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9-15 08:53:45 | 人氣1,074| 回應18 | 上一篇 | 下一篇

聽韓德爾第三號鍵盤組曲有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相信不論是追求be different或者be natural,最終都是追求一種自我的風格,be stylish。

而真正屬於自我的風格該是自然不造作的,儘管有可能在一開始追尋的過程裡經歷過許多的表演、練習,甚至模仿。但在許多的碰撞、思考後,最終風格就會誕生。風格不是為了任何人,風格是為了自己。

我們今天會聽到許多演出多過自發的風格,幾乎都是在揣測市場、揣測別人喜歡聽甚麼,換言之在討好自己以外的人,以贏得肯定。那動機是比取悅自己、對得起自己更複雜些了。討好自己以外的人,乍聽之下等同於為別人著想,實際上為別人著想的同義詞,是取悅自己、對得起自己。

昨天早上和今天早上非常仔細地聽了韓德爾第三號鍵盤組曲,HWV428這首曲子。

HWV428最特別之處是將組曲的倒數第二首換成一個主題與五段變奏,以及最後一首原本該是gigue換成一個presto。也因為置換了兩個曲式,428聽起來特別有故事性和想像空間。

因為早上時間比較短,我聽了顧爾德用大鍵琴版本,和李希特用鋼琴彈的。扣除樂器和音色的不同,兩人差異不是一個世界的天地之別,根本就是兩個不同世界的差別。顧爾德的主題彈四分鐘、加上變奏約八分鐘,李希特主題彈五分鐘、加上變奏十分多鐘;顧爾德的速度快而隨興,在某幾個變奏的段落會出現non-syncronization of hands(但是並不同於米開蘭傑利),李希特的速度穩重而持穩,節奏感規規矩矩地打在拍點上。

不用比較,不同已經出現。相同之處在於,兩者同樣令人breath-taking。

這就是我想的stylish,這就是be recognized。而不只是be different或者be natural。

美國ABC前年播出、今年完結的「醜女貝蒂」(Ugly Betty),貝蒂的墨西哥風格一直是公司嘲笑的焦點,看在藝術總監威爾米那演裡更是垃圾一樣的穿著風格,每年公司舉辦的大型服裝周,貝蒂向來只是無法上檯面的執行者。可是貝蒂並不自卑,也未試圖改變自己以取悅別人,努力從各方面追尋自己、調整自己,最終藝術總監總算願意抬起眼皮仔細看他兩眼,尖酸地肯定了她的風格,然後說:

Taste is having the courage of your own convictions.


音樂亦如是。

台長: orangebach
人氣(1,074) | 回應(18)|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music |
此分類下一篇:颱風二樂
此分類上一篇:仍然音樂的絮聒

Val
自信與堅持固然可以形成自己的風格,但品味是高是低,自己又如何知道?就

好像我會嘲笑那些聽iPod或是世足賽三大男高音而竟然會感動的人,有時候會

有這種懷疑:會不會我視為珍寶,為之動容的演奏,其實只是些精緻的贗品?

有時會有這樣小小的惶惑。



但話說回來,如果有個全知全能的藝術之神對我說:”來信仰我,我會賜予你

辨別品味的智慧”,我大概會叫他滾蛋。
2010-09-16 10:26:30
orangebach
就像你之前所說,這種東西都是很主觀的。

我覺得完全就是聽了自己爽就好。

你的母豬是我的貂蟬經常如此吧。

所以才會顯得我的貂蟬也是你的貂蟬這種情況出現的時候,

顯得如此珍貴。



各自聽了什麼、感受如何、怎麼聽,這都是可以交流與討論的,

我會覺得跟真正喜歡聽音樂的人討論,無論聽多聽少,

絕對比附庸風雅的人好上許多。



我也很怕遇到那種絕對標準的人,不曉得要講什麼。

我大概都會說:「很棒很棒吧」。

更討厭遇到那種明明知道你沒聽過、也表示沒興趣,還要一直講的人,

是怎樣?自我感覺要好到月球才滿足喔。
2010-09-16 13:44:01
Mingus
票買了哪些啊,要先透露一下,還是要讀者直接等音樂會報告?
2010-09-18 22:31:31
orangebach
我先回覆吧。



10/1 我買了Tortilier指揮LPO,主要想聽聖桑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以及聽聽

看我第二喜歡的大提琴家的兒子表現如何。



10/2 我還在想要去聽西塔琴?聽七十歲的葛萊美得主彈吉他?還是Sting?

