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周圍許多人談起有關幸福的話題,通常我都單刀直入地直接問對方:你覺得你自己幸不幸福?
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我大概問了十幾個人,只有一個七年級生回答「每個月只領22K+超不幸福」之外,其餘每個人都說自己很幸福。我心想幸福這東西不是很難尋嗎?為何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幸福?後來我猜,或許在思考自己是否幸福的時候,總會想到其餘物質、精神條件更差的人,便會很自覺又很自愛地回答「幸福!」,免得招來「人在福中不知福」的猜測,挺不好受的。不過實際上,的確,擁有真實幸福,並非易如反掌。
經過誠實地評估過後,我相信我是具備真實幸福的人--雖然呢,不可諱言,最近工作種種操之不在我,隨著台北陰冷,幸福感降低許多,即便如此,我仍幸福。仔細再想一下,自己的幸福時光是甚麼,老實說,聽音樂還是最幸福的;真不好意思,了無新意。
了無新意的答案其來有自,因為我的生活相當單調。
那天有個初見面的人,可能說客氣話,竟然說我看起來就是會活得人生精彩的人,我心想嗯?看錯了吧,坦白說周遭的人裡,我的日子該是前幾名的單調。每天早起-->上班-->下班-->回家吃飯-->休閒一下(電視、部落格、音樂)-->睡覺,這幾步驟大約在早上七點到晚上十一點半左右完成,若非如此,我隔天便會感覺相當不幸福。一旦因為睡不飽而感覺不幸福,我便出現負面思考、鑽牛角尖的癥狀,比平常更嚴苛、更挑剔、更想罵人、看哪個人都不順眼。
聽音樂對我而言很幸福。用心理學上的定義來說,所謂「幸福」,也就是全神投入做一件事情,心情上產生的一種flow,中文翻譯作「神馳」;聽音樂之於我,就有極大的flow。
其實有很長一段時間,現在想想,根本不知道當時在聽甚麼。與其說在聽音樂,不如說在聽自己。
那時候我的男友熱愛古典音樂,這位仁兄呢,用幾近填鴨的方式介紹他所有喜愛的作曲家、演奏家,以及他好奇的作曲家、演奏家給我。很感謝他,在很短的時間內和很少的成本下擴大我的視野,可是同時間內,卻也忍不住反骨地想,雖然這麼龐雜,但難道我只能順著他的脈絡、他的CD來建立自己的喜好嗎?我記得很清楚,為了要跳脫這個限制,刻意地去聆聽並不在這個範圍內的演奏家,諸如pogorelich, Kempf, 以及Weissenberg;Arrau也多少有一點。
這種做法的好處是,的確有走出自己一條路,但壞處是,不曉得幹嘛走這條路。現在想想真的很好笑,因為我根本不曉得自己在聽甚麼,最多就是聽個幻想出來的感覺。幻想Pogorelich彈得多冷調,觸鍵多清冷,然後自己告訴自己這樣很讚,音味很特別;幻想Weissenberg彈得多激情,那麼多的踏瓣營造出超狂野的氛圍,然後告訴自己這樣就是個性。但是其中很多東西都不懂;Kempf的蕭邦破綻其實很多,但那時會告訴自己,那叫做獨樹一格的溫和詮釋。現在想起來,充其量就是聽自己自說自話就對了。
若干年後我們無緣繼續彼此的情感,某方面聽音樂也要學習獨立,得自己去挖掘音樂、去逛唱片行,那時倒相當慶幸過去幾年一直乖乖被填鴨,才知道何去何從。然而新煩惱很快便出現:我發覺自己只能算是可以獨自處裡聽音樂的型式,但沒有觀點;換言之,還是不曉得在聽甚麼。聽來聽去都一直有種拾人牙慧之感。
此時聽音樂幸福嗎?此時聽音樂很歡愉很快樂,總是很主動地去尋找其中產生的情緒波動和色彩,然後隨之起伏,覺得很快樂。可是老有種界線,我知道我沒有真的開放到讓音樂來說,我只在其中挑我當下想要的情緒聽;找來找去,曲目變多了,但情緒也就那幾種,怎麼樣都還是跳不出之前的範圍。我一直記在心上,有點苦惱。
當時曾跟這位前男友通過幾次電話,音樂總還是佔去大概八成的話題。有幾次跟他提過我這個不足為外人道的苦惱,他非常吃驚,他說他從來沒覺得我拾他牙慧,他總覺得我有想法,我不置可否,畢竟他不是我,很難體會我內心感受,不過我的確知道沒有自己的路,中間就是隔了層甚麼東西,你也說不準。而我相信這或許也是許多聽音樂的人內心真正的感受。
又再過了好幾年,這當中歷經一位不聽音樂的男友以及一位兩千年都聽差不多音樂的男友,然後終於清靜下來。在適應沒男友生活的初期,一開始也很依賴朋友,不怎麼聽得進音樂,但很快便會發現,朋友有時很難滿足當下需求、不能百依百順,反而徒增對方很多困擾和內咎,最後最值得信任又最能滿足需求的,就是聽音樂。
有一回心情很焦慮也很空虛,很想打電話給朋友訴苦,但我忍住不打電話找任何人,開始聽顧爾德彈巴哈的平均律。一開始沒特殊感受,平均律爬上爬下已經很熟悉,只是想有個聲音而已,但大約半小時之後,我逐漸平靜下來,音樂慢慢變得大聲而清晰,從來沒覺得那麼好聽,然後「音樂才是最值得信賴的朋友」的想法浮上心中,那一刻,音樂與我之間的那層膜終於去除了。
從那以後,我曉得我可以聽進去很多種不同音樂,而且也願意給很多時間去熟悉一首曲子;也是從那時起,大致養成目前聽音樂的習性,就是在不討厭、不勉強、不厭煩的前提下,盡量把曲子聽熟--過程中當然因此牽涉出多張不同版本,因為真正的樂趣在熟悉之後才會產生,一如交朋友,彼此了解,才懂得彼此的好。所以一首喜歡的曲子或一個作曲家可以聽非常非常久,我會不厭其煩,直到熟悉到彷彿可以眼見樂曲的層次、結構為止。至此,聽音樂堪稱幸福,而且越聽越幸福。
這樣的好處是,每次觸發都很深刻,然後一首曲子在這段時間內會引出非常多的觸發,學習很多;壞處是,曲目擴張的速度非常慢,可以說當時對新曲目完全沒有企圖心可言,廣度不足,還有就是持續寫同樣作曲家或同樣曲目的文章放在部落格上,荼毒「廣大的」粉絲,煩不勝煩。
好了,以上便是我追尋幸福的過程;看來一個微不足道得生活上的小確幸,都要花力氣追尋呢。
原來幸福是動詞,不是名詞。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