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浪漫主義作曲家愛德華‧艾爾噶(Sir Edward William Elgar, 1857-1934)的『大提琴協奏曲e小調,作品85』,是20世紀英國作曲家寫大提琴協奏曲的先驅作品,也是與德弗乍克、舒曼等人的作品比肩的大提琴協奏曲之一。這首音樂,在艾爾噶的作品當中,是一首最平靜而充滿悲嘆情緒的作品。此曲寫於20世紀初葉,這時期已有荀貝格(Arnold Schoenberg),斯特拉溫斯基(Igor Stravinsky)等人在寫現代音樂,而這首艾爾噶的作品,卻很有浪漫的旋律性。不過在第2樂章,也有多用跳弓(Spicato)等實驗性要素。艾爾噶是教育部公佈的譯名,在華文裡有時翻譯為艾爾嘉,維基百科做艾爾加。至於艾爾噶的詳細事項,請參閱維基百科「艾爾加」條。
1918年3月,艾爾噶曾記下此曲第1樂章主題旋律的部分片段。只是這時候艾爾噶正在生病,還經過手術,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等而在精神上受打擊,以致有一段時期無法專心作曲。於是這段主題暫時擱置。到了5月艾爾噶重新執筆,但優先譜作小提琴奏鳴曲、弦樂四重奏曲、鋼琴五重奏,並舉行這些作品的首演。大提琴協奏曲就反而得到仔細構思的時間。他到1919年6月才重新開始譜寫這首協奏曲,8月8日把完成的樂譜送到倫敦。在這時候,要擔任首演的大提琴家薩爾蒙多(Felix Salmond)拜訪艾爾噶,商定試演、首演,由艾爾噶自己指揮管弦樂團,由薩爾蒙多擔任獨奏大提琴等詳細事項。
首演是1919年10月27日,在倫敦的女王音樂廳由薩爾蒙多擔任獨奏大提琴、艾爾噶指揮倫敦交響樂團舉行。只是該次音樂會,也是倫敦交響樂團的指揮柯茲(Albert Coates)的第一次音樂會,柯茲就把樂團的練習時間幾乎用完,以致樂團就沒有什麼時間可以練習艾爾噶的新曲,結果這首大提琴協奏曲首演的成績不理想。不過,後來由哈理森( Beatrice Harrison)擔任獨奏大提琴再演時,則獲得成功,此後就成為大提琴協奏曲的代表作之一。尤其賈桂林‧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1945-1987)頻頻演奏此曲,還灌唱片,杜‧普蕾對此曲的馳名很有貢獻。
此曲首演後,艾爾噶夫人阿麗絲(Alice Elgar) 於1920年過世,艾爾噶因而喪失創作意願,直到1923年才重新開始作曲。此後他比較注重演奏活動,還頻繁從事錄音,不過也譜作戲劇音樂『阿瑟王』、『塞文河組曲』(The Severn Suite)作品87等大規模作品。
此曲的樂器編制與德弗乍克的大提琴協奏曲差不多,但曲中運用較簡潔的素材與單純的管弦樂法。全曲有4個樂章,協奏曲採用這種架構的比較少見。不過前兩個樂章連結在一起,因此也可看成3樂章架構。4個樂章採緩─急─緩─急的架構,第2樂章相當於詼諧曲樂章。各樂章凝聚得較短,並且比較著重於顯現大提琴的旋律性。
第1樂章 慢板─中板(Adagio - Moderato) e小調,4/4拍子─9/8拍子。自由的奏鳴曲式。
(杜‧普蕾大提琴,巴倫波因指揮倫敦交響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Ugdbqt2ON0
(馬友友大提琴,巴倫波因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M9DPfp7-Ck
一開始,獨奏大提琴就以最強音與特強音奏出激情、悲劇、使用雙音奏法、4/4拍子的慢板裝飾樂句。弦樂群則以弱音與最弱音支援獨奏大提琴,但獨奏大提琴似乎我行我素,不理管弦樂。這段裝飾樂句,是支配全樂章的重要要素,也擔任循環主題似的角色。呈示部的主要主題由這段裝飾樂句引出來後發展。這段裝飾樂句與呈示部的主題,好像深深反映出當時艾爾噶正在病床上。這段有力卻像在嘆息的獨奏旋律,一下子就把聽者拉進這首音樂釀出來的意境。之後,獨奏大提琴的上升旋律,把音樂推到中板9/8拍子主題呈示部,而其氣氛仍然是幽暗而漂浮憂鬱。
