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12-06 22:59:35 | 人氣3,069| 回應23 | 上一篇 | 下一篇

Schubert Piano Sonata in D (D.850)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對我,聽音樂也是要換季的。

冬天,我喜歡經常來一大盤Schubert。最近經常聽Schubert Piano Sonata No.17 in D Major (D.850),可以說是回台灣以來最喜歡的曲子

D850在Schubert二十二首鋼琴奏鳴曲當中,雖是他生前發表過的三首之一,卻在二十二首裡面不算有名。大約在兩年前我在書上讀到這首曲子,這本書便是頗為見仁見智、村上春樹所著的《給我搖擺,其餘免談》,一本音樂隨筆;書裡面列舉了作者所喜愛的曲目,其中便包含D850。喜歡Schubert不意外,但為何會獨鍾Schubert此曲呢?按照作者本人的說法是:「蘊藏著一股足以彌補這些瑕疵(編按:即作者認為此曲結構粗糙)、蘊含深奧精神的直率與熱情。而這股熱情就連作曲者也無法駕馭,宛如水管破裂般四處噴洩,迫使它打破奏鳴曲的架構所要的統合性。....到頭來,我覺得這首作品等於是凝縮了--或者說成擴散了要來得更正確些--所有舒伯特奏鳴曲吸引我的要素。」

好奇心立刻被誘發,但我沒有馬上行動,唯一勉強稱得上行動的是隨手在MSN上問了一位朋友關於D850,他說「好聽」,並且意外地發現手上沒有想像中那麼多張D850的版本,遠比D960少,除此以外便是其餘沒太大建設性的喃喃自語。可能是問道於盲(但此人不認為己盲)降溫我的好奇心,從那以後逛過好幾次唱片行,我拿過好幾次不同的D850,卻從未買過一張,就這樣等到上星期到兩廳院圖書館借來Brendel所彈的D850。

這對於我便有兩個全新事物了:一是D850,二是Alfred Brendel;我從未聽過任何Brendel的錄音,直到此時。為什麼從沒想過聽Brendel,可能因為長相可能因為曲目,原因不可考,但我非常清楚我想要聽Brendel,是因為馬克是Brendel的大粉絲。

馬克這位與我在Till Fellner音樂會上巧遇的英國樂友,之後我們又共同參加了一場音樂會和Brendel的大師班,從九月份到回台灣這段時間我們也寫寫email。他是個沉靜而慢調的人,同時擁有英國人的距離感(aloofness),卻經常提起Brendel:音樂會上遇過Brendel,跟Brendel講過好幾次話,告訴我一首Brendel的詩,就連跟Till Fellner見面的時候,他問的都是與Brendel的兒子合作演出室內樂的感想。他說,如果硬要他只選一個喜愛的鋼琴家,此人就是Brendel;在Brendel收山以前,他聽過四十多次鋼琴家現場演出。

多數人可能覺得「四十」這個數字沒甚麼,但
我感覺相當吃驚,因為即使在倫敦,要聽同一位鋼琴家四十多次現場,不但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和耐心,也需要幾乎每場必到的運氣,更何況馬克不住大倫敦,他住在倫敦兩小時車程的英國南岸Eastbourne,差不多是屏東到台南的距離,火車單次往返便超過一個多小時。一位鋼琴家能夠如此長期吸引一位資深樂迷,而且舟車勞頓不以為意,我想Brendel必有可聽之處;加上他的大師班還滿有趣,頗能理解他的想法,他又剛好有錄D850,幾番交會之下,我便借了Brendel錄製的D850。

先說D850。

村上春樹對D850會有「結構粗糙」之評,並非空穴來風。此曲四個樂章分別是Allegro(快板)/Andante con moto(略快的行板)/Scherzo(詼諧曲)/Rondo(輪旋曲),迥異於典型的行板入、慢板續、快板出的結構,另外便是D850四個樂章的主題、節奏各自分離, 第一樂章的次主題雖然暗示了第四樂章的主題,但首尾呼應並不明顯,模糊了最終樂章回歸首樂章的連貫性;Schumann曾經評過Chopin某首鋼琴奏鳴曲是「硬要把四個小孩綁在一起」,這句話拿來形容D850也恰如其分。除了結構,D850聽起來也頗為出人意表,我的感受是,一開始的快板便給人奮發精進、有為青年的企圖心,可是接下來轉為比行板稍快、詼諧曲和輪旋曲,那份企圖心不知怎地便逐步轉化成「人閒桂花落」的寫意與閒適,雖然第二樂章已經鋪陳相當長,但仍難掩樂章間的氣氛斷裂。這與村上所言「是擴散、而非凝縮」不謀而合。

