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6-12 01:00:00| 人氣6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西方文化永恆的夢魘魔咒:自由、美與藝術

        解魅,唯有儒家的命與天命下學上達和而不同三才兼三才為可能與真實,孔子自己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中國更或多或少的證明了這一點。翻轉還原者,即將或多或少翻轉掉,直接還原到孔子而重開中國,是謂雖有周公之才之美而殆矣。因為:康德終究說出「美是道德善的象徵」而不能對反地說「道德善是美的象徵」,與這個哲學的預設有一定的關係。因為根據康德,實踐理性的優先次序有它先天的必然性,不是隨便能夠顛倒的;並且美在感性世界能夠被觸及、被表象,不必透過其他的象徵方式被表象;與道德善是他的象徵方式被表象;與道德善是物自身的當身,不能直接通達感性世界是不同的界域,因此只能說「美是道德善的象徵」,而不能反過來說道德善是美的象徵。(頁67)在第一批判內不能如是說,乃自然或歷史已經為它自己立法- -因果律與存在律或歷史律,(既不是成敗論英雄,更不是道德英雄,牽強的說是藝術家英雄。實是伏羲氏﹝人文的啟蒙﹞、文武﹝無需防檢窮索,本立則道生,戰勝自己的掌握自我- -人與人鬥,是謂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的人性本善。雖然,實是順是,卻能隆禮勸學化性起偽變化氣質,誠哉是言也的民到于今受其賜、民到於今稱之。因此,堯舜旨是先天與後天之間的順天應人者,特為大同禮運的標籤也。﹞、周公及孔子的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歷史中國,《易傳》畫卦、宮室書契、制禮作樂及三才兼三才,)就該如西方藝術一樣,再現自然或歷史- -禮即可。唯,再現的前提是觀察、歸納與前理解,比較麻煩的是禮。蓋,禮的觀察、歸納與前理解滲著太多的變數,尤其是歸納與前理解,更尤其是歷史主體的清晰明瞭,(先別說笛卡兒的惡魔、佛洛依德的潛意識及傅柯的瘋癲- -懷疑或非理性)由是更滲出歷史主體的史觀- -本體義涵。就此,第二批判釐清該一意義而為定言令式及假言令式。然而,麻煩的是:禮的應然,更滲著主體的能力、意願、情感及生理機能等。同理,禮本身亦滲著禮主體的能力、意願、情感及穩定結構(常)而為本體,(禮運的浮沉掙扎)乃謂性、習、俗及傳統文化而以禮總括也。(定言令式)尤其是該一本體的經濟、政治、社會、教育及家庭等對主體的滲透如壓迫等反向(非或反的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作用。故,康德必需為假言令式找到先驗原則,自由意識的道德意緼即從歷史主體中歸納而出,乃歷史主體非自然法則的人。但是,自然人與歷史人的分野在哪呢?尤其是第一樞軸的人,他們的歷史是那麼的特別。其次乃藝術家、大學者(蘇格拉底及孟子等)及發明家等,再其次即帝王,最後才是擁有或創造名利權色者,乃歷史人的自然人掙扎而終未掙脫也。所以,三大預設出,此乃真正的歷史人之先驗原則,第二批判由是可以安心的分析與批判分析而成者也。唯,歸納歷史人的道德先驗法則,定言令式及法言令式都與幸福深涉,幸福自身又無以幸福保證及保障人的幸福。更叫人氣結的是:道德自身雖為歷史人的先驗與經驗法則,其卻也是無以為歷史人的關鍵。因此,德福一致無以保障及保證幸福,今朝有酒今朝醉,此刻、當下才是最重要的。道德自我立法的意義當然就弱了,甚而為當下掙得名利權的最佳工具。就此,真福就出來了,上帝(神意)由是浮現。今生不幸,死後靈魂不朽而得真福,道德自我立法乃有了意義,最後的審判即上帝的保證與保障。所以,三大預設出。就真對幸福、真福而言,第三批判不得不為其澄清,乃為美在感性世界能夠被觸及、被表象不必透過象徵。但是,正是此美在感性世界能夠被觸及、被表象不必透過象徵,第三批判乃能若且唯若的說美是道德善的象徵,由是感性乃調節或統一了知性與理性。此一意義,既是凡夫俗子的信仰,更是學者的信念,乃為前理解也,中西文化差異的典範不可共量性意義出而不僅於二律悖反矣。然而,要調節或統一,其必需有調節或統一的功能且有效,美是道德善的象徵有此有效的功能嗎?更重要的是:有此可能且真實該可能而不僅是發展的潛能與實踐,此乃第一批判經第二批判而第三批判者也。其實,牟氏批判的重點即此,康德闡釋的意義更此,乃人皆有此可能與真實,其個別化的落在具體個體上時,真實就一、二、三批判的千變萬化呈現出來也。由此,我們知性的認識萬物與操作萬物,理性的掌握自己超作萬物,美與藝術的感性地震撼自己、感動他人而共舞同韻一情。絕非迷情錯愛,乃非一時的情緒衝動,更非偶起的激情情慾,嚴峻的向佛洛依德、拉岡及傅柯抗議瘋癲慾望。因此,李氏說:康德這樣把美學的問題與目的論的問題放在一起已經十分奇怪,更何況在美學的問題裡他不但談「美」,還談「崇高」,又談「美術與天才」,使得學者議論紛紛,不知如何決定美感判斷的先驗演繹終止於何處。(上帝- -崇高,即天才的恩寵來源。因此,海德格其出的談藝術品的本源而離開了天才,比康德歸納美的歷史概念談美更根本且中而謂忠,但是,美的歷史概念及藝術品的本源,都來於想像力的自由與知性的法則性相和諧即美的概念或藝術品誕生,即創造力由新的概念或藝術品展現或呈現出來,這才是美的究竟根源。然而,康德已經很清楚的標誌了人的有限性,人無智的直覺,人的創造力展現或呈現不可知- -物自身不可知。所以,創造力來於天才,天才是崇高的恩寵。此一意義的辯證,最佳的闡釋即《阿瑪迪斯》電影,乃德皇宮廷樂師與莫札特角力。但是,莫札特的安魂曲卻是宮廷樂師的意識,莫札特接受了宮廷樂師的戲謔,猶自己第二次背十字架。撒但的自由,看來是西方文化永恆的魔咒,三才兼三才的祈嚮與真實是西方文化永恆的夢魘。)總之,這樣的成書結構讓人覺得十分生硬、突兀,以為康德拼拼湊湊,故意將自己前後的作品硬拼在一塊兒,缺乏一氣呵成的連貫性。(頁63-64)這是說:感性不足以統一知性與理性,上帝才能。人恩寵的擁有上帝智的直覺而為天才,讓自己變成天才,只有崇拜與歌頌崇高才有機會。因此,自由、美與藝術是超級特性,是天才的風格或品味,無須學也學不來,自然天成。故,想像力的自由與知性的法則性相和諧無目的的目的性美是道德善的象徵,即創造力(感性)運用知性(資源)呈現(理性)自我而為文質彬彬的藝術品或《三大批判》。[1]


