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心抱守-改變慣性
五月三十一日是今年度慈恩堂二代班第一次開班,這次開班的回家作業很棒,讓每一個人抽籤決定未來一個月的學習目標,當場自己抽到的學習目標「二十一天改變慣性」,畢班前跟大家勉勵時,公開表示未來二十一天要改變的慣性是「針對他人要隨順因緣,不要起心動念的批判。」
感謝內在小孩的清理,過去二十一天善用四句話清理,在持續清理之後,自然產生轉圜的空間,只要內心保持清理與清明,即是內心呈現空杯的狀態,沒有累積負面的情緒反應,沒有累積「怨恨惱怒煩」等負面心念,一旦遭遇變數的發生,先清理再澄清的轉化,自然能放下歸零。
誠心抱守放下歸零的心態,感到平心靜氣的安住,即使遭遇到不順心不如意的外在變數,只要內心沒有起心動念就沒事。如同「一個碗敲不響」的概念,真正的問題都是源自於「內在」的起心動念,並不是外在的人事物。
日常生活中發生的變數是層出不窮,像是摔破杯子這種小事情,為何有時候我們笑一笑就沒事?為何有時候我們會碎碎念?為何有時候當下我們會突然間火冒三丈?為何同樣一件事情發生時,當下我們卻有不同的反應?這是值得關注與省思的關鍵點。
事實上負面情緒的發生不在摔破杯子,而是決定如何反應的起心動念,一旦內心產生「不應該」摔破的批判,才會引發不爽的情緒,如果正好內心累積了諸多負面心念,摔破杯子如同導火線,突然之間就爆發出來一發不可收拾,有時候我們也不知道為何會這樣子生氣,他人更不能理解為何摔破杯子這樣的小事也無法包容。
相對的,摔破杯子的當下,我們坦然的面對接納,沒有起心動念就沒事,笑一笑說歲歲平安就沒事,不要給小我產生慣性反應的機會就沒事。
由此可見外在變數的發生不是問題,因為我們無法控制外在變數的發生,問題也不是針對某個人的言行態度,真正問題是我們不了解本身的慣性反應,不知道要學習修道修心的反省觀照與轉念放下。
修道修心的功課即是轉念放下
六祖壇經說得好:「煩惱即菩提」。
每當我們感到「抱怨、憎恨、懊惱、憤怒、煩躁」時,即刻開始善用四句話清理,清理的妙用如同踩下剎車,暫時停止本身慣性反應的回應,讓我們有轉念的時間與空間,進而從轉念中發覺到「小我慣性」,從小我的慣性反應中,領悟「其實一切『煩惱妄想』都源自於『我執我見』」。
感謝守護天使的提醒,過去二十一天保持警覺性,每當感覺「不舒服-不自在」的時刻,當下先閉上嘴巴,如同看到黃燈就要準備停下來。
暫停是「知止而後有定」,當下警覺就止念,即能抱持中和的安住,避免起心動念引發的我執我見,也會避免激發非理性想法的反應與小我慣性。
情緒反應往往是最真實的呈現,因為「誠於中形於外」的作用。只要誠實的面對負面情緒反應,認知負面情緒反應是結果,把握負面情緒反應的起伏變化,當作「自我探索」的線索,探索背後的起心動念,即會發現小我的起心動念,源自於非理性想法的「應該主義、完美主義與受人讚許」。
以前最常浮現的「應該主義」就是「針對時間」,期許夥伴要準時出席培訓。只要看到夥伴遲到就會感到不舒服,因為認定對方不應該遲到,每當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持續的累積,一旦爆發出來就會大聲指責與直接批判,陷入理直氣壯的慣性反應。
大前天三組夥伴回到屏山進行期中試玩,當天講明是九點集合,還是有夥伴遲到,為何當下自己沒有感到不舒服?
首先在心態上做好清理的準備,上山前就提醒自己要笑著包容一切的變數,不需要扮演黑臉,只要抱持讚賞與信任的態度去參與。
再者選擇信任夥伴的參與,經過三個多月的疫情影響,自從三月五日在慈恩堂總召集之後,三組培訓就化整為零,沒有集合在一起培訓,願意堅持參與培訓到現在,相信都是有心有愿的夥伴,即使他們遲到也要體諒與包容。
最關鍵的是相信上天必然有美好的安排,畢竟人在做天在看,頭頂三尺有神明。只要夥伴盡心盡力的配合,上天必然會幫助我們心想事成。
相對的,如果夥伴沒做到盡心盡力,而是敷衍了事不認真,上天也會記錄「罪過錯」,針對我們的脾氣毛病,必然發下考試卷,引領我們改過遷善的自我改變。
修道修心就是「誠心抱守-修持清淨心」。誠心抱守即是抱持天理良心的真心誠意,持續的清理與澄清,自然恢復本性之自然,體驗常樂我淨的歡喜自在。
修道修心是針對自己的慣性反應,不需要針對他人。藉由二十一天的改變慣性,誠心抱守清理與警覺,從「不知不覺」的慣性反應,提升到「後知後覺」的反省認錯,再從後知後覺的事後反省,提升為「先知先覺」的警覺設定,持續的提升真我覺性,即是體悟「自性自度」的漸修功課。
最終達到真我作主改變慣性的肯定,我們即能從改變慣性的過程中,發現真我的智慧妙用,從真我肯定中發覺自心即佛的真善美聖。
6/24/20 10:48:38 AM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