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姑娘:
當妳成為了不起的名家,而我則被勳章壓垮或被人遺忘而成老頑固的時候,妳會有一個很快樂的回憶。那就是妳曾經運用妳的天分,讓一個藝術家聽到以最適當的詮釋演奏他的一部作品。
我致送一千個感謝,給妳那小孩子才有的『鵝媽媽』纖細演奏。」
這是「鵝媽媽」鋼琴聯彈版首演後,作曲者拉威爾寫給首演的瓊奴‧露露(Jeanne Leleu)的感謝函(1910年4月21日)。
「鵝媽媽」(Ma MéreL'oye)是1908年~1910年拉威爾33歲~35歲時的作品。拉威爾對大人喜歡採取諷刺的態度,但很喜歡跟小孩子聽故事同樂,這部以「鵝媽媽」為題材的小品集,是很能表現他這一面的作品。
他有個朋友葛得布斯基( Godebski),這位朋友有兩個女兒咪咪( Mimi )與瓊(Jean),拉威爾很喜歡她們(拉威爾沒結婚),就為這兩個當時各為6歲與7歲的小女孩寫「鵝媽媽」(由5首小品組成)。他盡量寫得簡單,希望能讓這兩個小女孩首演這部作品,並且把鋼琴聯彈版獻給這兩個小孩。不過,樂曲雖然盡量寫得簡單,究非兩個幼小女孩所能勝任演奏,因此於1910年4月20日,在獨立音樂協會定期演奏會中首演時,是由瓊奴‧露露與鳩奴薇芙‧都羅妮(Geneviève Durony)兩人擔任演奏(僅演奏3曲)。瓊奴‧露露後來任教於巴黎音樂院,當時還是一位少女。
1911年,拉威爾把鋼琴聯彈譜改編為管弦樂譜。1912年,他的朋友傑克‧魯謝(Jacques Rouché)請他把「鵝媽媽」改寫成芭蕾,於是拉威爾另加前奏與間奏等曲,寫成五幕芭蕾,音樂要一氣呵成,不中斷。芭蕾版獻給傑克‧魯謝,以答謝其友誼。於是這作品有鋼琴聯彈、管弦樂與芭蕾三種版本。
這次依管弦樂組曲介紹這部可愛的作品。
「鵝媽媽」組曲,鋼琴聯彈版與管弦樂版都有5首小曲,「鵝媽媽」芭蕾則增加1首前奏曲、「紡車之舞」、4首間奏曲而共包括11首小曲。
1. 睡美人之孔雀舞曲(pavane de labelle au bois dormant)
Ramon Tebar指揮Orquesta de RTVE (Spanish Radio TelevisionOrchestra)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zQ85ZcDz8Q (已刪)
孔雀舞曲(pavane)是16~7世紀在歐洲流行的宮廷排列舞蹈。採2拍子,優雅端莊。有人說,這是以西班牙為發源地的舞蹈。其名稱由來諸說紛紛,不過好像跟孔雀沒什麼關係(也有人說,穿得華麗的貴婦人排列跳舞,就像是孔雀的尾巴,故名)。
此曲的靈感得自法國詩人夏爾‧佩羅(CharlesPerrault,1628 -1703)的童話集「鵝媽媽」中的「睡美人」。「睡美人」的故事有多種版本,其中最有名的大概是格林童話中的一篇,音樂方面是柴可夫斯基的芭蕾「睡美人」。拉威爾把這一作品編成芭蕾時,在此曲之前放「紡車之舞」而做為第一幕。
這是獻給「睡美人」的搖籃曲。拉威爾透過寧靜的孔雀舞曲,表現在森林中睡100年的美麗公主。音樂開始於一支長笛吹出上升後下降的聽來有點悲傷的樂句,另一支長笛接着吹出下降後上升的逆行對句。然後單簧管與長笛接下去,最後由高音弦結束樂曲。曲中寂寥又帶鄉愁的旋律,以及弦樂器纖細的撥奏與最後像飛下來似的高音弦,都能給人深刻印象。沒有一點雜音,一切都在睡眠的寂靜,飄浮在全曲。這只有1分半鐘前後的短曲,一下就把聽眾拉進幻想世界。
Alison andSerina Chang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k8g1xXsJOo(鋼琴聯彈)
這段錄影演奏第1, 3, 5首。
2. 大拇指湯姆(Petit Poucet)
Tebar指揮Orquesta de RTVE
這一曲也取材於佩羅的童話集「鵝媽媽」。幾個被父母帶到森林中遺棄的小孩子如何自救的故事。他們為了認得歸路,當父親帶他們到森林中的時候,一路丟下麵包屑。拉威爾引用書裡的文章:「大拇指湯姆在口袋裡偷偷藏着麵包,一路把麵包屑撒在路上。他想,靠這些麵包屑,就可以找到回家的路。但是當他要回家的時候,哪裡都找不到麵包屑。原來小鳥們把麵包屑統統吃光了。」
