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2-10 09:31:56| 人氣1,936| 回應1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精神現象學》序言4.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4.引述張柯圳先生於《黑格爾辯證法與文化哲學》之《黑格爾科學性的認識的理念與經驗的概念》中的一些談論,有助於我們理解這個段落。張柯圳先生認為這一小段有兩種解釋的可能,第一種解釋可能為黑格爾在此段說明了「哲學生活化」的想法,即哲學必須從「實體性的生活」出發,進而探討「普遍性的原則和觀點」,並且融合了「充實生活的嚴肅性」,在思想上則必須以「概念的嚴肅性」來加以陳述。換言之,哲學首先使人脫離了日常生活的看法,並追求一種普遍的原則和觀點,但是這種普遍的原則和觀點還必須落實在生活當中,以求達到更充實的生活。而要達到這樣的生活,必須以黑格爾的「概念」式思考來加以把握;第二種解釋可能為本段在說明《精神現象學》全書的發展過程:「突破實體性生活的直接性」所代表的是從「感覺確定性」上升到「觀察的理性」,「充實生活的嚴肅性」所代表的是從「實現的理性」到「宗教」,「概念的嚴肅性」則是「絕對知識」。

台長: Aistesia
人氣(1,936) | 回應(1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序言 |
此分類下一篇:《精神現象學》序言5.
此分類上一篇:《精神現象學》序言3.

inodiare
台長,

這是您的看法,
還是張柯圳教授寫的?
2013-04-29 15:48:08
版主回應
這兩條解釋路徑都是張柯圳教授所提出的,我只是把它們用比較簡單的方式講出來。您有興趣的話,可以參閱張教授的《黑格爾辯證法與文化哲學》p68-70。基本上,從個殊上升到普遍,從一個規定性上升到另一個更大的規定性,是黑格爾思想的基本原則,其目的乃是不讓人停留於一個既定的框架來解釋事物。用這個方式來對照張教授提出的路徑,不但符合黑格爾的思想,更能看出張教授的創見。
2013-04-29 23:49:01
inodiare
張的黑格爾是我在台將近二十年求學生活當中,唯一我認為曾經修過最重要的課
我很喜歡聽到他講黑格爾哲學時的神情,全神灌注豪不受到任何窗外的影響,玻璃窗外的校園裡有一棵老樹,綠葉輕舞在天空中,有時湛藍,有時鋼鐵般灰白

張在德國學的是 Philologie 他會讀好幾種語文。但一轉到中文,總是讓我很痛苦,所有既有的文字都表達不出 思想 ......
2013-04-30 12:46:43
版主回應
您真是幸福,有聽過張教授上課的經驗。我考上研究所的時候,張教授已經不收學生了,不過我也因此和他最後一位收的研究生成為好朋友,但也近十年沒有連絡了。

到德國留學多半都會受到Philologie的影響,以前聽留德回來的老師上課,他們都會說某某字是來自於希臘文的什麼字根,我覺得挺有趣,不過如今也沒有繼續待在學院了。如今念哲學是一種興趣,養家餬口才是實體性的生活(笑)。
2013-04-30 22:37:11
inodiare
比哲學還難讀的大概就是 Philologie 了,張是唯一我認識深入這個領域的教授。他講述黑格爾的時候,不管用到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臘文等,不會去提表面的什麼字根字義之類,直接鑽進了文字語言裡去,在我看來簡直鬆動了叫作語言的東西......存有( sein )的來龍去脈。

如果我全神貫注,會聽到神學上的,希臘悲劇的等等片段,至今依然迴繞在我心底。他用自己獨特的語言述說著那些在我心目中猶如水晶一般( 或者如那滂沱的萊茵河 )黑格爾思想所表現出來的 Klarheit。 大概不小心讀到英文或中文版,都會滿頭霧水的東西。特別是中文翻譯,把我從小害到大的死水。
但我專心的情況實在不多,擾亂我的始終是和經濟有關的,存在的費用?
2013-05-01 12:37:43
版主回應
政治大學的彭文林教授(他也曾是張柯圳教授的學生)不曉得您是否認識。他主修希臘哲學,在杜賓根大學拿到博士學位。雖然我不知道他是否有Philologie的學位,但是以他在課堂上拿著希臘文、德文和英文三種版本來對照並為我們解說亞里斯多德的原典,應該也算有深入研究了。而且當他談到一個哲學概念,常常會告訴我們,這個概念在希臘哲學的原意是什麼。我很喜歡上他的課,雖然聽得懂的部分不多,不過上他的課確實能感受到一種哲學的氛圍。
2013-05-01 21:16:40
inodiare
如果認識,大概就是看到您在另一篇寫的,引述彭所說的東西。謹慎的 Hans-Georg Gadamer 會說那種話( 缺乏上下文佐證 ),讓我嚇一跳。

大概無法忍受這裡的授課方式吧,特別是以為有概念這個東西,有可能是受英美所謂哲學的影響
張要求讀原典,不管受限於哪一種語文版本,他在課堂上講述的方式,是他與黑格爾的對話。很接近我在德國大學的經驗。他不會輕易受到外面的擾亂,即使有學生自認為可以提問。