10/3 聖保羅大教堂例行的的管風琴演奏會,免費,僅半小時。

10/4 採珠人

10/5 內田光子

10/6 Jarvi指揮LPO演奏新世界,並協奏紀辛的蕭邦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10/7 Orchestra of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10/9 沒決定,只有歌劇、芭蕾或者悲慘世界可選。

10/10 Leif Segerstam指揮LPO演出火鳥、展覽會之畫,協奏Alice Sara

Ott的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

10/11

Florestan Trio

Schumann Piano Trio No. 2 in F Op. 80

Mozart Piano Trio in E K. 542

Schumann Piano Trio No. 1 in D minor Op. 63

10/12 委內瑞拉青少年管弦樂團演出貝五和普羅高菲夫第五

10/13 John Williams賣光光,就不曉得要幹嘛。



其中10/6到底要選Tony Allen還是賈維/紀辛,我想了非常久,就是因為這個

dilemma,每次都被網路kicked off,最後決定選後者。原因是,Tony Allen

聽起來讓我想起台視大樂隊(我有特別去試聽),我們兩個保守份子最後決定聽新

世界,沒聽過嘛。



尚未排程的幾天也可能就不排了,現在的行程我覺得已經非常忙碌,白天還要到

處爬爬走。我希望我不要睡在音樂廳。



歡迎給意見。
2010-09-18 23:32:42
Val
那你前幾喜歡的大提琴家是誰?我很少聽說有人那麼喜歡Tortelier。
2010-09-19 09:33:24
ks
wow, that's a really packed-up schedule!



maybe you should leave the undecided nights

out to make room for "intermissions."