一開始,美麗的和弦連綿不斷,這部分又像是表現迷路的大拇指湯姆。主旋律由木管吹奏,弦樂跟進。小提琴與雙簧管表現出來的情景,像是寂寞無光的森林,一片輕飄飄的幻想世界。音樂中還會由小提琴與長笛、單簧管等奏出吃光麵包屑的小鳥尖叫聲。這會引起恐懼與不安感。曲子的題目與音樂不吻合,要知道故事內容,再從曲題聯想到森林,才能體會音樂所表現的意境。聽着聽着,會讓聽者浮游在幻想的森林裡。英國管添加甜美。
鋼琴聯彈http://www.youtube.com/watch?v=dhuSfMuEtJM
3. 陶偶女皇拉徳紅娜(Laideronette,impératrice des pagodes)
取材於法國作家德諾瓦夫人(Marie Catherine d'Aulnoy)的童話「小綠蛇」。故事是說,美麗的小公主被施魔法變成醜姑娘,小王子則變成小綠蛇。他們必須到瓷娃娃王國才能變回來。拉威爾在這裡也引用書裡的文章:「女皇帝一脫衣沐浴,瓷娃娃們立刻開始唱歌彈奏樂器。她們手裡拿着胡桃殼做的豎琴,或是杏仁殼做的弦樂器。因為樂器需要配合她們身體的大小。」
這是描寫東洋女皇帝沐浴場景的音樂。這情景西洋人看了只會覺得驚奇,
我們一下就會聯想到楊貴妃。
「春寒賜浴華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白居易:長恨歌)
音樂使用五聲音階,加上木琴與鑼,奏出東方情調的旋律(但不會是描述
楊貴妃)。曲題是「陶偶女皇拉徳紅娜」,但從原文看來,似乎該做
「寶塔裡的女皇拉徳紅娜」,不過故事裡的女皇是中國製的陶瓷玩偶,
因此稱為「陶偶女皇」的吧。
鋼琴聯彈http://www.youtube.com/watch?v=PvWKT46zrcQ
鋼琴聯彈(I, II,III)http://www.youtube.com/watch?v=3eNBaQ-uOFM
4. 美女與野獸的對話(Les entretiens de la belle et de la bête)
此曲是根據玻蒙夫人(Jeanne-Marie Leprince de Beaumont)的「美女與野獸」來的。是一位被魔法變為野獸的王子,與愛這位王子的公主的純真的愛情故事。
拉威爾在這裡也引用書裡的文章,這是美女與野獸的對話:
「─想到你有一顆純真的心,我不覺得你醜。
─不錯,我有一顆純真的心,但我只是隻怪獸。
─有許多男人比你醜惡得多。
─如果我有才華,我就會用高貴的讚詞奉獻給妳,但是我只不過是隻怪獸。
……
─公主,妳嫁給我吧。
─不行啊。
……
─我可以死得很滿意。因為有跟妳重逢的喜樂。
─不可以,不可以死。你須要活下去。活着當我的夫婿。
……倏然,那野獸消失,在美女身邊,只有一位感謝她解開魔法的英俊王子。」
曲中有兩段主題各代表美女與野獸。美女的主題是在圓舞曲節奏上,由單簧管奏出的平靜旋律。之後,低音管奏出代表變成野獸的王子的主題,這是一段不協和音的旋律。然後兩段主題碰在一起,開始兩人的對話。最後一聲鈸響,再經豎琴的滑奏,表示美女的純真愛情解開魔法,王子變回人形。王子的主題出現在弦樂器上。
鋼琴聯彈(IV, V)http://www.youtube.com/watch?v=WdfjD4cAjjM
5. 仙子花園( Le jardinféérique)
Tebar指揮Orquesta de RTVE
這也是依據「鵝媽媽」童話集的故事譜寫的曲子。來到森林中的王子看到熟睡的美麗公主,禁不住輕輕吻她一下。這一吻解開了巫婆的魔法,睡了100年的公主緩緩張開眼睛,陽光從樹葉間射進黑暗的森林,跟公主一起睡100年的樹木花草也醒過來,本來毫無活力的森林頓時成為美麗的仙子花園。
音樂開始於纖細的小提琴旋律。從第1曲開始一直加裝弱音器的小提琴,到這裡就把弱音器拿下來。以為要大大發揮一下,描寫出光耀華麗的花園,沒想到奏出來的還是最弱音(pp)的旋律。拉威爾好像怕嚇到聽故事而快入夢的小孩,展開很寧靜溫柔而充滿幻想的音樂。平時不會出風頭的中音域,釀出絕妙而細膩的和弦,把聽者引進非現實的世界。中間樂段的獨奏小提琴,表現出純真的童話世界。樂音逐漸擴大,一段滑音,再一聲銅鈸,音樂就達到高潮,(這一下把小孩吵醒了),好像故事裡的角色全出場說再見。是充滿幸福感的終曲。
2014/5/13補記
( Edward Gardner指揮荷蘭廣播愛樂管弦樂團)
http://youtu.be/o3rir1bWT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