有所出入之處在於村上稱此曲「深奧」,反而我覺得D850是較其餘知名的舒伯特奏鳴曲簡單,前兩個樂章的都有兩個主題交替,造成深奧之感,可是三四兩個樂章簡單明確,第四樂章的和弦方式回歸到古典。熱情和直率是有,不過沒那麼深奧。其實簡單的曲子未必容易,但是層次感似乎不及深奧。

Schubert知名的鋼琴奏鳴曲好比664、784、894、958~960,通常必有綿(或冗)長、沉緩、動態範圍窄等特質,但這些特質的另一面、吸引我的是它們充滿沉思靜謐的氛圍,連帶引發較大的想像空間,總覺得像穿得飽飽地走進下雪的森林,地上鋪滿雪,氣溫不太冷,光線不太暗,樹木不怎茂密,所以氣氛並不森冷,但整個人是被圈在個廣大、有厚度、略帶膨脹的環境裡,並不笨重也不輕鬆就是了。相較於此,D850才剛下雪,時時感受得到輕飄飄的雪花,氛圍輕得多,而且真好聽,四個樂章都好聽,是立刻就讓人覺得好聽的好聽,不須思考便會覺得好聽,直覺地好聽;最妙的是,聽完全曲,第一樂章反而顯得突兀,就像有時候事到結尾難免感嘆:既然總是會到,差別不過幾分鐘,何必一開始衝那麼猛呢?

再來Brendel。

村上書中對Brendel的評價是:「維持了他脈絡清晰的特性。這當然是件好事,遺憾的是他這回的脈絡卻是那麼的缺乏說服力。從頭到尾聽完四個樂章後,得到的感想只有品質高上、知性十足的索然無味。或許正因為這兩位鋼琴家(編按:指Brendel和Ashkenazy)出身正統,因此難以真正體會D大調奏鳴曲那深植於骨子裡的矛盾性、自我解構性,以及那『豁了出去』的熱情洋溢。他們的特質總讓我感覺,姑且不論這類特質是好是壞,想必是無法見容於他們倆的音樂理念的」。

這當然不是甚麼好的評價,而且大部分關於音樂的評價,
歸結到最初源頭都是個人喜好,而一談到喜好,牽連太廣也太複雜,其實就點明自己不喜歡,並且羅列不喜歡的事實和理由即可,也算理性的陳述。但硬是把答案牽扯到鋼琴家身上(出身正統),且聯想成與鋼琴家家本人旨趣不合、無法見容於音樂理念,這就扯太遠。講自己就好嘛,扯別人幹嘛呢?所以讀這本書,我側重的是寫法,不是意見和觀點;甚至我覺得多數音樂相關文字,扣除音樂學或科學類專著,都是僅供參考,最終仍要以自己此時此刻的需求為依歸,斟酌取用。

回歸到我自己,我喜歡Brendel彈的D850,D850之外,我一併聽了960、784和流浪者幻想曲。

Brendel的Schubert輕巧、靈活、線條清楚,段落間動態不大但算明顯,他的觸鍵仔細漂亮乾淨、音色清麗(他不太敲擊琴鍵,而我的確偏好觸鍵細膩有控制力的)、踏瓣乾爽,而且有著極佳的節奏感(在850第三、四樂章、960第三樂章表現很明顯),整體聽來非常古典,甚至令我想到莫札特,這是混搭莫札特的舒伯特(cf. Paul Lewis混搭貝多芬的舒伯特,總覺得太過affirmative)。另方面,Brendel略略教我有點意外的是,他的琴音有種盡量避免張狂、張揚的模樣,速度不快也談不上慢,那個感受是往內聚合的,但又不是有意的內斂,竟讓我覺得有罕見的內向與沉靜;讓我想起他在大師課上對學生講的:「彈琴要powerful but aggresive, energetic but fast」。

