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2-04 03:00:00| 人氣20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文以載道、文以載美、身以載道、文以述道的共振同感文質彬彬美之至也

    孔門為人生而藝術的最高意境,可以通過各種樂器,通過各種形式,而表達出來。最重要的一點,只存乎一個作曲者、演奏者的德性,亦即他的藝術精神所能上透到的層次。甚至可以這樣說,從無聲之樂的意義推下來,也可由俗樂、胡樂、今日西洋的和聲音樂,提升到孔子所要求的音樂境界,即是仁美合一的境界。儒家真正的藝術精神,自戰國末期,已日歸湮沒。(頁38-39)此段即中國的藝術精神或孔子的藝術精神,只是由德上透的無聲之樂之仁美合一,莫若仁本、仁即美矣真切,更莫若以此為論為上也。故:

    美即本質:易太極、易有太極、仁在其中、和而不同、美在其中、美之至也、為仁由己、求仁得仁、仁者無敵、盡善盡美如其人

    藝術即美的開發、展現或呈現:誠哉是言也、民到于今稱之:民到于今受其賜底下學上達仁禮學見群龍無首吉從心所欲不踰矩、斐然不知裁非我二三子吾與點也

然而,徐復觀先生未由此起論,卻從「我恍然大悟,老、莊思想當下所成就的人生,實際是藝術地人生,實際是藝術地人生,而中國的純藝術精神,實際係由此一思想系統所導出。中國歷史上偉大地畫家及畫論家,常常在若有意若無意之中,在不同的程度上,契會到這一點。(頁47)」論中國藝術精神主體之呈現- -莊子的再現,乃與前引文相悖矣。蓋,以仁義為內容的儒家人性論,極其量於治國平天下,從正面擔當了中國歷史中的倫理、政治的責任。(頁45)此皆徐復觀先生未透的明證,乃儒道的主體本體差異:仁辭去、不與無自然及徐氏- -心齋之心。(頁75)故,人生體驗而得到了悟時,這便是徹頭徹尾地藝術精神。又,莊子所追求的道,與一個藝術家所呈現出的最高藝術精神,在本質上是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藝術家由此而成就藝術地作品,而莊子則由此而成就藝術地人生。(頁5056)尤其是:莊子思想的出發點及其歸宿點,是由老子想求得精神的安定,發展而為要求得到精神的自由解放,以建立精神自由的王國。莊子決不曾像現代的美學家樣,把美、把藝術,當作一個追求的對象而加以思索、體認。因而指出藝術精神是什麼?莊子只是順著在大動亂時代人生所受的像桎拮、倒懸一樣的痛苦中,要求得到自由解放。而這種自由解放,不可能求之於現世。也不能如宗教家的廉價地構想,求之於天上、未來,而只能是求之於自己的心。心的作用、狀態,莊子即稱之為精神,即是在自己的精神中求得自由解放,而此種得到自由解放的精神,在莊子本人說來,是聞道、是體道、是與天為徒,是入於寥天一。而用現代的語言表遠出來,正是最高地藝術精神的體現,也只能是最高地藝術精神的體現。(頁61-62)唯,孔子的藝術人生即藝術作品,更是最高地藝術精神,乃從心所欲不踰矩的文質彬彬也。因此,有什麼樣的德,就寫出、奏出或舞出什麼樣的樂舞,亦呈現出什麼樣的藝術精神。聞樂觀舞知人,知人之仁,仁的鄉人偶共振同感,(如地震:我們都在地上,一地震,大家都感覺到地震。地是仁,心也是仁,心以仁感地震而共振同感!當然,地也可以是道。但是,問仁為仁可以由是得到甚解,求道就隔了一塵。因為,大地長出植物、生出動物,猶花生仁的示、申、神,乃萬物皆相見的地是仁矣。大地是道,道是形上學的第一因,乃能道生萬物。唯,道如何是宇宙論呢?道的本體論如何客體化為宇宙論呢?宇宙論如何本體化為本體論呢?所以,道可道,非常道。有無相生,玄之又玄。故,莊子進一步以自然、振於無境釋之,乃虛靜的一滴水滴入大海中,(頁102)實非末由既竭卓爾萬仞宮牆或永祀永錫也,【虛靜物化與擴充道濟】(頁97)主體的本體異趣於此已不止於一塵之隔了。)乃確如文王及孔子之和而忠孝信義等的文王操共振同感也。但是,徐復觀先生卻將該一意義過渡到老莊身上,我乃從復雜乾坤一元實體深體仁而辭去、不與無自然及徐氏- -心齋之心,特從文本基根句讀、歷史詮釋及時代實踐討論得證深體。故,「樂的雅俗,在由其所透出之人生意境、精神,而絕不關係於樂器的今古與中外,亦與歌詞的體制無大關係。」即謬,(頁39)乃「現實人生、人生意境精神、樂器、歌詞」一以貫之如文王操,更非「知識分子對於音樂的要求滅退,因而形成了音樂衰退的另一原因。」。(頁39)確實是:此非對音樂的要求減退,乃回到音樂的主體,再從音樂的主體回到最後的本體。尤其是孔子重《易》的中後期,乃為問仁為仁仁難的知天命耳順從心所欲不踰矩也,此之下學上達一以貫之性與天道主體本體義涵,絕對超過老莊。(道雖然鯤鵬之化亦歸於魚卵鳥蛋之仁,最終實為即內在即超越的和而不同而非天籟萬竅。【頁108-109】)蓋,擴充的道濟天下性德藝術精神,(非頁116的藝術衝動,乃孟朱的充實擴充源頭活水。)實以虛靜物化藝術精神為基礎,乃入出道的終柢於仁也。因此,以仁性德辭去、不與無自然及徐氏- -心齋之心體道。(頁131卻未深體仁體)絕非可以忽視藝術不成就藝術莊子所成就為純藝術精神,(頁136)乃回到藝術精神的主體,再從藝術精神主體回到最後的本體,終了由自己身上在人生、生活、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上藝術的呈現而萬仞宮牆。這有點像藝術人生,卻莫若民到于今受其賜的見群龍無首吉之從心所欲不踰矩、斐然不知裁非我二三子及吾與點也。(既個人,亦群體,尚傳統,更未來。)因為,我們可以從文以載道

