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留下3首小提琴協奏曲。其中兩首跟一般小提琴協奏曲一樣,由一把小提琴與管弦樂團協奏。另一首就是這次要談的由兩把小提琴與管弦樂團協奏的協奏曲。
在巴洛克音樂時期,有一種協奏曲的形式稱為「大協奏曲」(ConcertoGrosso),通常是由一小群獨奏樂器組成的「主奏部」(Concertino),與管弦樂團形成的「協奏部」或「合奏部」( Ripieno)等兩個樂器群協奏。這種音樂形式,很可能是由義大利作曲家斯特拉代拉(Alessandro Stradella, 1644 -1682)在1680年左右所創,雖然他沒有使用「大協奏曲」這個名稱,但完成巧妙組合少數獨奏樂器群與管弦樂團的音樂。最早期有名的大協奏曲作曲家是斯特拉代拉的朋友柯賴里(Arcangelo Corelli ),在他去世後出版的12首大協奏曲,馬上就在歐洲流行,受到稱讚與模仿,並影響當時的音樂家。韋發第也是其中之一。現代作曲家布洛克(Ernest Bloch)、許尼特克(Alfred Schnittke)等人,也創作不少大協奏曲。
巴赫這首「雙小提琴協奏曲d小調BWV1043」是他在萊比錫擔任民間音樂團體Collegium Musicum的音樂總監時所寫,大約是1730~1731年間完成的作品,但也有學者認為是1717~1723年克滕(Köthen)時期的作品。
在巴赫的小提琴協奏曲中,此曲最正確運用古典對位法,兩把小提琴與合奏團用聲音編織成一塊音樂布料,每一樂章都使用複音音樂手法。兩把小提琴的地位對等,分量相同,因而兩者很均衡,其你來我往的情形絕妙而具有魅力。獨奏小提琴的這種情形,甚至有小提琴家利用錄音技術,一人包辦兩把獨奏小提琴部分錄製唱片。協奏部以和聲支撐兩把獨奏小提琴,形成精緻的三重奏鳴曲似的織度(Texture)。美麗的第2樂章,兩把獨奏小提琴很有技巧的華麗,都使此曲成為很受歡迎的名曲。此曲後來也改編為兩台大鍵琴協奏曲第3號c小調BVW1062。
使用的樂器很簡單,除兩把獨奏小提琴外,協奏部使用小提琴兩部,中提琴與演奏持續低音的大鍵琴。
全曲有3個樂章。
第1樂章 甚快板(Vivace) d小調,2/2拍子,合頭曲式(Ritornèllo form)
樂曲開始於弦樂合奏之齊奏。有嚴格氣氛的主題,驅使卡農風格的對位法以堅固的架構進行。第2獨奏小提琴與弦樂合奏之第2小提琴一齊演奏主題。不久,第1獨奏小提琴進來,以a小調演奏主題回應。合奏部主要支撐獨奏小提琴。第1獨奏小提琴演奏的旋律,是把開頭的旋律變形而來,其中還包括很醒目的10度躍進。兩把獨奏小提琴互相交換角色進行對話,對話當中有模仿、有對答、有相似形式的戲耍等等,而展開絕妙的對話。合奏部份也有精密的架構,使整個樂章有重厚的感覺。
所謂合頭曲式是巴洛克時期的協奏曲中常見的樂曲形式,音樂中會多次再現稱為「過門」(Ritornèllo)的主題。這很類似輪旋曲式,只是輪旋曲式中的輪旋主題每次以同樣調性(主調)演奏,而合頭曲式中的主題,則除樂曲的最先與最後以外,都以主調以外的調性演奏。在合頭曲式的協奏曲中,原則上過門主題由合奏部演奏,而夾在過門主題間的部分,由獨奏樂器或獨奏樂器群演奏。
第2樂章 最緩板但不要太慢(Largo ma non tanto)F大調,12/8拍子。
咸說這是巴赫所寫的樂曲當中,特別美麗,聽來非常高雅的樂章。兩把小提琴慢慢展開甜美的二重奏。先由第2小提琴唱兩小節後,第3小節開始,第1小提琴在5度上方進來,並模仿第2小提琴的旋律。兩把小提琴糾纏在一起,不斷吐出美麗旋律,不知所止。這旋律單由一人演奏都很美麗,由兩人演奏,更會發出光芒。此間,合奏樂器只演奏伴奏,以低音為中心,釀製西西里舞曲風格的悠然氣氛。偶爾出現似乎要終止的下降動機也很妙。
中間有些部分音樂略呈灰暗,並增幽玄氣氛。最後還是回到開頭部分,並加入下降動機而優雅結束。
第3樂章 快板(Allegro)d小調,3/4拍子。
沒有舞曲氣氛,略為急促的終樂章。這一點有異於其他的小提琴協奏曲。使用小調,以及精密的寫法,因而充滿快活、重厚、與緊迫感。合奏部演奏的是短小動機的齊奏,與獨奏小提琴不斷交替進行,連續出現卡農風格的模仿與兩把小提琴之糾纏,逐漸增加華麗性,當華麗氣氛達到最高潮時,有力的結束全曲。
(Yehudi Menuhin ,DavidOistrakh小提琴)
http://youtu.be/DJh6i-t_I1Q
(Mayumi Hirasaki ,DariaZappa小提琴,Chamber Artists Orchestra)
http://youtu.be/wapqrTbs-S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