之後為確認Brendel觸鍵的乾淨靈巧程度,我便續聽Rubinstein的D960(因為找不到他彈D850),他的觸鍵和音色也是秀麗一派,與Brendel的差異在於,Rubintein觸鍵的量比較大,聲音比較敢,也外放些。至於Arrau的D960,遲、緩、沉、厚、慢,若說Brendel是李尋歡好友阿飛手上那把極輕的快劍,Arrau就是把玄鐵古劍,以前聽喜歡那因綿長拉出來的空間,現在再聽認為以前自己難免惺惺作態了些,因為他的確相當慢、甚至太沉了;就連樂興之時這套歡快又熟悉的曲子,都沒那麼歡快,要尋歡,千萬別找Arrau。

不過我仍願意耐心聆聽,現在的原因反而是:a)珍珠光澤般的音色;b)語氣的均衡;他從頭到尾都是他自己,絕對不會在行板一個樣子,在快板或詼諧曲另個樣子,我欣賞這一點。


PS: 最近覺得文章走到哪裡是哪裡,不會一定要凸顯或點明甚麼,應該會虎頭蛇尾。反正,此時此刻就到這裡。

台長: orangebach
人氣(3,069) | 回應(2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music |
此分類下一篇:收到Chailly的貝多芬全集之後
此分類上一篇:The Gramophone Awards 2011

Val
坦白說,熱愛Brendel成迷這件事以現在的我還很難想像。Brendel的自我克制簡

直到了犧牲個性,任何對他的負面評價都能言之有理。他大部分的演奏對我來說,

與其說找不出具體討厭的理由,不如說找不出應該衷心喜愛的理由。舒伯特也許應

該是例外,但是除了比我覺得矯情的演奏來得平和正中之外,我並不真的知道我是

不是喜歡。



舒伯特的音樂是個很奇異的存在。我相信其他人有更好的論述,以我的感覺,舒伯

特絕不該張揚但也不該內斂到忘了自己的存在。他的自信也許不足,或許也太汲汲

於用優美的旋律討好大眾。但是敢於發紓己見的人,總該有一點自己的主張信念。

我覺得感覺對的舒伯特演奏像一場夢,有很多的感同身受,而最後該像一縷輕煙飄

散。劍拔弩張固然不妥,瞻前顧後也是不對。我了解真誠是個很主觀的形容,但此

事點滴自知。
2011-12-05 11:44:02
orangebach
我的觀察是,每個人喜歡的音樂,不是性格接近、感覺熟悉,就是具備我這輩子都

難有、但是又想有的特質。除此之外,大概都是以理性為基礎當作增廣見聞用的。

所以喜歡Brendel成迷的人,性格上與Brendel有相似之處。



目前我也談不上是否喜歡Brendel,不過他的音色和觸鍵真的很乾淨,他的

staccato和節奏感也很好,速度也恰到好處,很classy。我會想聽他的Mozart。

我也買了一張他的Liszt,非常明確地不喜歡,說不出來在幹嘛。



I love Schubert,不管他多冗長、重複、嘮叨、累贅。真的。這位作曲家裡的短

命哈比人,總讓我覺得他是「一個好人」,溫良恭儉讓,想法不明確但是有想法,

還有歌寫得太好了。仔細想想,我沒有特別喜歡的舒伯特鋼琴家,看曲子:

Arrau, Kempff, Rosel, Richter。



所以你喜歡誰彈的舒伯特?若無閒事掛心頭,就來聊聊舒伯特。
2011-12-05 17:42:13
ARWEN
我寫過一堆Schubert的文章,尤以鋼琴奏鳴曲居多,不同曲子我喜歡的人都可能不一樣,也有同

