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神聖慶典劇「帕西法爾」(Bühnenweihfestspiel "Parsifal" )是華格納在1865年,為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所寫的歌劇(華格納稱之謂「舞台神聖慶典劇」而不稱為「歌劇」)。全劇共3幕,劇本由華格納自己以德語書寫。戲劇之時間地點設定在中世紀(10世紀左右)的西班牙蒙沙瓦(Montserrat )城與克林索爾(Klingsor)的魔城。
戲劇體題材依據基督教的聖杯傳説等故事,其主題包含人類之輪迴、救濟、成長、變容等,具有無法以一語蓋遍的獨自的宗教性。戲劇内容,在維基百科「帕西法爾」條言之甚詳,在此就不贅言。
作曲者從有了構想到全劇完成,竟花費40年的時間。1845年,華格納看到沃夫蘭‧馮‧艾森巴赫(Wolframvon Eschenbach)的敘事詩「帕崔瓦爾」( Percival)與「提督瑞爾」(Titurel)。這時他就得到「羅恩格林」、「紐倫堡的名歌手」的構想。依據他的自傳「我的生涯」,他在蘇黎世的家閲讀「帕崔瓦爾」,心裡充滿聖星期五音樂的靈感,並得到「帕西法爾」全劇3幕的構想。不過,後來他自己承認這指的是他的詩的創作。實際上,可能是在1846年到1848年間創作「羅恩格林」時,開始有「帕西法爾」的構想。只是再隔相當長的時間,才真正動手創作。
1865年8月27日~30日,華格納應路德維希二世的要求譜寫劇本第1草稿。這份草稿呈獻給國王。此後,華格納忙於建設拜律特慶典劇場,並準備上演「尼貝龍根的指環」。在1877年1月25日~2月28日間完成第2草稿。3月14日把劇名「帕崔瓦爾」改為「帕西法爾」,4月19日完成劇本,開始作曲。1882年1月13日樂譜完成,這就是説,從開始有構想到真正完成,將近有40年的時間。又,劇本草稿與總譜之間有相當大的差異。
此劇的首演是1882年7月26日在拜律特慶典劇場。此劇的譜出一開始就考慮拜律特慶典劇場的音響效果,同時由於作品的性質,華格納禁止在拜律特以外的劇場上演此劇。華格納去世後,妻子柯西瑪繼承其意志活動,結果得以在拜律特獨佔上演30多年。為了強調此劇的宗教性,華格納禁止觀眾在全劇中鼓掌。現在,至少第1幕結束時,還留有這個習慣。
主要劇中物:
帕西法爾(男高音):以純潔愚蠢青年的姿態登場,到第2幕才顯示他的名字。
古内曼茲(男低音):蒙沙瓦城的老騎士。後成為隱士。
安佛塔斯(男中音):蒙沙瓦城王。守護聖矛與聖杯。
昆德麗(女高音):被詛咒的女子。克林索爾的手下。
克林索爾(男中音):魔術師。
提督瑞爾(男低音):安佛塔斯的父親。先王。
守護聖杯的騎士兩人(男高音,男低音)
侍者4人(女高音2,男高音2)
花妖6人(女高音,女低音)
在音樂會上常常會聽到由管弦樂演奏的「帕西法爾」第1幕前奏曲,與「聖星期五的音樂」。基本上,「帕西法爾」的所有樂曲都連在一起,因此,嚴格來説,劇中沒有僅由管弦樂演奏的「獨立樂曲」。不過,第1幕、第2幕、第3幕的前奏曲,與第1幕通常稱為「聖杯進行曲」樂段,雖然後面會續以聲樂,總算有一段由管弦樂演奏的部分,而第1幕前奏曲特別有名,因此常在音樂會上單獨演奏。
第1幕前奏曲
(Hans Knappertsbusch 指揮慕尼黑愛樂管弦樂團)
降A大調。據説,華格納常説演奏前奏曲需要「根源性」,而不是「戲劇性」。他寫給路德維希二世的註解,則記載「愛─信仰─:希望?」。在此前奏曲中,主要處理「愛餐的動機」、「聖杯的動機」、「信仰的動機」。
