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的辛樂克風災後,省道台十四線埔霧公路段南豐村路段每遇風災便更頻繁經常的蒙受土石流侵擾。而這次06.12的豪雨,更讓埔霧公路與中橫霧社支線台十四甲沿線災情慘重:路基坍方、土石流、堰塞湖、積水以及隨處可見從山壁上奔騰流洩的大小型瀑布,讓人驚心不已。往往,天災過後,災民與政客各司其職的演完既定戲碼後,大地的創口就沒人看顧了,頂多工程包商樂得之前的工程(惡劣粗糙成品)被沖得完全不見蹤影,而又可以接下新的工程(動輒上百、上千、上億,可以分配給多少人當多少年的薪水?可以買下多少土地好好復育?),繼續往大地的瘡疤上扎針止血,等待下一次的天災考驗。
人的忘性怎能那麼徹底?災民永遠是災民,有些人永遠沒機會體會身為災民的痛,而只能在電視前煞有介事的評論。沒有人追究,到底哪裡潰爛了?也從不思面對。南投縣身為全台面積第二大縣,其中山坡地面積更達92%的比例,卻也是原住民保留地超限利用地佔數一數二大面積的所在,而許多漢人承租種植高山蔬果、花卉,濫墾濫伐,等到災害發生,又要政府負責,一再如此,何有終止之日?難道要等到國土全面潰爛? 2008 年馬英九先生於參選時曾提出「進行台灣國土復育總體檢,落實中長程的國土規劃」政見,並於2009年八八風災後,要求加速推動國土計畫法(已被延宕二十年,臺灣的土地有幾個二十年可以繼續被揮霍破壞)。然而至今馬總統的相關承諾,卻仍未實現。而「國土復育條例」何時可得到立法院諸公的重視?
此次台十四甲13.8K處路基大量陷落,同時又有土石流橫溢路面,作者懷疑跟其正上方立鷹山頂長年以紅檜造林為屏障,但卻種植大量高麗菜,且十餘年來修剪紅檜致其長不高也不會遮擋到高麗菜陽光,使用大量有毒農藥致裸露土壤寸草不生的種植法有密切關係。那麼,這是誰該負責監督、處理的呢?「土地可利用限度查定成果」與「水土保持處理面積資料」在網頁上都只顯示至95年,向其追問則推給網路公司作業未完成的農委會南投水保局? 負責山坡地濫墾查報取締工作的南投縣政府?仁愛鄉公所?林務局?原民會?國有財產局?......權責管理單位分散眾多,導致沒有人要管?還加上政治直接干預行政體系,在民國100年底,當時的行政院長吳敦義連續發表了與超限利用相關言論,分別為「11月10日,於院會痛罵林務局無能、敗家,並主張將因違規被收回的國有林地繼續放租,以增加國家收入;11月17日,請行政院農委會研議混農林業的可行性方案,及檢討現行林地管理相關法令,釋放違規利用就地合法的訊息;12月31日,參加台灣農努聯盟召開全國代表大會承諾,兩年內研究林地與耕地(濫墾、違規)是否可以並存,同時要求林務局暫緩取締違規行為。」以上如此的言論與做法,更將為今後臺灣山地超限利用與高山農業的發展投下未知的影響。而請問吳敦義副總統,在您發表的言論之下,台灣國土的全面潰敗,您願意負責嗎?極端氣候變遷下人民的生命安全保障,您能擔保嗎?
而從台十四甲岔出通往附近靜觀、平靜部落的產業道路,其中一段也直接墜入山谷,導致部落居民出入不便,更重要的是農特產品無法運送下山。卻也牽涉這塊區域超限利用者真的都是當地居民嗎?而濫墾伐之實,卻在索求政府照料補助重建的話語中,從不被提及。為何一次又一次重覆的慘酷結果,不能被事先防範,總要任其發生。平時過度的濫墾,超限使用,又怎能奢求近年來亦增猛烈的天然災變不會造成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損害呢?少數人在山上的謀生之道,卻會導致平地甚至全臺灣的嚴重損失,為何仍要放任平地休耕,將水給工業用,進而變相鼓勵農業上山?不要太多的表面及程序,請拿出解決及面對問題的真心。
關於目前幾個天災首當其衝的重點區域如屏東縣、南投縣、台中縣等之山坡地保育管理,建議參考採滾動式管理的2008年經濟部石門水庫整治計畫集水區保育治理之未來永續經營之方向,配合民眾參與,落實基層查緝:「1.集水區保育治理應順應自然環境與生態之特性,提高非工程手段之作為,並輔以工程設施為最後方法。2.土地管理,包含合理利用、加強查緝與宣導教育等,為水庫集水區治理之主要手段,為經常性之管理維護工作,需加強落實執行。3.合理檢討土地使用分區計畫與容許使用項目,使集水區內土地能在經濟發展及保育復育之間取得平衡。4.工程逐步減量,崩塌地或裸露地應以自然復育為首要考量,對環境與生態衝擊較大之工程施作應著重於具有重要保護標的之位置,如部落、建物與道路等,並研擬配合之生態保護措施。……應建立類似如高屏溪流域管理委員會之整合性機關,並賦權將事權統一,以利執行山坡地集水區管理之相關工作。」
山已經生瘡、潰爛幾近崩解了。如同陳玉峰老師曾言及而誰能為非所愛而戰?如果你會替山與我們生活其上的這塊土地感到心痛,請站出來。為所愛而關心,甚且挺身迎戰!
101029立鷹山頂紅檜造林地
台十四甲13.8k 12.06.12災情 黃韻如攝
通往靜觀平靜部落的產業道路
遠眺清境 L攝
靜觀附近 D攝
作者東華大學自資所研究生
本文刊載於環境資訊電子報http://e-info.org.tw/node/77914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