一個曲子,好幾個人彈的都很棒,很難割捨任何一個。布蘭德爾剛好取到一個平均值之上,很難不

喜歡他,因為假如講到聲音或音樂的純粹性來說,他是我心中的首選,但正如你說的,喜歡一個演

奏,人尋找的不是氣味相投,就是氣味迴異與自己互補,可是人生哩,有時在找相投的,有時卻需

要相異的。



多數鋼琴家很難把舒伯特的每一首都彈到一個標準以上,在此沒有歧視女性的意思,女性尤其難做

到這點,至少我沒遇過,但是女鋼琴家對某一首或兩首卻有男鋼琴家所無法企及的思維,在此我舉

Yudina為例,心情不好時聽Yudina彈會感到恐怖。



我自己認為,平均值在布蘭德爾之上的不多,魯普可能是其一,您可以一試,但是魯普有時太過的

耽溺卻不是每一個人可以接受的。而魯普的錄音,不好的音響可能會弄成糊成一團,因為DECCA的

鋼琴錄音有時實在太過了。所以碰到這時候,布蘭德爾就占了便宜。



我自己的舒伯特進入點是Curzon彈的960,到今天,我還是覺得與其他我喜歡的960一樣的難以

割捨,平和中正,不太像想像中的舒伯特,每隔很久聽一次,我的心會平靜下來,有趣的是,一樣

的960,換別人彈的,卻有負面情感出現。舒伯特真是神奇的音樂家,我不得不感慨,貝多芬任何

時間我都可以拿起來就聽,舒伯特則是要準備好才會聽,當然,不知所云的演奏不在此例。
2011-12-05 22:53:21
orangebach
我聽過一次Udina的鱒魚,簡直是大白鯊,後來我對此女的錄音大概都不敢碰,生

怕被一口咬死。



LUPU的Schubert,我曉得,改天我會借來聽聽看。我對他有點敬而遠之是因為兩

年前聽了他一次現場,彈布拉姆斯,我無法買單。一是沒有特別印象深刻之處,二

是態度很鬆散;前者就算了,是緣分,後者是我的原則,不是很難接受音樂家鬆散

的態度。



我也會再多聽點Brendel,我覺得現在還並不太精確。冬天聽Schubert是幸福的事

情。我不聽歷史錄音可能會遺漏很多(村上書裡面有非常多歷史錄音的版本),不過

聽音樂我總覺得夠吃就好,倒不用硬要擺一大桌在面前,可是吃得下只有幾口。這

是個人習性使然,不代表全要這樣。



倒是你這篇留言直率坦白,要不要考慮讓它成為一篇獨立的文章?只是有些內容可

能需要補白一些。好比:



1. 你所謂Brendel在平均值之上,那拿來平均的項目包括哪些?

2. 為什麼多數鋼琴家難以把Schubert難以彈到標準以上,女性尤其難?

3. 你舉Yudina作為「女性彈出的舒伯特思維男性無法企及」的例子,這是褒還是

貶?甚麼叫做聽起來感覺恐怖?

4. Curzon的Schubert讓你覺得不太像想像中的Schubert,那想像中的該是怎

樣?

5. 聽Curzon以外的鋼琴家彈D960會有負面情感出現,要不要舉個例子?還有,是

怎樣的負面情感?為什麼?

6. 我同意不是任何時候都想聽Schubert,如果你準備好才聽Schubert,我很好奇

是怎樣的準備?在某些特定情境之下?心情?環境?



ㄟ我先強調,我沒有要刻意找你麻煩,反倒是敝人才疏學淺也很囉唆,就是有那麼

多地方讀不清楚就是了。你曉得,以上只是個建議,沒有非怎麼樣才可以。
2011-12-06 09:55:56
Val
我喜歡的舒伯特演奏方式是不要勉強,不要機關算盡,也不要試圖去討好或感動聽

者,最好是聽起來自然有機,好像一點都不困難。我喜歡Rubinstein和

Kempff,雖然Rubinstein根本沒彈幾首舒伯特。他應該有兩個D960流傳,我比

較喜歡1965那個錄音。他所有的演奏風格都傾向流暢直覺,不做多餘的表情也沒

有突兀的音量速度變化,音色乾淨漂亮。他的D960聽起來好像比別人的演奏來得

輕鬆容易,我記得以前看過一篇講D960的文章說到它的技術困難之處,好像提到

有很多段落需要很寬的指幅,而Rubinstein的演奏聽起來輕鬆自然是因為他的手

很大。



舒伯特的奏鳴曲實在都有些冗長,通常我判斷是否喜歡的方法是看會不會中途失去

耐心想換唱片。一般所謂的舒伯特專家,他們的演奏我覺得像加了太多味精的高

湯。一般短一些的曲子也許能用高潮起伏來吸引人,但動輒四五十分鐘的舒伯特靠

戲劇張力和浪漫感情是撐不下去的。其實Brendel的舒伯特很接近我喜歡的氣質,

我只是覺得他似乎有點..節制過頭?



