助墨索里尼。也有人說,這部作品是藝術家在禮讚義大利,這與法西斯主義的興起不無關係。「羅馬之節慶」的上演次數與錄音機會,比「羅馬三部曲」的其他兩曲少,但近年來,三曲一起錄音的機會有增加的趨勢。
這部作品也常改編為管樂曲演奏,但作曲家本身不曾寫過其管樂曲版。業餘管樂隊,常在比賽時演奏8分鐘左右的改編選曲版。
(Vasily Petrenko指揮 NationalYouth Orchestra of Great Britain)
http://youtu.be/9u1oT7QtQ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