音樂進入中板的主題呈示部後,弦樂群靜靜的奏出第1主題。這是水波似蕩漾的旋律,由於避開主和弦,因而會給人謙虛的印象。獨奏大提琴承接這段旋律,情緒逐漸高昂。大提琴的獨奏始終深陷哀愁,管弦樂則以同一色系渲染背景。不久,大提琴奏出上升音階,音樂漸慢且漸強(poco Allargando),最後達到最初的高潮。兩個8度又半的音階,引出極大的緊張感。高潮的最強音過後,音樂旋即轉入最弱音,單簧管與低音管聯手引出12/8拍子的第2主題。不過這主題並沒有什麼獨立性,很快就埋沒在音樂全體的氣氛中,其角色不明顯。調性轉入E大調,但有時候,第1主題沒有適當區隔就插進來,顯得第2主題的勢力很弱。在這種第1主題與第2主題微妙的融合中,激情的上升音階再度出現,激起第2次高潮。最後大提琴奏出兩小節緩板撥奏和弦,把音樂引到下一樂章,管弦樂則顯出急遽的漸強樂句,不經終止就衝進第2樂章。
第2樂章 緩板─很快的快板(Lento─allegro molto) 4/4拍子,G大調。
(杜‧普蕾大提琴,巴倫波因指揮倫敦交響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6wt64X8Am0
(馬友友大提琴,巴倫波因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IvD0RgaGmU
第1樂章開頭處的飾奏和弦,由獨奏大提琴以撥奏提出。弦樂奏出急促的上升音階後,管弦樂的一聲強奏,讓音樂從兩小節緩板序奏,進入很快的快板,展開第2樂章。獨奏大提琴幾乎在第2樂章全部,都演奏很快的斷奏。這是以16分音符填滿的常動旋律。音樂偶而會停下來,而這會釀造很好的效果。一直連續演奏同一音的獨特的音樂。不怎麼急促,有點跌跌撞撞感覺的樂章終結也很特別。這樂章承繼第1樂章一片像秋天愁意的抒情性。
第3樂章 慢板(Adagio) 3/8拍子,降B大調。
(杜‧普蕾大提琴,巴倫波因指揮倫敦交響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sekb1qwZs0
(馬友友大提琴,巴倫波因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XuQceF2_Ds (6:40左右以後是第4樂章序奏)
從頭到尾,差不多都有獨奏大提琴朗朗歌唱。這個樂章雖然只有短短60小節,但會帶聽者到夢幻世界的美麗音樂。曲中漂浮淡淡的溫柔與淡淡的愁思,聽者可以欣賞到大提琴旋律之美。開頭短短的動機,發展出有田園風格或民謠風格,又有一點鄉愁而長棉不斷的旋律,這或許就是英國音樂的魅力。
第4樂章 快板─中板─不太快的快板 (Allegro - Moderato - Allegro, ma non troppo) 2/4拍子,e小調。
(杜‧普蕾大提琴,巴倫波因指揮倫敦交響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1ofV9qWNaQ (1/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cZ_iprksR0 (2/2)
(馬友友大提琴,巴倫波因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jYy71hqu84
這個樂章,從第3樂章直接進入,中間不休息。
樂章開始時,有一段序奏。這序奏先由管弦樂演奏的8小節2/4拍子快板旋律,然後由獨奏大提琴奏出令人想到第1樂章的4/4拍子中板敘唱裝飾樂段。這中板樂段具有的傷感、哀愁情緒的效果很大。
這是統合前面幾個樂章各要素的終曲,由很對比的前後兩部分形成。前半部採取類似輪旋曲式的架構,開始於有點詼諧曲氣氛的輕快輪旋主題。這是統一全曲的重要主題,中間雖有減慢速度而表現悠然的部分,但全曲均以此主題為基礎,從前奏曲開始,經詼諧曲、慢板過來的音樂,到此才具有結構感。到樂章後半,速度減慢,第3樂章慢板那種連綿的抒情世界重現。須臾,第1樂章開頭激情的樂句再現,最後以輪旋主題與e小調終止和弦,激烈的結束全曲。
1934年艾爾噶去世。據說還在病床時,曾唱此曲開始主題給朋友聽,說:「我過世以後,如果有人在馬爾文丘陵用口哨吹這段旋律也不用怕,因為那一定是我。」
這首作品經常與賈桂林‧杜‧普蕾的名字連在一起。1961年,賈桂林‧杜‧普蕾16歲時首次正式登台表演,所選的音樂,就是這首大提琴協奏曲。協奏的是巴比洛里指揮的倫敦交響樂團。1919年此曲首演時,巴比洛里剛好是該樂團的大提琴手。