Kempff的舒伯特我最近才聽到,有種很有趣的氣質,我的感覺像是個有點頑固死

腦筋的人自顧自彈自己的,完全不管別人的喜惡反應,像郭靖的亢龍有悔,也像舒

伯特不顧市場反應還是寫了又多又長的鋼琴奏鳴曲,有點不合時宜,也有一點點小

愚小拙。沒有浮誇矯情,也許平淡但是雋永,那個下午我連續聽了至少四五張

Kempff的舒伯特唱片。
2011-12-06 10:35:26
ARWEN
妳出的問題好難喔!照我想文章的速度,三年後才能交差。



Lupu是個害羞又隨興的人,現場彈不好的機率據說很高,所以還是聽錄音吧!錄音哩,他整理得很

好,但是音響很重要。



Yudina之所以恐怖是我覺得舒伯特裡的陰暗面太清楚了。



心情這東西應該很難說清楚,大家都依樣吧! 但是要是有朋友在一邊一起聽,我的問題會小一

點。



其他的就比較需要多一點篇幅,但是其實我以前寫的大概就是了。



我之前本來想說肯普夫,但是想不出好話,如同Val講的: "頑固死

腦筋的人自顧自彈自己的,完全不管別人的喜惡反應",尤其是有一些沒寫全的曲子,他好像只是

彈出音符來,句子跟句子間怎麼連接都不管,我是認為他不認真啦!但是喜歡他的人不少,我想也

是我個性使然才聽不出味道。怨不得他。
2011-12-06 13:32:43
orangebach
To Val,



坦白說我是看了你的想法才去借了魯賓斯坦的D960,流暢自然也夠輕盈,很不錯。

不過魯賓斯坦不都是這樣子嗎?他彈甚麼都是流暢自然,差別只在是否優雅。或許

不夠了解,魯賓斯坦經常讓我覺得沒個性,除非他彈些離他甚遠的曲目,好比

Prokofiev,否則,說不上來,就甚麼都很順的鋼琴家,據說他不用怎麼練琴隨便

彈彈就超厲害,但是多數曲子也讓我覺得平,我對優雅高貴很冷感。我扯遠了。



至於Brendel,我在想你認為他太過節制,是相較於其他人詮釋都加太多味精,反

過來聽反而顯得節制嗎?還是他的音色和詮釋很內縮所造成的感想?他是真的讓我

感覺相當introvert,我以往沒有遇過這麼introvert的聲音。



Kempff,我以前有段時間超愛他,尤其他的舒伯特,但是昨日夢已遠,被打入冷宮

許久,甚至出借給別人,你的留言再度喚起我對他的懷念與好奇,已經速速將CD收

回國庫,待我重新聽來再說。
2011-12-06 23:17:06
orangebach
To ARWEN,



只能說我以為這些都是已經搞清楚的事情,所以才會提問。無妨。



至於Kempff,這是個人喜好,沒甚麼。我是喜歡他的人,我喜歡他有種寧靜致遠的

意念在其中,而且某些曲子有悠遠的意向,就像照片的景深很夠,好比他的貝多芬

悲愴,蕭邦的幻想即興曲或巴哈的郭德堡,速度、節奏、張力都比多數人來得緩、

自然且沒有壓迫感,不伎不求。對Kempff唯一略有微詞之處是他經常彈錯,跟李希

特有拼。
2011-12-06 23:28:29
Val
To ARWEN,



我去年聽了Lupu的獨奏會,D959甚有意境,像中年人回憶年少的雲淡風輕,但同

場的貝多芬熱情味道就不太對。我覺得Lupu現在的舒伯特和他在Decca的錄音有

些不同但我無法具體描述,我喜歡現場勝過錄音。可惜在目前古典音樂市場大概不

太可能有人幫他出新的舒伯特錄音。



Decca的鋼琴獨奏錄音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似乎普遍聽起來不太自然,低頻好像被

切掉一截,感覺不到正確的共鳴,聲音很funny,像電子鋼琴?



