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一直是中國新制度ㄉ實驗地
從清朝到現在一直都是
洋務運動到現在的世界企業西進
東西要在台灣能成功才能進軍大陸
不然絕大多數都會失敗
台灣的進化史就是整個中國進化史的先驅
希望這些真古機能好好ㄉ保存下來
保存洋務運動最後遺址
中正紀念堂圍牆的拆除爭議,台北市府祭出《文資法》「暫訂古蹟」的程序,讓許多關心文化資產的民眾傻眼。因為之前的古蹟文化保存,每每受到政府刻意的漠視,但是為了保護圍牆,卻可以用《文資法》的防護罩來加以解套。其實這樣也好,大家可以如法面對樂生的爭議,也可以趕快來看看台北北門口外鐵道部及其周邊清代機器局遺跡岌岌可危的現況。
在北門口的台鐵禮堂,曾是一百年前的鐵道工場,其附近地底下,埋藏有清代機器局的豐富遺址,是劉銘傳洋務運動在台灣最後的痕跡。在這裡,有太多深埋地下的故事等著用科學的考古態度去發掘與保護。特別值得大家重視的,是清末的西化洋務運動遺跡,在中國已經都找不到如此完整未被深掘的一大片,台北北門口的這一塊土地,因為日本時代初期的填土改為鐵道用地,而有幸深埋地底直到今天,甚至清末第一代台北車站的鐵架結構都還存在!
北市府漠視文化資產
這麼重要的國家文化資產,台北市政府居然不重視,還打算用敷衍的方式,讓學術單位測量、工程單位空拍後,就開挖剷除,開始捷運松山線的施工。至於早先列為古蹟的鐵路局禮堂本體,市府捷運局與文化局還打算不顧建物本身相當脆弱的現實,而執意要毀去日前挖到的工場遺跡,在學術單位測量記錄後就拆毀搬遷。我們真不知道,在還未開挖的地底下,到底還有什麼珍貴遺跡留存。但是,在台北市文化局「無法」(是無「法」,還是不想呢?)將整區列為跟中正紀念堂一樣的「暫訂古蹟」身分下,大概也會永遠消失與無解!
我們真的很感嘆,連馬市長最敬重的劉銘傳洋務運動遺跡都不被尊重,卻大舉《文資法》大旗要保護中正紀念堂圍牆,兩相對照實在諷刺!我們也真不知道,不重視清代洋務運動遺址的捷運開挖,是否是台北市府呼應中央「去中國化」的具體作為?更值得省思的是,捷運松山線根本就是在中山站與淡水線有轉乘設計,在馬市長又強調要加設天水路站後,是否根本就不要設塔城街站,讓捷運於北門開挖的面積縮小,保護這台灣最後、最大一片的清代洋務運動遺址呢?這一切的一切,民眾看到的只是粗糙的玩弄《文資法》,而不懂真正去保存我們身邊最珍貴文化資產的具體範例!
作者為鐵道和台灣文史研究者
洪致文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