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扭傷比去年嚴重許多,直到今天瘀血比較少,腳踝、腳掌沒那麼漲,整個腳底才能平穩地踩在地板上,心情也輕鬆許多。
幾天不能行動的日子,看完了日劇交響情人夢。千秋真一克服自我,做到老師休列德曼要求的「尊重音樂、尊重別人」,其他不同團員也都克服各自障礙,最後樂團愉快地完成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的演出,這種年輕人克服困難、完成夢想的老梗,還是很能打動我。其次就是主角、配角之間彼此扶持,這已是每齣日劇的必備要件,這次也不例外,我很喜歡小提琴手父子之情、家人對野田惠的支持、團員對於大提琴手櫻的關心,彼此的加油打氣等等,雖然這些支節為了要凸顯主軸而減少許多,但真實而基本的人際情感,依然動人,也讓交響情人夢不只有校園音樂愛情故事一個層次,比電影在男女主角之外多了其他軸線,較有層次感,比漫畫收斂,更有焦點。
●配樂:用心
交響情人夢的配樂服部隆之,此人配日劇已是家常便飯,但在交響情人夢的表現異常用心用力,也算巧妙。最精巧的部分在於為所有劇情都配上相襯的古典音樂,幾乎沒有空隙可言,每看完一集等於吃一頓古典音樂大拼盤,孰優孰劣見仁見智,但能夠配到毫無空隙,顯見配樂者是卯足全力用音樂來呈現主題,很用心。
a. 主題曲選貝七是很好的選擇。貝七耳熟能詳、容易接受,其他曲子很難像貝七這麼容易上手。至於其他演奏會的曲目,能見度低於貝七,但有被特別點名的: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莫札特雙簧管協奏曲、卡門幻想曲、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以及特別篇裡的巴哈第一號鍵盤協奏曲、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和柴可夫斯基第六號交響曲,我覺得選得很適當。雅俗共賞。布一這類嚴肅曲目,不算普遍,在劇中用演的還有些說明,聽完會很想找來重聽。
b. 最喜歡片尾曲--蓋希文的藍色狂想曲。這首曲子在劇中可說是野田惠的化身,她在學園祭中用口風琴吹奏主旋律,外加每次她耍白目的時候都會來一下藍色狂想曲,總之我覺得配得最精采的是這首,很符合整齣日劇的格調。
c. 如果說藍色狂想曲是野田惠化身,那羅密歐茱麗葉就是休列德曼(Stresemann,我每次都看成休‧傑克曼)的代表。每一次休列德曼與千秋出現衝突的時候,便會響起羅密歐茱麗葉,每次都讓我狂笑不止。這曲子也配得很巧妙。
●卡司:綠葉勝紅花。
a. 整部戲我超愛竹中直人演的休列德曼。只要他一出現,就忍不住哈哈大笑,他實在太搶眼了!超有戲感!尤其每次要去夜總會鬼混的時候,要帶樂團聯誼的時候,都快笑到肚子痛。最後最好笑的是他離開日本要回德國前夕,留給千秋的卡片,要千秋記得把AV女優的寫真集寄去給他,真是快笑死了。
b. 定音鼓真澄。這個頂著afro頭的定音鼓手,每天足蹬高跟鞋,演一個傾慕千秋的gay,戲分不多可是很可愛。有一幕戲是跟野田惠爭風吃醋,他要惡整野田惠,趁她睡覺時在她眼皮上畫上眼睛,但野田不知道,講話時候眼睛無論張開或閉上,看起來都是眼睛張開,快笑死了~~~~~
c. 小提琴峰龍太郎。瑛太演得非常好!!我覺得他的演技應該算是裡面最熟練也最自然的了,把一個有搖滾精神的熱愛古典樂份子演得很熱血,但是該KUSO的時候也相當KUSO。一開始他用插電小提琴的拉法所拉的貝多芬「春」,我還滿喜歡的,節奏感很棒,在轉折之處總有個刻意的腔、韻味,很像用閩南語唱腔唱國語歌的感覺,很另類的表現方法。後來峰跟三木清良(首席小提琴)的戀情也非常可愛啊,尤其三木拉的超有架勢,我懷疑她是否真的會拉小提琴?那個孟德爾頌、卡門幻想曲拉得真不賴。
●演出&比賽
a. 每首交響曲的演出最後結局,反正都是非常棒,結束時全場不可置信地安靜,然後都起立鼓掌啦,跟現實比非常誇張,我都用想像來彌補其中差異。但這裡反而不會計較太多,太去深究好或不好,也就喪失看這齣戲的趣味了,總而言之就是想成好得不得了,才不會認知失調。玉木宏到最後越演越順手,扣除大多數手勢仍然與曲子不搭嘎的情況,他演得非常有架勢、很入戲,尤其在特別篇裡指揮1812序曲,真是很有那副樣子。
b. Schumann那個二號鋼琴奏鳴曲真是好聽!!列為下次購買清單之一。
c. 野田惠比賽中最後決賽,用視譜就會彈彼得羅西卡,簡直是天方夜譚---不過這點我們就用她是宇宙無敵天才解釋過去好了。然而真正的破綻是,根據她演出來的指力是根本做不到的!(可以對照王羽佳彈彼得羅西卡得用盡整隻手臂肌肉的力量)整場比賽中,用演得比較能夠合理駕馭的是德布西、舒伯特。至於蕭邦練習曲、舒曼和史特拉文斯基,那種指力,還要彈那麼快,很困難。同樣的狀況也適用於千秋彈拉赫曼尼諾夫二號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中段有點過慢,第一樂章後段再現的高潮,正如戲中指揮所說:爆發力不足;但話說回來,那部分鋼琴力道要能與樂團匹敵真沒幾個人做得到。