我覺得聽舒伯特的鋼琴是挺私密的事,而我猜大部分鋼琴家在彈舒伯特時也是在掏

心掏肺。我想我很彆扭,我就不會找朋友來一起聽舒伯特。當然也不是說我常會找

朋友來聽其他音樂啦!
2011-12-07 08:57:46
Val
我上次看到Amazon.com上一篇評論Rubinstein彈D960的文,作者不喜歡,這很

正常。但我發現作者列舉不喜歡的理由,卻正是我喜歡的理由,不禁莞爾。



Brendel的舒伯特風格,我們就以D850為例好了,你覺得他的第一樂章那叫做

Vivace嗎?他一直很小心控制音量,像是怕鄰居會來抗議,往往在逐漸推到高潮

前但高潮還沒到就撤退。還有速度,也一直控制在一個很中庸的範圍絕不逾矩。他

的音色音質當然很漂亮,但是這麼小心翼翼,我覺得有點過頭了。雖然

Ashkenazy的D850也許見仁見智,但我覺得自然率性得多。



剛放了他的D958來聽,也同樣有到不了高潮的焦躁感,這可能和各別曲目的特質

有關。我的Brendel/Schubert不全,另一件我在懷疑的事情是他70年代的錄音

和80年代的數位錄音似乎相當不同,70年代的好像自然得多。



比較起來Brendel的貝多芬我有很多,他的英雄變奏和Gilels的強勁有力當然大

異其趣,但絕對像貝多芬。那套70年代錄的奏鳴曲全集,雖然沒聽說有誰大力推

薦,我倒一直認為相當不壞,這套貝多芬可一點都不害羞。



我猜在80年代可能有些事造成他演奏風格的轉變,數位時代後他也頗急於破舊立

新,舒伯特和貝多芬好像都重新出過一輪,導致討論他的錄音還需要講清楚錄音年

代。
2011-12-07 09:56:59
orangebach
D850的第一樂章是Allegro....吧......老大~~~

allegro比vivace慢吧~~~~



我手邊沒有Ashkenazy,也才剛把Kempff要回來,

我想聽過以後再做一次適當的回應。



所以這不算是個適當的回應。請多包涵。
2011-12-07 18:18:41
Val
是Allegro Vivace,Allegro是速度,Vivace是表情。如果Brendel心目中的

Vivace是像他彈的那樣,那他的人生觀恐怕挺灰色的。
2011-12-08 08:36:19
ARWEN
您說對了,DECCA的鋼琴聲有時很funny。尤其是當音響的低音上段有點boomy時。我實在是不喜

歡這種聲音,但是無奈lupu是我很喜歡的鋼琴家,尤其是他彈舒伯特的時候。



我沒聽過他的現場,所以無法比較,Lupu難以預測,所以現場會讓我更喜歡與否,也就難料。



沒錯,聽舒伯特該是一件私密的事,一旦情緒起來,會有一段時間腦子裡都是那聲音,但是朋友

來,免不得版本比較一番,就沒有這種危險,因為抽離了現場了。



你剛好提到布蘭德爾談英雄變奏,這是我自己一個人時比較常聽的,很棒,聲音很剔透,吉利爾斯

的是用來火力展示用的。但是不知道他的迪亞貝利如何?
2011-12-08 08:58:06
orangebach
我覺得Brendel和Ashkenazy的差異在觸鍵。因為兩人觸鍵方式、力道差異很大