'
2010-09-19 10:39:25
orangebach
To Val,



也沒有「那麼」喜歡,因為第二名Tortillier跟第一名Starker還差滿多的,

但是我很喜歡他的無伴奏。Paolo Pandolfo應該算是新歡。這樣就差不多了,

沒辦法分給很多人。



要說為什麼可能又會扯很久,簡單說就是他們的音色符合我對大提琴的想像--飽

滿深沉有光澤,可是又要夠靈巧,詮釋有性格但不濫情。



我經驗中多數大提琴家的音色都不夠飽滿、音色不到位,就忙著想要去耍激情,

想盡辦法擦弦,又或者希望很靈巧,很多樂句都太快了,好像少了思考、情緒也

不太沉澱。對我來說這樣的想像空間就少。



著迷馬友友、杜普雷或者麥斯基的人,都覺得他們演奏大提琴很魅惑人,我沒辦

法被感動,因為覺得無論視覺或聽覺,都太會演了。好像演完,也就沒甚麼好留

下的了。
2010-09-19 14:04:20
orangebach
TO KS,



我也覺得我排得很忙,真是太忙了。

不過我排得就是觀光客行程啊,

只是這個觀光客都從是一種活動而已。

到時候也會視情況而作調節的,不會把自己真得忙死。
2010-09-19 14:10:28
Val
好奇的原因是一般喜歡大提琴的人如果要排前三喜歡的,多半不出

Rostropovich, Fournier, Starker,可能再加上Casals。



我算挺幸運,離開台灣前聽的最後一場音樂會是Starker拉巴哈無伴奏二號,

蒼涼的琴音有如低吟,至今聽過的音樂會少有達到同樣感動。90年代收集CD,

最開心的事情之一是看到Mercury出了CD,終於聽到他那套巴哈無伴奏。和許

多收集LP的人一樣,我一直夢想能收到他那套的原版唱片,多年來只慢慢收全

了他在Mercury的其他協奏曲。



我聽過的巴哈無伴奏CD大概也不算太少,始終認為Starker在Mercury的二號

和六號難以被超越。Fournier的DG版也相當出色,音色非常漂亮,沒有

Starker的個性那麼強烈,我很喜歡他的其他幾首,尤其一號。



其他我不那麼喜歡的巴哈無伴奏就不說了。我覺得Tortelier的演奏也無法讓

我動心。



你舉例的另兩人我沒意見,du Pre我沒”看”過,不知道是不是會演。巴哈

無伴奏當然不是她的強項,但我聽了她的Elgar concerto後,完全對其他可

能的演奏方式失去好奇心。她的演奏方式使她的音樂不是大好就是大壞,完全

沒有中間路線。至少,這是一種極度的浪漫,而我認為大提琴是一種極度浪

漫,非常私密的樂器。
2010-09-20 06:03:33
Deadlockcp
從不同的blog中,都有看到orangebach兄的部落格的連結。



過了那麼久才上來留言,而且前些留言也扯到別的話題,所以還請見諒。



Handel Suite No.3 的 Air and Variations 和最後那首Presto,我在大

鍵琴上有練過,是我非常非常喜歡的。當初聽到CD時,大為驚訝,決定和

老師提議說要練此曲。小弟手邊的錄音是Hyperion上Paul Nicholson的版

本,youtube 也有連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lbQ8TvNPV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ylgPK-RlGQ



因為自己有在彈大鍵琴的原故,所以對Gould的彈法和風格會比較

critical一些,不過在這兒就不便多說,只是offer另一種詮釋,希望你

也會喜歡。The fact of the matter is, it's amazing music ! 雖然

Presto的主題在他的風琴協奏曲還有大協奏曲中有再度被引用,但不論是

怎麼聽,都有不同的風味。
2010-10-23 04:17:35
orangebach
別這麼客氣。再久來留言都很歡迎。本版比較屬於大雜燴型,沒有獨沽一味,所

以別太客氣。



我有點好奇,你說對於Gould比較critical一點,雖然你表明不便多說,依然

挺好奇你的想法是怎樣?要不要少說點但還是說說?反正不多說嘛。



我當然是不會彈大鍵琴的,從聽者角度來聽顧爾德,我覺得他很有觀點,而且對

自己的觀點很有信念且樂在其中,簡單說,這是我欣賞他的地方。



HWV428在韓德爾的組曲哩,是非常特別的曲子,而各家都有不同詮釋。以一個

專業人士角度,你覺得難處在哪裡?
2010-10-23 09:22:39
Deadlockcp
呵,萬萬不敢當,我不是專業人士啦~~ 我是在念理科的研究所學生,只

是愛好古樂,然後學琴學了一陣子而已。我離專業相當遙遠,而且要練好

一首曲子要花的時間甚久~~



Gould的琴,第一個是琴聲怪怪的,因為他用的琴是Wittmayer,也是二戰

前後二十世紀的"modern" harpsichord,也當時人用二十世紀的觀念所蓋

的琴。這種琴聲普遍上來說,音量很小,不夠厚實,而且Wittmayer的某

些琴,還有電子的amplifier,增強音量 :)



撇開這個不說(因為不一定是Gould的問題),Gould因為是鋼琴家,所以在

大鍵琴上的觸感明顯太重了。在那首Air,也不夠輕盈,尤其是Air裡面,

有很多短的音不太需要花那麼多重點在上面。另外,Gould 常常喜歡在絃

上裝「柔音器」,叫lute stop,選擇不能說沒有創意,但很怪異。lute

stop不疑用太久,因為用了,音會衰弱得比較快,而且音色很濁,不清

晰。大鍵琴的音色很輕脆,因為泛音多,但音很純,跟鋼琴不同。(鋼琴

有兩到三條絃,而且故意將三條絃不是調成同樣的音。)然後70年後來,

大家懂得如何有效仿製古大鍵琴之後,大鍵琴的聲音也能雄厚。 如果仔

細聽Gould不加lute stop 的時候的琴音,「金屬感」很重。這說不定也

是他一直會想用lute stop的原因吧~~~ 要是他當初有機會彈彈

historic builder 所蓋的琴,應該就會另外的想法吧



不過Gould在其餘的地方有很多有趣的彈性變化以及冒險性的嘗試,其實

值得被肯定的。他的技巧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最後一變奏曲有一段對我來

說是相當困難的。我覺得Air and Variations + Presto 裡面,意境最難

表達的是Air。畢竟,Air 的法國味最重,要正確掌握音樂的流動,但同

時不被那些裝飾音所干擾。



第一篇留言,Paul Nicholson的版本,他彈air的時候,第一遍將很多裝

飾音和其他音給去掉了,讓你聽到主要的音。反覆的時候,才將全部完整

的音樂加回去。音樂的流向,應該是從主音到主音,中間一氣呵成。
2010-10-23 12:15:28
orangebach
很謝謝你的顧爾德釋疑,把他那特別的琴音說明清楚。