賈桂林‧杜‧普蕾誕生於1949年,4歲時聽到收音機播放的大提琴音樂,決心學大提琴。最初她學大提琴於她母親,5歲時,跟她姐姐希拉麗‧杜‧普蕾一起入學倫敦大提琴學校,正式開始音樂演奏家生涯。10歲時已在國際性比賽得獎,12歲時已在BBC主辦的音樂會中演奏。後來她入學市政廳音樂及戲劇學院,師事英國大提琴家威廉‧布利斯(William Pleeth),並管叫他「大提琴爸爸」。當時她使用的大提琴是她的教父與支持者所贈送的1673製史特拉第瓦里。這把大提琴在賈桂林去世後,被暱稱為「賈桂林‧杜‧普蕾」。
1961年,賈桂林在倫敦首次登台演奏艾爾噶的大提琴協奏曲時,獲贈史特拉第瓦里所做60多把大提琴中屈指可數的傑作史特拉第瓦里「大衛多夫」。此後終其一生她都使用此琴,一方面苦於其難以捉摸,一方面卻愛不釋手。這把大提琴在賈桂林去世後,目前貸予馬友友使用。一個16歲的少女演奏蘊藏深刻悲壯情緒的艾爾噶的大提琴協奏曲,雖然不完全忠實於樂譜,但已給聽眾很大的衝擊,並鼎定她堅固的大提琴演奏家地位。21歲時,與鋼琴家兼指揮家丹尼爾‧巴倫波因結婚,當時還被譽為一對金童玉女夫妻檔音樂家。他們兩人,也留下許多令人懷念的演奏。可惜天賦予她稀世才能,卻也遭天妒,26歲時手指的感覺漸失,28歲時被診斷為多發性硬化症,事實上已無法當演奏家。此後被病魔折騰十數年,於1987年過世,享年42。
賈桂林很自由自在的演奏大提琴,演奏時全心投入,尤其演奏艾爾噶的大提琴協奏曲,以渾身力量表現樂曲蘊藏的強烈感情。這種感情,在開頭與低音大提琴共鳴的大提琴雙音,就吶喊出來。作曲者艾爾噶雖然有很榮華的生涯,在這首作品中,讓人瞥見從他的一生看不出來的孤獨深淵。這種孤獨,似乎與賈桂林的孤獨重疊在一起。有不少大提琴大師名家演奏這首名曲,但是大家總覺得這是「賈桂林‧杜‧普蕾的曲子」或許就是上述原因。
1961年,以16歲荳蔻年華登上舞台的天才音樂家,只有10年多展現天賦的時間,1973年2月,28歲時在皇家音樂節音樂廳舉行的演奏會,就成為她的最後一次公開演奏。演奏曲目是艾爾噶的大提琴協奏曲,祖賓‧梅塔指揮。被剝奪自由、以再也回不來的大提琴琴音,以前完全自由操琴的賈桂林向空蕩的墳墓演奏大提琴協奏曲。
賈桂林的姐姐希拉麗(Hilary du Pr)與弟弟比爾斯(Piers du Pr )合著一本『家族裡的一個天才:賈桂林‧杜‧普蕾的私密回憶』(A Genius in the Family: An Intimate Memoir of Jacqueline du Pr.)。在這本書裡回憶這場演奏會說:「墳墓是自己的墳墓,她知道這事。她臉上有淚水。她演奏着安魂曲,自己向自己道別。」
該書還說,在她去世後,梅塔不再指揮艾爾噶的大提琴協奏曲。她去世後3個月,在賈桂林43歲生日的紀念音樂會裡,梅塔脫稿說話:「最近有一個機會指揮艾爾噶的大提琴協奏曲,但到第3樂章即將結束時,我忽然沒有辦法繼續指揮下去。大提琴手看着我說:『是不是想起了她?』,我說:『對』。…當時我就想,我再也無法指揮艾爾噶的大提琴協奏曲。再也沒有像賈姬(賈桂林的暱稱)的大提琴家,也不會有能代替賈姬的人。再沒有話要講了。…沒有要講的話了。」
電影『無情荒地有琴天』 (Hilary and Jackie)是根據上述書製作的賈桂林的故事。這電影可以在Youtube上看到。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RVsZqS9ASY (有中文字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TnIB61Hjiw (1/2) (無字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qxD9FeQEXo (2/2) (無字幕)
看了這部電影後,或許能夠體會賈桂林為什麼會那麼深刻的表現艾爾噶的大提琴協奏曲。
(卡沙爾斯大提琴,波爾多指揮BBC交響樂團)
http://classical-music-online.net/en/listen/25265
(羅斯特洛勃維奇大提琴與指揮)
http://classical-music-online.net/en/listen/33125
(杜‧普蕾大提琴,巴倫波因指揮倫敦交響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81NvqpO2eU (全曲)
(杜‧普蕾大提琴,巴比洛里指揮BBC交響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LULTpqHNU8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