,連帶影響了後續的速度、表情、音量,甚至整首曲子的張力和動態。我所聽的是

Brendel在87年、以及Ashkenazy在76年的Decca錄音。



Brendel觸鍵異常乾淨,幾乎是盡可能避免用敲擊的方式彈琴,他的確如你所言極

度小心翼翼。他寫過一本《Music Thoughts and After Thoughts》,提到:

the profession of a performer 'has to forget himself and control

himself; he has to observe the composer's wishes to the letter

and create music on the spot; he has to be part of the music

market and yet retain his integrity.' 而且他認為Schubert Piano

sonatas的樣貌,一言以蔽之,就該是over-simplification。所以他會彈出這樣

Schubert,也不意外了。



我的看法是,如果他選擇這麼乾淨的觸鍵方式,很自然就縮小了所有相關的規模:

音量、動態、速度和表情。如果觸鍵很乾淨,卻配上相對大尺碼的音量、動態、速

度和表情,那就喪失integrity了。我沒有把重點擺在自然率性上,因為總覺得

Schbert piano sonatas和其他鍵盤作品,無論哪首我都很跟率性聯想在一起,

就算D850的速度表情都明顯比其他要明朗、迅捷,前兩個樂章仍有遲疑,而遲疑減

緩了率性。不同鋼琴家都很難改變這點Schubert特質。



當然如果要再細談,恐怕我就會請教所謂「直率」的特質是甚麼,以及你覺得

Schubert Piano Sonatas有高潮嗎?恐怕又得要請你定義「高潮」(我的想法是

有區段起伏但很難有推到極致的高潮)。可是我並不想把討論搞得很機車、好像考

試,所以也就存而不論,但當然you are free or not to answer。
2011-12-08 23:22:16
orangebach
我今天聽了幾遍Ashkenazy,意料之外的是,我特別喜歡他彈D850的第二樂章--

Andante Con Moto。相對比Brendel直率的觸鍵和踏瓣,他讓第二樂章籠罩在一

股夢境般的奇特氛圍;他也用了比較大膽、明顯的彈性速度和表情,營造較大的動

態。雖然加了些料,但相當自然,而且充滿詩意。Brendel的第二樂章就平淡無奇

的多,也太over-simplification一點了。



不過Ashkenazy第二樂章最有趣的是他彈超過14分鐘(cf. Brendel's 11:53),

別忘記這個樂章是Andante Con Molto,也就是稍快的行板,顯然Ashkenazy談成

了行板甚至更慢;但Ashkenazy的第一樂章卻比Brendel快了近一分鐘(8:44 vs.

9:23)。三、四樂章兩個人長度差不多(8:42 vs 9:00和8:56 vs 8:59),林林總

總加起來,兩人時間差不多。所以人生長短每個人都差不多,差別在於個人突顯的

重點和張力不同而已。



今天偶然借到村上提到一個特殊的D850, played by Paul Badura-Skoda,用十

九世紀初的古鋼琴,可說是用舒伯特那時候的琴彈他的奏鳴曲了,音色非常古拙,

別有滋味。



以上算是個適當的回應了。
2011-12-08 23:24:06
Val
我覺得直率就是不要想太多,大部分鋼琴家想太多的後果是過度詮釋,Brendel想

太多的結果卻是過度自制。我所謂的高潮是區段性到達最強音的地方,不是終極最

高點。舒伯特沒有終點高潮,否則就成了貝多芬或馬勒了。我覺得這和唱歌朗誦有

點像,表演者應該會想做出些陰陽頓挫起伏轉折的效果,否則很難撐下去。其實我

想我們對Brendel 80年代的舒伯特風格並沒有歧見,差別可能是在於我們對舒伯

特演奏者的表現方式的個人喜好。其實我並沒有像我文字裏那麼不接受Brendel的

舒伯特,聽完Richter的D850之後再聽Brendel,突然覺得一切是那麼的舒伯特

而不是躁鬱症患者。



我有一大盒Brendel大概60年代在Vox錄的貝多芬鋼琴曲全集,Brendel後來好像

想制止出版商再版發行。其實我覺得這套硬要批評也許可以說少了點個性風格之類

的東西,但整體來說很流暢容易接受,我不懷疑會有很多人喜歡他的少作勝過後來

深思熟慮之後的成熟作品。
2011-12-09 08:24:04
Orangebach
我是覺得什麼意見都好,同好、不同也好,罵我也可以,

不過總希望盡可能清楚,免得因猜測而有誤解。而不是為懷疑而質疑。

這一點很感謝你的接納。



Brendel只是一個起點,對我來說,過去聽Scubert都在憑感覺,

但現在因為有討論而可以更precisely and intellectually 去了解,

聽不同人的彈奏、讀了點書,是很大的收穫,

讓我對Schubert的認識又多延展一點,樂趣就更多了。
2011-12-09 09:02:24
sammytw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content/article/2007/04/04/AR2007040401721.html?hpid=topnews