聽過你丟給我這位Nicholas的鋼琴組曲,我的感想是:到目前為止,這曲子還

沒有接近一點的詮釋方式,每個版本差異都很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

看來還非得很有自己的想法才行。



這讓我想起這個月在倫敦聽的一場音樂會,曲目是裴高雷西和莫札特,該名義大

利指揮不知怎麼的,把這些曲子弄得規規矩矩、每個音符都乖乖地在拍點上,是

很整齊啦,音色也不錯啦,曲子旋律也不錯,但真是相當無聊,本人在現場睡了

十分鐘,剩下醒著的時間一整個大分心。我的想法是,雖然這些古典時期甚至更

早期的作曲家的曲子寫得規規矩矩且格律甚嚴,但如果真的規規矩矩地照本宣

科,的確相當乏味。



所以從此延伸,顧爾德爭議規爭議,但是他是少數演奏家,能夠跳脫出演奏家的

角色,不只思考詮釋、技巧等美學議題,並且從從聽者的角色去思考甚至去選擇

他要甚麼音響效果的演奏家;今天我們聽到的他所有音樂,都是他某種執著的選

擇,而且很明顯的是他只顧著追求自己的目標,並不在意其他人的想法,而且一

以貫之。



這是我認為他不管彈甚麼,都仍有可觀之處的理由,因為他知道他在幹嘛,可能

有點妄尊自大,但絕不取悅討好;所以對於他如何擺弄他的大鍵琴,無論音色、

觸鍵等等,我聽來倒是其次(當然有可能因為我自己不會彈,所以能夠輕易略過

實際操作層面),反而是他透過他的音樂表達出來的看法,對作曲家的思考和選

擇,是最令我感到好奇之處;喔,我還滿喜歡他粗魯的大鍵琴觸鍵,很有人味

(這應當是我偏見)。當然有些很有說服力,有些實在也是敬謝不敏。



關於韓德爾這個曲子,固然主題到變奏到最後presto的技巧執行是很關鍵的事

情,不過這種事情只要付與時間和專注,遲早都會解決。倒是怎麼去思考這整套

的連貫性和要表達甚麼,我覺得這反而是最困難的地方,也就是你要給人甚麼樣

的HWV428呢?你也得提出你自己的想法就是了。這可能在過程中就已經開始,

然後透過很多來源不同的刺激,才得以建立一個自己的想法。不過老實說啦,你

實際上在練這個曲子已經非常不簡單,我用聽得當然輕鬆許多,完全是lip

service。



最後關於Nicholas的版本,可能是我的偏見,這個版本太中規中矩了一點,從

Air到變奏少了點變化,不是很能引我入聖。還有Presto的部分,似乎慢了?當

然那可能就是他的觀點了。
2010-10-24 08:29:25
Deadlockcp
嗯,Paul Nicholson的彈法很英式,就是速度上比較中規中矩些,使得我

頭一次只是當聽眾在聽CD的時候,剛聽Air的時候,並沒有很進入狀況。

會讓我動心想練這首,是聽到變奏曲之後。當然,今天因為已經親身練過

了,所以有別的成份在。



Paul Nicholson的創意來自反覆的時候,加了自己即興的橋段。如果沒意

識到,可能還會以為是原本就寫上去的。即興上的創意,更符合了巴洛克

音樂演奏的精神,因為反覆記號不是要你照著重彈一遍。這點Gould,多

多少少有些認知,但他做的畢竟有限。Paul Nicholson在速度上的選擇上

如比較不那麼有彈性,那他在這個地方做出適當的彌補。



其實,早期巴洛克曲子,譜都非常精簡,作曲家自己的符號比後來浪漫時

期的作曲家少很多。也就是,給的詮釋空間很大。這造就了德國和義大利

一些比較前衛的古樂團,行徑大膽,在速度,樂句處理,還有弓法都有很

多嘗試。反觀英國的樂團,普遍來說是比較一板一眼的,當時80年代出來

的時候,比起現代樂團,已經是非常有活力了,只是跟今天他國的古樂團

相比,許多聽眾可能已經覺得不夠刺激了吧。



還有,也有一個反對古典運動的潮流,反駁一些古樂團的風格的正當性。

其中一個,就是速度上的彈性,說以前巴哈時期,節拍應該是打得比較規

矩。不管正確與否,我覺得重要的是如何將音樂展現地讓今天的聽眾能引

起共鳴,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真的照著拍子打,結果底下大家睡成一

片,這樣就有比較好嗎 :) 當然,這也不代表是為了迎合世人的眼光,

因為,自己不表演的時候也是聽眾,所以仍是從自己出發,再信服世人~~~



關於Nicholson的Presto,與其說太慢,應該是Gould彈得稍稍快了點 :)