    劉勰《文心雕龍》:知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而明道,旁通而無滯,日用而不匱。

    其後,古文運動乃從東漢迄魏晉宋齊梁陳隋,文風一路華麗萎靡,韓愈乃力主復古載道,蘇東坡讚曰文起八代之衰。唯,文以載情或文以載美永為文學的底流只是文體內容更迭繁復而已

    文出周敦頤《通書˙文辭》: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文辭,藝也道德,實也。篤其實而藝者書之美則愛愛則傳焉賢者得以學而至之是為教故曰:言之無文行之不遠然,不賢者雖父兄臨之師保勉之不學也強之,不從也。不知務道德而第以文辭為能者藝焉而已。噫,弊也久矣

    朱註通書˙文辭:文所以載道,猶車所以載物。故,為車者,必飾其輪轅。為文者,必善其詞說。皆欲人之愛而用之,然我飾之而人不用則為虛飾而無益於實況不載物之車不載道之文雖美其飾,亦何為哉……周子此章似猶別以文辭為一事而用力焉……言或可少而德不可無,有德而有言者常多,有德而不能言者常少,學者先務亦勉於德而已矣。

理解該一意義在儒家的民到于今受其賜百世可知之因其中周子說得好,朱子註更明,此乃身以載道也更甚的是: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 ?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實文以述道,終而仁、禮、學的民到于今受其賜脩文德文質彬彬,乃見群龍無首吉從心所欲不踰矩、斐然不知裁非我二三子及吾與點也

台長: 楊冀華
人氣(20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