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2007.03.07
何時才懂得尊重歷史
劉昭博(作者為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生)
當民進黨政府大張旗鼓打算處理中正紀念堂,不甘示弱的北市府也計畫指定該建物為古蹟,如此則須原址原貌現地保存,中央自然無法遂行其志。這充分反映出台灣社會對於自己歷史的輕視與不尊重,且無論藍綠皆僅從各自偏狹的史觀以偏概全,並企圖透過政治干預來改寫、捏造歷史。
一八九五年日本殖民台灣後,為建立統治正當性並抹除台灣人民對故國的認同,台灣總督府以都市改正為藉口,大量拆除、毀壞清朝在台的指標性建設。布政使司衙門原址蓋了現在的中山堂,台北天后宮也被拆除改建成現在的北一女中,當時士紳為保留媽祖信仰,還集資將媽祖迎到三芝供奉,成為亂世中的動人篇章。台灣光復後,國府遷台,又開始另外一波歷史清除運動。所有日治留下的建設,不僅原始日文記載硬是遭括除改為民國紀元,一些紀念碑也被敲除改建成抗戰勝利紀念碑。政黨輪替後,民進黨政府在選舉及政治利益考量下,借用轉型正義口號,再度掀起新一波破壞歷史、否定歷史的政治運動,歷史真是充滿了諷刺的輪迴。
為什麼從殖民統治、威權統治到現在的民主時代,政治人物都這麼熱衷破壞前朝文物?歸根究柢,這是一種深纏糾結於人類本性的奧底帕思情結。奧底帕思因戀母而弒父,政治人物則弒父以救母。對於這些以毀壞、否定歷史為樂的政治人物而言,統治正當性才是他們的母親,為了保住統治正當性,即使是延續前朝的政權,也要透過否定前人來肯定自己。
事實上,人類歷史就像一條時間的長河,必然有其源頭,也有主流與支流。如果中途斷流,不僅無法奔流到海,河流本身也將隨著時間遞移而逐漸乾涸消失。當然歷史不一定都是真相,特別是後朝寫的前朝史,以及當事人自己寫的歷史。但是我們該做的是盡量保留真實歷史的原貌,而不是去捏造、虛構出新的、不存在的歷史。
二○○四年漫步在柏林街頭,柏林市剛完成新都營建的第一階段計畫,整個市容逐漸脫離共產東德統治時期的落後樣貌。但在下榻旅館對面,就是亞歷山大廣場,舊東德時期的市政中心所在。舉目所及,隨處可見馬克思、列寧銅像,共產鐮刀標誌依然可見,再遠一點,昔日帝國時期的王宮、皇帝行館,也依然保留原貌原名。雖然多是十九世紀的建築,但那是德國歷史的一部分,德國人選擇面對歷史,與歷史共處,而不是去拆除、否定;唯一改建的是二戰時期納粹的地下指揮部,因完全遭炸毀,經多方考量後,原址改建成猶太屠殺紀念館,來標示德國最不願面對的歷史。
反觀國內,號稱愛台灣的本土政權是怎麼看待台灣本身歷史?拆除?改寫?否定?無論主觀認知的好惡,現在的台灣就是清朝、日本殖民、威權統治,變成今日交錯融合的歷史產物。政府一邊鼓吹要撫平傷口,而平撫傷口就要還原真相,但是各種拆除、否定的恣意妄為,卻讓真正的真相化為瓦礫灰燼,讓新的仇恨跟暴力在瓦礫中壯大,這是愛台灣的表現嗎?
政府的粗暴手法也許值得譴責,但以政治干預古蹟認定,假借文化手段來遂行政治對抗同樣不足取。古蹟認定有其專業性及共同歷史記憶的集體評價,一個建築物夠不夠成為古蹟不應該是政府單方面的決定,也不該是少數學者專家私自開會認定,這同樣是不尊重歷史、捏造歷史的行為。如果蔣介石的個人功過最終為台灣多數肯定,他的紀念館自然會被接受成為古蹟,反之,缺乏歷史條件卻背道而馳,只是徒增受其迫害者的傷痛與對古蹟本身的仇視。
為今之計,藍綠雙方應立刻停止利用政治來干預歷史文化,就讓時間來決定這些歷史文物的存在價值。殷鑑不遠,當年中國文革搞得轟轟烈烈,破四舊文物整批當廢棄物賤賣日本換取外匯,而今對岸政府得花百倍的價錢去修復、去全世界蒐購當時棄如敝屣的文物,台灣也要這樣對待自己的珍貴歷史嗎?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