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1681-1767)是代表後期巴洛克音樂的德國作曲家。他在1721年40歲時移居德國北方的漢薩自由市漢堡,直到去世的46年間,都擔任漢堡市音樂總監與教會的音樂指導,負責歌劇、音樂會、教堂音樂之演出與出版。在18世紀前半的歐洲,他有首屈一指的聲譽與名氣,其名聲竟超越巴赫與韓德爾,是當時最高的作曲家。據記錄,當時有家萊比錫的報紙曾舉行作曲家的聲望投票,結果泰勒曼得第1名,第2名是韓德爾,巴赫竟然是第7名。20歲前往萊比錫就讀大學的途中,在哈雷認識韓德爾,兩人成為朋友,信件來往甚為頻繁。跟巴赫也有親密的交誼,還當巴赫次男卡爾的代父。1750年巴赫去世時,他用最高讚詞稱讚巴赫的業績,以追悼巴赫。
泰勒曼是古典音樂史上,譜作樂曲最多的作曲家,這一點在「金氏記錄」也有正式登錄。依德文版維基百科記載,已確認的泰勒曼作品有3600曲以上,如果加上樂譜散失的作品以及還沒有發現的作品,其數量至少會超過4000曲。一般而言,在17世紀後期到18世紀巴洛克時代的歐洲,教堂的禮拜、王侯貴族與富裕階層的娛樂與慶典等各方面,都需要用到音樂,因此當時有名的作曲家,必須不斷創作音樂,如韋瓦第有800曲以上,韓德爾有600曲以上,巴赫就有1100曲以上。而泰勒曼在他74年作曲生涯當中,至少創作歌劇40曲、室內樂曲200曲、協奏曲170曲、管弦樂組曲600~700曲、受難曲46曲、教會清唱劇1700曲以上。
對於這些龐大的作品,馬丁‧路恩克(Martin Ruhnke)編有泰勒曼作品目錄(TWV),韋爾納‧孟克(Werner Menke) 編有泰勒曼聲樂作品目錄(TVWV)。在目錄中,把這些作品以號碼分類,即:1~15宗教聲樂曲,20~25世俗聲樂曲,30~39器樂曲,40~45室內樂曲,50~55管弦樂曲。通常泰勒曼的作品以TWV編號表明。例如「餐桌音樂」第1集的第1曲「序曲e小調」,則以分類號碼55(管弦樂組曲),調性e組的第1號曲而編為TWV55:e1。TWV41以後大致並記調性,但聲樂曲與器樂曲沒有表明調性,如「布洛格斯受難曲」(Brockes-Passion)是分類號碼5(受難曲)的第1號,所以編為TWV5:1。
泰勒曼會演奏管風琴、大鍵琴、直笛、魯特琴等多種樂器,尤對直笛有很高的名人演奏技術。在20、30歲年代接觸的法國、義大利、波蘭等地的民族音樂尤其舞曲給他不少影響,再熟練運用德國樣式,以及洛可可風趣,就成為他音樂的風格。他是長壽的作曲家(享年86),因此晚年還跟海頓的青年期重疊,即使在高齡,其創作意願也沒有減少。他在晚年,有以三重奏鳴曲編制寫成的「嬉遊曲」。他經常站在音樂新趨勢的前端,引導當時以對位法為主的後期巴洛克樣式的音樂,過渡到主曲調音樂的古典主義樣式。
組曲C大調水上音樂「漢堡的潮起潮落」(Wassermusik“Hamburger Ebb und Fluth”) TWV 55:C3常與韓德爾的「水上音樂」並稱,是1723年為漢堡設立海軍鎮守府100周年慶典而作曲者。在泰勒曼的手稿上,此作品的題名只作「序曲」(Ouverture)。在巴洛克音樂時期,具有法國風格序曲為第1曲的組曲,有時也稱呼為「序曲」(Ouverture)。此曲充滿明朗的氣氛,顯示是一首慶典用的音樂。曲中使用數支當時流行的直笛做為獨奏樂器,因而呈現直笛協奏曲的樣貌。由於是一部組曲,因此有不同形式的音樂串聯其中,更換手法出現。也許泰勒曼就是擅長於譜寫這種富有創意的音樂。有運用弦樂器撥奏的音樂,也有運用弦樂器顫音以釀出緊張感的樂章,創意層出不窮。
組曲包括下列10曲:
1. 序曲,4/4拍子。 (Ouvertüre)
2. 薩拉邦舞曲:睡眠中的忒提斯(女海神)3/4拍子。
(Sarabande: Die schlafende Thetis)
3. 布瑞舞曲:睡醒的忒提斯 4/4拍子。
( Bourrée: Die erwachende Thetis)
4. 魯爾舞曲:陷入愛情的尼普頓(海神) 3/4拍子。
( Loure: Der verliebte Neptun)
5. 嘉禾舞曲:舞蹈的泉水精靈們 2/2拍子。
( Gavotte: Spielende Najaden)
6. 英國喜劇風格:戲耍的特里同(海神) 3/4拍子。
( Harlequinade: Der SchertzendeTritonus)
7. 狂吹的埃俄羅斯(風神) 3/4拍子。
(Der stürmende Aeolus)
8. 小步舞曲:爽快的仄費羅斯(西風神)3/4拍子。
(Menuett: Der angenehme Zephir)
9. 吉格舞曲:潮起潮落 6/8拍子。
(Gigue: Ebbe und Fluth)
10. 卡納利舞曲:愉快的船夫們 6/8拍子。
(Canarie: Die lustigen Boots Leute)
以緩慢而恭敬的法國風格序曲開始,然後運用薩拉邦舞曲、布瑞舞曲、吉格舞曲等當時流行的舞曲形式,以活潑的音樂表現女海神忒提斯等神話中諸神,或風等自然現象,中間也有含陰影的小調部分。有名的第9曲「潮起潮落」,運用英國吉格舞曲的架構,很巧妙的描述潮起潮落的景象。吉格舞曲的後半部,要採用與前半部相反的音型,這就很像浪潮來又退的情形。
在泰勒曼的時代,社會所需求的是實用音樂。泰勒曼投社會大眾與王侯貴族們的所好,創作許多應景的音樂。他譜寫的3集「餐桌音樂」是最好的例子。他能察知大眾所好,因此所譜作品多受到大眾喜愛。時過境遷,300年後的今天,大眾接觸古典音樂的態度從實用轉為欣賞,聽眾集中精神面對音樂,泰勒曼的音樂不適合於欣賞,於是他在大眾的地位逐漸滑落,甚至被遺忘。其實夏天聽他的「水上音樂」也很不錯呢。
(音樂家樂團) http://youtu.be/N2IRAPUM7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