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在完美都會有缺點都會有巧門
不然公認最好的威碼憲法怎ㄇ會出現希特勒
怎ㄇ會出現公投綁大選
愛專漏洞的傢伙
再完美的法律制度都可以鑽出洞來
中國時報 2007.03.19
觀念平台:香港普選之路
林正修
回歸十年後,香港將在下週選出第三屆的特首,第一次有兩位候選人,首次有電視辯論,對於重口味的台灣人來說,這場選戰不鹹不淡。而民進黨的官員只有一句評論,說港式民主是鳥籠民主。
其實世界各地新興民主都遇到了不一而足困難,過程雖然辛苦,但所投注努力也絕非徒然。但台灣對香港的不解,凸顯出我們理解別人與自身處境的匱乏。
客觀來說,香港選制並不完全民主,且投票率低。但局部制度的合理性很高,以立法會的直選區為例,同組的候選人可以根據本組的得票多寡依序替補,而不是稱王敗寇,贏者全拿。從票票等值的觀點,這是東亞各國最進步的選制。
又以財務監察為例,候選人的每張海報都必須有流水號碼,加以會計師的稽核,讓財主們選舉時有錢未必有地方花。這可能讓台韓日的貧窮政黨羨幕不已。
香港有著華人世界最好的文官,也出產亞洲最具穿透力的流行文化,但因為殖民地的屬性,這個東方之珠卻沒有合適的土壤,養育出具有領袖魅力與戰略思維的政治人物。
從文明史的縱深來看,香港是現代治理的特例,結合了許多不可能的矛盾特質。
香港有著最放任資本的政策,但在公共服務領域卻也有著最大尺度的國家介入。殖民者對從不避諱保護英國在香港的特許利益,卻沒有因此破壞了法制的公正。在長期沒有製造業與保護關稅為稅基的情況下,港英政府卻把香港的人均所得超趕高過了殖民母國。
香港的經驗打破了東亞儒家政治的迷思,強調善政必須以為政者的善念為前提,事實證明,只要確保制度公正,有權勢者的慾念有時反而成為進步的動力。
社會學者丘延亮眼中的香港,是對皇權(不論口音是英文或華語)不抱幻想的市井社會,「在默默中營生,在巨石下發芽」。一個對國族神話免疫的市民共同體。
這個結合放任與約制,貪婪與公正,犬儒與敢博特質的社會,有著香港對現代性的獨特體驗,在東亞的社會轉型中彌足珍貴。
回到政治的現實,普選是全港人民的共識,但缺乏一個達致的手段。
香港政界目前需要的是對自我獨特歷史時勢理解,並且化為具體的行動策略。作為一個旁觀者,我個人的建議是:港深合併,普選領導人,特首爭取進入政治局。
港深合併必須考量戶籍管理與港人的感受,但合併後的港深雙元市是一個人口超過一千一百萬,兼具金融管理與製造優勢的超級都會,既可以與上海,東京一較高下,又可以解決香港藍領階層北移的問題。
港深合併普選領導人,對北京來講,比香港單獨直選更有參與的空間,是一個還可能承受的政治變動。但在中國的政壇上若有一個由近千萬公民選舉的出來的領導人,他將不只是一個挾地自重的經濟諸侯,而是個動見觀瞻的全國性人物。
也因為如此,中南海面對這位領導人的最好方法,就是把他請進政治局,而他和其他京官大員不同之處,就是這位領導人必須全心面對香港的民意,一個有課責監督能力的議會與自由的媒體環境,由此更可能催化了中國全局的政改。
一國兩制是鄧小平在二十多年前的政治創新,但對於可以修改物權法的共產中國,已經不具有區隔兩種制度根本差異的意義,基本法反而成為北京防禦民主體驗的萬里長城。
以上三件大事,無一易與,自然不必寄望一般的庸碌之輩。套句統戰的老話,「寄望於領導人,更寄望於港深市民」。中國近兩百年來的政治劇變,震央多在嶺南珠江。帶動風潮,南方敢為天下之先。
偏安難長久,民主之路有進無退。
香港的普選之路,就必須前進中南海。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