「愛餐的動機」由英國管、單簧管、低音管、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大提琴演奏。多種樂器重疊的結果,樂器本身的音色變得模糊。這可能是考慮到要在拜律特慶典劇場上演而設計的音色。「羅恩格林」前奏曲的調性是A大調,「帕西法爾」第1幕前奏曲則降低半音做降A大調,釀造比較温柔而曖昧的氣氛。「聖杯的動機」借用德國讚美歌「德勒斯登‧阿門」(Dresden amen)的旋律,由銅管依音階逐音上行。「信仰的動機」則由法國號與小號演奏。音樂逐漸沉重,不久像是顯示希望而重複演奏「聖杯的動機」,最後連接到第1幕。
「聖星期五的音樂」
(Hans Knappertsbusch 指揮拜律特音樂節管弦樂團)
http://youtu.be/bmcmzPs6ShI (第3幕,自44:18處開始為「聖星期五的音樂」)
(Wilhelm Furtwangler指揮柏林愛樂管弦樂團)
http://youtu.be/trpnH5awYbw (經改編的「聖星期五的音樂」,1/2)
http://youtu.be/Krx8er6Htcc (經改編的「聖星期五的音樂」,2/2)
這段音樂出現在第3幕,有時稱為「聖星期五的魔法(奇蹟)」。雖然常常獨立演奏,但不是獨立的管弦樂曲,而是與聲樂一起出現的音樂。在音樂會演奏時,是把聲樂部分省略,並加以改編。所謂「聖星期五」指的是基督教最重要的節日─復活節前的星期五,也就是紀念基督被釘十字架的日子。基督在3天後顯現復活的奇蹟,影射故事裡從死復活的奇蹟,也表現人格的轉善或意志之生成的奇蹟。帕西法爾以純潔愚蠢青年的姿態登場,經過種種經驗而成長後,受洗重生。被詛咒的女子昆德麗在這裡也會得救,這也是奇蹟。「聖星期五的音樂」在這場面演奏,是擔任故事核心的音樂。
曲中運用故事中出現的聖杯、慶祝、洗禮、葬禮等動機,重疊在一起而釀出嚴肅的氣氛。樂曲的調性也用得很有效果,巧妙的轉調,很自然的把聽者引入音樂當中。樂曲很厚重,樂器編制也很大,這令聽者感覺到華格納壯大的音樂。
「聖星期五的音樂」,是開始於第3幕過一半處(在Knappertsbusch 指揮拜律特音樂節管弦樂團的演奏實例裡,是在44分18秒處,畫面上有“Karfreitagszauber”字眼),由古内曼茲與帕西法爾演唱的緩慢音樂,有時也稱為「聖星期五的魔法」(Karfreitagszauber)如上述。這段音樂開頭處是B大調的旋律,旦聽來像是小調。木管與弦交唱美麗的旋律,第1小提琴以上升8度的弱拍進來(50分13秒開始),最後小提琴唱着主要主題爬高(50分41秒後)後低音弦騷動。大提琴3連音符的流動,像是在描述野花之復甦。樂曲中英國管的旋律聽來平靜又平安。這段音樂結束在54分50秒左右。
舞台上是昆德麗為帕西法爾洗脚,並抹香油,再以自己長髮擦乾脚上的水氣。帕西法爾由古内曼茲舉行洗禮。帕西法爾受洗後,為昆德麗洗禮。昆德麗低頭着地,似乎在哭泣。(下面歌詞只是大意)
帕西法爾:(回頭,略呈陶醉而週視森林與原野。那裡是一片上午的陽光在照耀。)
今天這原野多美!沒錯,我遇到奇異的花卉糾纏全身,但不曾看過這麼平靜的花。不曾有過所有一切這麼可愛、芬芳,像小孩,親切可愛的向我傾訴。
古内曼茲:這就是聖星期五的魔法。…主公。
帕西法爾:啊,好可憐…充滿無上痛苦的日子!我這麼覺得…現在在這裡讓花綻放、呼吸、復甦者,是否只能悲傷哭泣?
古内曼茲:不是這樣。罪人悔改的眼涙,今天成為神聖的水滴,滋潤原野,讓所有的花綻放。現在所有有生命者都仰慕救主的足跡,但已看不到十字架上的救主,因而只好仰望得救的人。……而得救的人,是透過救主的犧牲而獲救。野花知道這件事,因此今天就迎接無罪的日子而綻放。
帕西法爾:(安慰昆德麗)
我看到曾對我微笑的少女們萎謝。今天,她們是否也企望救助?妳的眼涙都變成神聖的水滴。…妳在哭嗎?…妳看!田野在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