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4-02 00:38:22| 人氣585|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為什麼悲愴不悲愴,熱情卻熱情?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仔細想想,貝多芬其實是個挺尷尬的角色。第一,他很有名、他很重要、他很偉大,導致第二,他已經算不上特別也不紅,然後第三,部份音樂聽起來算是陳腔濫調,最後第四,CD從此放在很旁邊的角落,非在特殊時候很難晉升到鐘愛的位置。

老實說有段時間,基於以上四個原因,我私心也相當不屑貝多芬,「哼!聽來聽去不都是差不多的旋律嗎?樂章的排列都一樣,情緒也都很一致,無聊!人生幹麻要那麽勵志?」不過貝多芬真像個背後靈,無論你怎麼評斷他,當你猛然回首,竟發現貝多芬老早成為腦裡的留聲機,他‧就‧是‧會‧撥‧放‧出‧來,然後也不得不承認,唉,還真的夠勵志、夠正面、夠積極。

七、八年前我剛接觸號稱鋼琴獨奏新約聖經的貝多芬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很自然地從三十二首裡面叫得出名號的下手:包括月光、華德斯坦、悲愴、熱情、田園、暴風雨、漢馬克拉亞(原文是Hammerclavier,前半字是鎚子,後半字是鋼琴,所以也有人翻成琴鎚奏鳴曲)。當時我最喜歡悲愴,尤其第三樂章,足以安慰失戀的心,可是越聽就越有個疑問:「為什麼悲愴不悲愴?」還特地登上BBS版,問了這個問題。後來有兩種說法,一說是貝多芬當初亂下的標題,沒想太多,二是標題根本不是貝多芬下的,是後人穿鑿附會加的,所以標題跟音樂一點關係都沒有。

無論哪一種解釋我都可接受,可是妙就妙在只要音樂有標題,聽音樂的人仍忍不住試圖把標題跟音樂連想一起,所以才會出現我這種「為什麼不悲愴?」的疑問,而最近也剛好出現「熱情還挺熱情」的感想。

我其實沒有認真比較過究竟哪些有標題的音樂名實相符,不過熱情奏鳴曲可算是相符的,這首常成為入門曲之一,而實際上也很適合:好聽、節奏緊湊,又有名氣,而且演奏家失敗率低,信手哪個版本都不錯。以前很愛李希特的版本,覺得夠強悍、夠有勁,是相當標準的詮釋,甚至比貝多芬還更熱情些;最近重聽了顧爾德的熱情,我雖不敢褻瀆暴力王李大師,不過顧爾德彈得層次感更多些,最後一個樂章的多重技巧層層相疊,他捨棄了狂飆的速度感,而選擇了清楚表達,表情反而更明顯。拿個比喻來說,李希特是一站到底的高鐵,顧爾德算是看得清風景的火車或巴士。

然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熱情還是魯賓斯坦告別演奏會的熱情(很有趣,阿勞的八十五歲演奏會最後一首也是熱情,這該是種老驥伏櫪的心情吧)。我八百年才聽一回魯賓斯坦,CD架上也只有一張魯賓斯坦,對我來說是有特價也不會買的那種鋼琴家。眾所皆知,魯賓斯坦是猶太人,最後一場演奏會在洛杉機為以色列募款的慈善音樂會,第一首熱情快得不像話,而且有瑕疵,鋼琴家本人show off的心態很明顯,而魯賓斯坦也的確在此時此刻奏出自己的熱情,並非貝多芬的熱情。但誰會跟八十八歲的老先生計較呢?一曲奏畢,全場歡聲雷動;真沒想到,魯賓斯坦在那刻拋開了慣性的優雅,感動對他絲毫沒反應的我。

這就是音樂迷人之處,永遠有驚喜,永遠有不期而遇,就算遇過再遇又不同風景;而你卻不會知道where, when & how。

台長: orangebach
人氣(585)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music |
此分類下一篇:貝多芬第九跟瑜珈
此分類上一篇:也談李希特

Hans
在尋找有關克倫培勒的文章時,無意間找到了這個板,拜讀過台長的一些大作,覺得還挺讓人享受的。

那首悲愴奏鳴曲,之所以會叫做悲愴,我還聽過一個說法,就是當時貝多芬寫好曲子後交給出版商出版,也沒有下標題,但是之後出版商老闆覺得出版品還是最好有一個標題,哪怕是一首鋼琴曲,也要加上標題才會較好賣,於是就索性給他隨便冠上了這個悲愴的標題,也因此,就因為這樣,為了方便炒作行銷的目的,悲愴這首鋼琴曲就有著跟聽感風牛馬不相干的標題,始作庸者就是那個商業考量的出版商。以上就是我所了解到的一個版本。
2008-10-21 14:02:1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