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星期前看了Katya參加伊莉莎白大賽彈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1的影片,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她剛強的手指。一位十幾歲、不到二十歲出頭的女孩,擁有一副剛強的手指,因為有剛強的手指,她才能夠讓鋼琴發出夠大夠漂亮的音色,甚至她想要的音色。
接著我又看到Lazar Berman彈琴的畫面,他也有剛強的手指。如果沒有剛強的手指,他幾乎零機會可以把音階、顫音和裝飾音彈得飛快,音色又非常獨立。他同時又對剛強的手指有絕佳的控制力,所以足以呈現比多數鋼琴家更豐富的音色光譜和強弱語氣。
這幾天繼續看Milstein拉琴,我也發現在琴弦上飛躍的,是他剛強的手指。剛強的手指拉Mozart、Bach看起來還好,但是看他拉自己改編的Pagnini主題變奏曲,如果沒有剛強的手指,根本不可能做得到。
美麗到令人嘆息的音樂背後,都是一雙剛強的手指。因為剛強的手指,可以靈活,可以獨立,可以自由,可以帶音樂到想去的地方。
剛強的手指沒有細緻的皮膚,沒有垂涎的膚色,也沒有性感的形狀和姿態,有的只是粗壯、骨感、被壓平的指腹和整齊的指甲。那是質樸、踏實且充滿勞力,甚至是上了年紀的。夠大的掌心、修長的手指、強壯的上臂和虎背熊腰,這是A級音樂家的天生條件,無法更改,但若要具備剛性手指,非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空乏其身,無以致之。
看著他們的手指,我覺得世界上其他的道理不是也是這樣嗎?如果想要做好一件甚麼事,或者想讓自己更進步,勢必得先勉力讓自己建立起剛強的基礎,然後才能獨立、才能控制、然後自由。
上個星期五,我老闆把之前被我在會議上碎念的新同事找去,告訴她試用期已經到了,但是主管們認為她很認真,但言語遲鈍且敏感度低,並不適合她所應徵的這份工作,主動建議把她調到靜態的研究部門當研究員。我同事只掙扎了半小時,便順從我老闆的建議,放棄朝夢想工作邁進,選擇老闆「覺得」適合她的工作。
當天早上這件事情發生後,她就告訴我了。我問她,你覺得OK嗎?她說,或許這樣會「比較」快樂,說不定他真的不適合她的夢想。
我說,那你當初來應徵我們公司的時候,不就是為了這份工作嗎?
她說對,她還是很想從事這份工作,但是或許她的個性真的不適合。
我說,這是你自己這麼認為,還是副總這麼認為?
她說,副總這麼認為,但是他可能是對的。
我心裡想著我最愛的口頭禪:那人家叫你吃屎你就吃屎嗎?怎麼都不會奮力搏一下,證明自己是生還者呢?為什麼職場生死權是操在別人手裡,不是自己手裡?為什麼這麼快就放棄?
我實在很雞婆,對吧?更雞婆的是聽完她這麼說,恐怕我比她還難過。多少年下來,已經見過多少實習生或新同事,就因為外人或外在環境的干擾(行弗亂其所為),最後選擇認同別人的標籤,流放自己的夢想,任憑夢想成為化石,鎖上記憶,永遠不再想起。
有天分有能力的人,或許起跑點離夢想近一些,但那並非絕對,如果沒有為自己打造剛強的手指,終究還是只能像倒在碗裡的稀飯,軟趴趴糊希希。就算是極短的手指,像拉蘿家,還是可以擁有剛強的手指,怎麼能聽到人家說你先天不足,自己還沒試過就先放棄呢?我們眼見到的所有所謂「能力」這種東西,都是靠腦力、勞力和意志所換來的,沒有痛苦,不得剛強,沒有剛強,哪有自由呢?
唉。明明知道每個人有不同考量不同想法,還是忍不住用自己的想法去想。沒有痛苦的搏鬥,人生怎麼會有趣?
算我時間太多好了~~~~~
PS:
今天早上家附近的生態公園爬個小山,感覺真是棒啊!說來實在可悲,在同個地方住了八九年,竟然都沒去爬過這個生態公園。今天會去爬,完全是因為戴老師邀我去跟她全家爬山,然後爬完吃下午茶。為了怕自己成為最後一名,所以趕快練習練習。在半山腰處的涼亭停下來,看看遠處的台北一零一,聽了十五分鐘的音樂,真是從未有過的輕鬆,而且空間感十足;真沒想到在大自然裡聽個音樂這麼棒。
晚上去聽了豎琴音樂會,證明了豎琴與我特不來電。如果我在做SPA,或者生病躺在病床上,有個豎琴音樂應該非常適合,但是獨奏會,感覺真像整個人坐在一盆溫水裡,動不動就水波盪漾~~~~水波蕩漾~~~~~要不就激起漣漪!!漣漪!!整場音樂會都像泡在水裡就對了。
去年,我在某位「東方不敗」的部落格上初識豎琴的音樂,東方不敗超愛豎琴的,我的天!真是想不到有人這麼愛豎琴,豎琴宅到爆,但竟然有人可以十幾個版本比較!讓我大開眼界。今天總算親眼見到豎琴演奏,還是雙人豎琴,嗯...我的感想是:豎琴演奏會不好看,因為動作很單一(連我都可以表演彈豎琴,就那幾個動作!),技巧表現有限,加上音色變化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整個就是在一個小小的範圍裡面擺盪。我想很多人喜歡豎琴,甚至去學豎琴,應該是覺得此樂器外型優美。
豎琴還有個我覺得滿致命的關鍵:因為豎琴太重泛音和延音,糊成一片的結果就是犧牲節奏感!不是演奏者沒有節奏感,而是節奏感也是糊的。好比今天最後一首壓軸卡門選曲,演奏者已經很用力,但哈巴奈拉舞曲的附點音符就是不明顯,序曲的那種進行曲味道的鬥牛感也是糊的,可謂「陰萎的卡門」。
另外,今天雙豎琴有個曲目是改編Bach管風琴的BWV565,就是大宅門鬧鬼那首。前不久拉特利也演奏過這首曲子,所以對於管風琴如何呈現這首觸技與賦格記憶猶新,今天改用豎琴,便可想見大宅門裡面的鬼是多麼和藹可親啊~~~但我絕對不是說今天的演奏者很糟,而是認為曲子不適合。說穿了豎琴就是個小家碧玉,你要她站上檯面當主母或者搞定百人大派對,太勉強了;反而最後的en core pieces--聖桑的天鵝和孟德爾頌的乘著歌聲的翅膀,非常好,因為合適豎琴嘛!
最後,豎琴的現場音色,同樣因為泛音和延音太多,相當濃稠,就算彈奏清楚的單音,泛音濃稠,回音的時間長,音染也很重,其實比聽系統--很好的系統也一樣,差不多要朦朧五%。某些發燒友分享過、透過系統展現的豎琴音色,當時聽頗覺清麗動人,猶如維納斯的誕生,但若與真實相較,確是太過清晰、清脆,透明感過多了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