[1] 有關此處的《三大批判》,乃筆者文思的原始意識。但是,反省人和藝術品的對比並列時,似覺《三大批判》不足以為藝術品的代表,文質彬彬的代表即人,實無疑議。然而,我們用什麼藝術品來代表藝術的最高境界呢?前些時候,我以蒙娜麗莎的微笑為代表,特展現了詮釋循環的弔詭美學。唯,我在此壓根都沒有想到過它。敦煌……一時,陷入了苦思……不得已,在國家教育研究院的圖書館研究座位上,(101.6.11.1155)跟對面的女生討論起這個代表來。她給筆者的答案是「白紙」,筆者非常同意她的觀點。但是,筆者以潛能、種子與白紙請其再思考,其謂白紙識境界,乃與潛能及種子不同矣。然而,筆者即舉《臥虎藏龍》這部電影請教她稱:電影一開始,即李慕白從百紙走出來,擺明了李慕白捨棄最高境界的意義。因為,李慕白是從潛能、種子一步一步走向白紙的,最後卻又回到余秀蓮的身邊,實表徵了日常生活及人事紛爭才是藝術的真實境界,最高境界亦在此的在竹尖上調教小龍女,又有龍虎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幸福生活而為李慕白還俗追求愛情的意義。《三大批判》了不起的意義即:康德理解白紙的意義。唯,它不能不跟知性掛勾。否則,白紙、想像力或創造力不可知。然而,《三大批判》就在闡釋該一意義啊。要不然,傅柯的不在場,它要如何說服讀者或詮釋者呢?因此,康德將白紙等同了上帝,想像力或創造力給了天才。但是,電影《阿瑪迪斯》反詰了它,莫札特用自己做了上帝的祭品,宮廷樂師用阿瑪迪斯象徵妒忌的向上帝控訴揀選- -不公平的恩寵,乃藝術聖殿與美的桂冠不是天才獨享的特權,品味或風格更不是藝術家獨有的特質。人人分享它、擁有它與創造它,亞理斯多德及馬丁路德即闡釋了該一意義,電影《修女也瘋狂》即其例說。唯,墨子的一人一義、十人十義、百人百義出,看來還是樊帝岡說了算。然而,電影《達文西的密碼》卻從《最後的晚餐》開始,正透顯了人與上帝的吶喊及耶穌與門徒的背叛兩大詭譎撒但詭計得逞:耶穌有私生女!終極意義仍是:白紙、想像力或創造力的真實如何可能?人文、自由如何可能?天才與凡夫俗子的界限,到底在哪裡?其實,這也正是故國的雅俗之辨傳統糾結,一般多以聖俗之辨及天人合一表徵。其實,他們如何能理解從心所欲不踰矩、斐然不知裁非我二三子及吾與點也的孔子之美呢?尤其是命與天命的下學上達知性操作突破,乃為個人理性、感性、禮、學與仁的個別差異而謂成之者性也的盡善盡美如其仁矣。因此,《論語8.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這是說:如果確實有天才這一回事,假使他驕傲的不志學、不好學,誰也不會知道他是天才。既始他學有所成了,卻不懂得為大眾謀福利,反而更麻煩!所以,仁在其中,人性本善,以仁為底而本立道生也。更重要的是:亢龍有悔,其血玄黃,乃內省自訟不貳過,是謂盡善盡美也。既是美與宗教的統一,尚是和而不同的美與宗教統一,更是其臭如蘭的利永貞見群龍無首吉也。

台長: 楊冀華
人氣(6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