●美中不足:性別角色有偏差
我覺得這齣日劇裡面毆打女性的場面過多。雖然是搞KUSO,不過毆打還是毆打,終究還是被毆打,野田惠在劇裡因為狀況外而被千秋毆打的場面不計其數,還有小時候被鋼琴老師打到流鼻血。我了解是為了戲劇效果,但每次看都笑不出來(這跟我看「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是一樣的感受,完全笑不出來,我還哭比較多)。女人被打為什麼好笑?再怎麼KUSO我也笑不出來。
其次,戲裡面的女性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弱者,樂團裡面表現欠佳、窮的、醜的、懶的;第二類是優秀的女性(好比小提琴首席三木清史、女高音),但性格多半令人討厭--冷漠、嚴苛還有功利;第三類是花癡。
女主角野田惠完全是集第一類和第三類的大成,竟然還是樂團的吉祥物!表面上她是為愛往前衝,但事實上她就是個花瓶,而且對自己的天份不但茫然而且毫不在意。這個角色完全是依附在千秋這個角色之上的,我們完全是透過千秋的眼光去看野田惠。如果沒有千秋,就不會有野田惠,她的天才也不會被發現,永遠都是垃圾女,永遠只想寫「屁屁組曲」當幼稚園老師;對自己毫無想法可言,成天只想得到千秋的肯定。到後來她的覺醒,也並不是想要磨利自己的天分、實踐自己,而是為了要追上千秋,為了要兩個人共同登台(那跟我當年在做「學術圈夫妻檔」的白日夢沒兩樣!)。
野田惠這個角色最大的功能,在於啟發千秋的人格更上層樓,並鼓勵他找到自己的未來方向,至於野田自己,是沒有為自己做出選擇的。劇中她的問題也是我的疑問:為什麼彈鋼琴非得要精進不可?為何學鋼琴不能只當幼稚園老師?最終她選擇精進、參加比賽的原因又是為了愛?我了解這是戲的主軸,但仍不免想是否還有別種可能。
(這讓我不禁想起Long Vacation劇中,山口智子為激勵木村拓哉重拾彈琴自信,證明世界上有奇蹟,以一介不會彈琴的人,在一周內學會彈蕭邦練習曲10-3,雖然也誇張,但成熟自然得多了)
●最終:聽音樂真的很幸福!
這幾天看完十一集外加特別篇,我的感想是,相較於演奏者要面對的殘酷、現實壓力和音樂教育環境裡種種嚴酷考驗,聽音樂真的是非常幸福而且值得感恩的事情!如果我不喜歡聽音樂也坐不住,腳扭傷不能動三天,就只能被難看的電視節目和新聞綁架了,但是聽音樂可以讓人沉澱平靜,間接舒緩了身體的苦痛。
最後忍不住推薦一張CD。
這回CD等得比較久,有點忘記自己買了甚麼。等到真的拆封,才發覺自己瘋狂地買了一大堆Shostakovich The prelude & fuge, op.87這組曲子:有兩套Nikolayeva, 一套Naxos的,以及Melnikov的這套。其他也全都是Shostakovich。又剛好不能動,就乖乖消化這些新CD。
Alexander Melnikov這套op.87,是我聽過目前最喜歡的一個版本。今年拿下2011 BBC MUSIC AWARD實至名歸。
蕭斯塔高維契這組曲子有沿襲傳統的古典寫作法,但是複音和聲部分又有時代新意,以致從這組曲子,我們可以聽到如同蕭邦般浪漫的詩意情懷,也聽得到如同巴哈的工整對位,還有二十世紀俄羅斯作曲家的大量敲擊技法、不和諧音層,可說是包含各種音色、各種情緒,以及高難度技巧,我們同樣可以檢驗聲音的動態感、空間感和色彩豐富度,可說是相當駁雜;聽之前最好有個心理準備,因為op87既非浪漫得一瀉千里,卻也不是理性得有為有守。對此便出現兩種看法,一類鋼琴家認為op87中48首前奏賦格各自獨立,不用考慮彼此關聯性;另一類則認為這套曲子雖每首各自性格殊異,但實為一整體,最大的考驗即在化駁雜為一體。Melnikov即為後者。
我聽完Melnikov頭一遍,頗為意猶未竟。這個意猶未竟是來自於他對於細節處理得細膩,音色很均勻,而且有整體感,相當耐聽。包括大量的pessage work觸鍵靈巧、清晰且圓潤;第十二首前奏賦格到最後的敲擊段落的力道很足夠卻不至於太粗暴;某些前奏該溫柔的情緒又非常柔情似水有遐思。音色的豐富,色澤變化很自然,聽完有種吃了一頓非常細緻的法國大餐之感,猶勝Nikolayeva一籌。
相較於Melnikov,Nikolayeva帶有傳統俄羅斯鋼琴家的風味,把op87處理得衝突性很強,在技巧性的前奏賦格中(尤其後十二首),凸顯和絃中的不和諧,左右手的對抗很明顯;pessage work速度非常非常快,音色相對比較不修飾。好處是充滿官能刺激,標準二十世紀俄羅斯原汁原味,缺點是不耐聽,較難意猶未盡。
最後提醒一點,這套曲目(Harmonia Mundi發行)是雙CD加一張DVD,以雙CD定價;Regis發的Nikolayeva版本也是三CD收雙CD價。但兩者在台灣都是用三CD價格定價,前者售價在1300-1500之間,後者在一千元左右,高出國外直購將近50%。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