Pearls Before Breakfast

Can one of the nation's great musicians cut through the fog of a

D.C. rush hour? Let's find out.
2011-12-09 13:02:54
老娘
其實很感謝版主跟來客的討論,就算我不懂舒伯特,也不認識Brendel,

但卻能自你們的字裡行間理解作曲家與演繹者之間的關係,作為一個「潛

在」的古典樂聽眾,是你們激發了我對「了解」古典樂的興趣。
2011-12-09 16:13:40
orangebach
先回樓上。



唉呀,真是最有佛心的回應了!能夠有這樣的回應實在很欣慰也很感動。



其實任何音樂都可以這麼討論與思考,只是在此剛好發生在古典音樂上而已。



古典音樂博大精深,永遠看不到邊界。

某些時候當你覺得自己好像聽到一個極致的時候--這個極致因人而異,可能是數

量、可能是時間、也可能是感覺重複或無聊的程度,總是又會無意間發現還有更大

的空間是你沒想像到的,你還是可以再伸展多一點。



但總要給自己時間就是。古典音樂很難有個具體目標,好比幾年內我要聽至少多少

版本的舒伯特,當然你可以這樣定,可是同時間內,勢必也得自我誠實究竟自己能

不能enjoy,以及究竟我學到了甚麼、比以前又多伸展了甚麼,不然總覺得有無法

物盡其用的可惜吧。
2011-12-10 10:06:39
orangebach
Sammy,



謝謝你總是提供有趣的資訊,也讓討論更豐富了。

我記得這件事情後來好像有被報導,短片也在網路上流傳,但沒讀過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頗長,我還沒讀,等讀完有甚麼想法再聊。



總之感恩啦!
2011-12-10 10:19:38
Val
我喜歡古典音樂是因為它含蓄抽象。它可以什麼都不是,也可以什麼都是。所有能

夠精確傳達作者概念的藝術型式,在欣賞者了解之後就不存在剩餘價值,像讀過的

舊書。而欣賞抽象藝術的過程是一種互動的關係,並非單向接受作者的想法而已,

在不同時間不同情況下,對同樣一件作品也許會有不同的感受。以古典音樂來說還

又加上了不同的演奏者在不同時空的想法,欣賞的複雜度更高,也因為這樣,才會

有人喜歡聽不同演奏版本,在生命不同階段一聽再聽。



有人說聽古典音樂和修法很像,既沒有KPI也沒有milestone去組成project

plan。愈是在意自己的進展成就,就愈是不會有進展成就。為什麼花時間精力去

聽音樂?因為喜歡啊,不需要其他理由的。任何其他理由都是執著,反而會影響喜

歡的純粹性。
2011-12-10 22:02:07
orangebach
真好的留言。



我完全同意古典音樂如同抽象畫一樣多義而且多變,也是這樣才更有趣。我也再贊

成不過,越在意自己的進展時,反而不會有進展成就,其實自己也都會知道要怎麼

調整,方向就會自動顯現,滿奇妙的。最近有個朋友完全是有計畫的聽音樂,好比

年初就定好今年是XX年,好比歌劇年或交響樂年或芭蕾年,然後一年內要聽完幾齣

歌劇、交響曲或看幾個舞團,人家也很樂在其中。



順帶一扯,提到抽象畫,如果你也注意抽象畫,我推薦德國抽象畫家Gerhard

Richter,現在還活著。他真的超讚。



還有,我覺得即便了解以後,讀過的舊書還是有剩餘價值啦,不同階段重讀仍會有

不同想像,當然前提是這書得值得重讀。
2011-12-11 23:14:3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