雖然是很精彩沒錯,不過有些地方也值得呼吸,放鬆一下,因為音樂有些

轉折點,如果能夠柔下來,會有更好的效果。為了以示公平,我在這兒也

直接說,Nicholson在這方面處理也不夠細膩,太直率地就帶過去了。



對了,好奇,你所說的那為義大利指揮家是哪一位?是用現代樂團還是用

古樂器的樂團?如果是用現代樂團,那我一點也不會驚訝,反而是如果他

是有古樂背景的指揮,我才會比較難想像。
2010-10-24 09:32:58
Deadlockcp
好像超過1000字的限制,所以只得另外再po。



可以再給你參考一般古樂團在表演這個主題的普遍演奏速度(當然,這種

標準都是隨著時間在改變的。)



大協奏曲作品三之六: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53hF8x0s_4

(~ 0:29 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BT9C-AjYLM

(~ 3:09 處,而且風琴師做了很多即興的動作,很有意思)



風琴協奏曲作品七之四: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kFCPR1isvM
2010-10-24 09:35:05
orangebach
不好意思到今天才回復留言。



其實我聽音樂很少去注意是哪一國的風格、彈法,或者師承這種東西,我同意這

樣的歸類或多或少有著辨識上的方便,聽音樂也會更為有趣,我自己在這方面就

很疏懶啦。我想原因是在熟悉的曲目並不多,所以我老是先忙著熟悉曲目,辨識

某些風格與風格間的不同,相對比較沒那麼敏感。



所以對我來說,拿HWV428為例,先熟悉之後,然後標準做法應該是聽一些標準

速度的音樂,建立一個baseline,然後再去聽其他各種詮釋。以顧爾德的版本

來說,曲子熟悉之後,盡量會把Air+variations+presto、甚至三號當成一體

來聽,所以就配速上來說,顧爾德是前面比較慢、後面逐漸加速到最後是最快,

從整體效果來看,是滿有說服力而且合理的--當然他的確越到後來的速度是過快

了。



正如你所說,早期的譜都很簡單,留有很大的想像空間,允許彈奏家做出許多變

化,我想對Nicholson來說,他的即興是在譜上做變化;對顧爾德,可能就是速

度和音色了。各自有各自的想法和定義,我想你也有你自己的。



那位無趣的義大利指揮叫做Roberto Polastri,他是歌劇指揮出身,但此次指

揮的古樂團是Orchestra of Age of Enlightenment,此團在英國是一個滿

有新想法的古樂團。
2010-10-26 08:01:48
orangebach
我竟然也超過一千字...



回覆最後,我也回敬你幾個連結,不過不是古樂,更非古典音樂,而是我昨天看

完一部電影Away We Go的原聲帶的音樂,這是Indiepop,或者也可以歸類成

Folk,可能也可以說是年輕的counry,我聽了驚為天人;作曲是Alexi

Murdoch,一個英國人。(多嘴加一句:我實在是受夠Hans Zimmer或John

Williams或Jerry Goldsmith,甚至Enrio Morricone那種氣勢磅礡之作)



這是Away we go的OST: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PSwumtGGAc



這是Alexi Murdoch的All My Day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IQLha4zcQI&feature=related



這是Alexi Murdoch最有名的Orange sky(這是一個現場版)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zD9oeeN5bw&feature=related
2010-10-26 08:03:34
Deadlockcp
真巧。Away We Go,我之前在我的blog有review這部電影,除了電影本身

很喜歡之外,我也記得 soundtrack 是讓很舒服的音樂,屬於我喜歡的類

型。我不會收集soundtrack,但我看不少電影就是了~~

謝謝分享。我其實也是很喜歡聽好的電影配樂。



Orchestra of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我手邊有幾場唱片,算是個很

solid的古樂團。Polastri我是真的沒聽過。經你這麼說,我下次會留意

一下的 :)
2010-10-26 10:35:5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