鑽研原典是一回事,但如何創造,特別是從寫作上呈現出來,完全是另一回事。以中文出版物來說,我看到的大致上是這兩種情形 :
1. 在思想的路上,即使非寸步難行,也是缺腿狀況
2. 讓人訝異寫出來的中文不知所云,慘不忍睹( 搬弄字詞作文,連一篇報告的程度都辦不到 )
通常2.的情形可能基於別的因素寫的,但如此缺乏中文能力,其背後還是1.的情況在作祟吧??
2013-05-02 13:14:06
版主回應
您指Gadamer對尼采的看法那一段嗎?我想那部分是老師的推測,而我也默許了。畢竟Gadamer算是相對保守的,尼采對他來說還是太刺激了。

以我個人的看法,走歐陸哲學的研究有兩個方式。一者是去看先人遺留了哪些問題,我們能否試圖解決;二者是從根本上否定先人的問題意識,或者否定他的前提,或者否定他的(推論)方法,或者否定他的結論。不管是走哪條路,都必須從原典出發。我想如果我有從幾位老師身上學到東西,大概就是去看看哲學家本人怎麼說,再去看其他人又怎麼詮釋他。

中文出版物的問題在於,如何使用兩種不同的語言來互相表達思想內容?坦白說非常困難,Gadamer在Wahrheit und Method第三部裡面似乎就有提到翻譯是不可能的。我個人認為這個想法比較悲觀,但也貼近現實。要對兩種語言做出完美的翻譯,除非精通這兩種語言,此外還可能加上一些情境式的解說,但是在書本裡很難做到這一點。以我目前在複習日文的經驗,光是一句"我明天不工作"就有兩種說法,這兩種說法只相差一個助詞,但是卻有不同的含意,這光是從中文是完全看不出來的,還是要透過解說才能明白。

不太明白您指的中文出版物是哲學出版物或者是論文,如果不太方便說是哪位學者,可以使用悄悄話功能(笑)。
2013-05-03 04:23:04
inodiare
有可能原本想說的是 : 沒有尼采,哲學是一種錯誤,卻說成了其他

我指的是大部分的中文著作,主要是翻譯的,我也很想把它當悄悄話說,但實在是太多太明顯了。我不相信有人看得懂黑格爾,海德格等等那些中文譯本。但那些死水在中文環境裡死了幾十年,快超過一個世紀了。它們嚴重扭曲了在哲學上的書寫,讓所有 思 或者 詩 的心靈死得一乾二淨

我不太願意表現出來太不相同的意見,但通常是死掉的東西,比如屍體會被搞成研究。哲學變成廢墟才會被關在學院裡,讓某一些人維持生存下去的材料。像褓姆把材料拼湊成所謂的概念,餵食給需要典範或標準答案的小學生們,這是我在這裡的大學的經驗。

讓自己不要死掉,不能只是從以往的著作挖掘出來的養分活下去,讓自己能思,能創作,至少比較不覺得人生很無聊?
2013-05-03 12:15:38
版主回應
其實賀麟先生的黑格爾譯本算是不錯的,根據去旁聽張柯圳老師上課的朋友說,張老師在課堂上曾說過賀麟先生的中譯本比英譯本翻得更好。不過海德格的中譯本確實是慘不忍睹,讀中譯本只會衍生出更多問題。但那也許是一個過程,就是讀了中譯本發現錯誤百出,讀了英譯本又發現有所不足,最後只好去讀德文了。這方面我比較樂觀,我相信大多數的人還是會從錯誤中學習(吧?)
2013-05-03 18:59:06
inodiare
我個人當時的經驗是看了中文版,必須查英文版,在關鍵的幾個地方非看德文不可。不久完全捨去中文版。至少都屬於同一語系的德文和英文,可以看到介係詞的位置等等。英美一般翻譯自德文的著作,遠遠沒有翻自法文的好,可能和他們喜歡法文有關? ( 也許和馬克吐溫嘲笑德文,或二次大戰也有關 )

至於海德格的譯本我每次看了都很生氣,海德格在書寫上的創造突破,在德文的歷史-,社會-,語言上的面向完全被謀殺,像被坦克壓平。在那些可笑的譯文當中我只看到掠奪,把偉大的東西占為己有的企圖,或者如 Deleuze 所說的占據地盤

老實說由中文翻譯表現出來的野蠻,和充斥黑心商品的環境,兩者實在像是照鏡子。我看到 Marcel Proust 被翻成那樣好想哭,還有根本不應該受到翻譯虐待的詩
2013-05-04 12:20:20
版主回應
說到普魯斯特,據說聯經翻譯的追憶似水年華似乎翻得不甚理想,好像是因為翻譯者不只一位所導致的。後來周克希先生嘗試以一己之力重新翻譯,原本打算以一年一卷的速度,但也因一些個人因素而中斷。因為語言能力的限制,我只能讀中文版。不知道您有沒有比較過這兩個版本的差異?
2013-05-05 22:25:47
inodiare
當初幼稚的我買了(應該是7冊吧)簡體版,沒被殺死只好讀法文( Gallimard )對照的是 Moncrieff 的英譯本

到現在我對待這本偉大著作的方式,是翻到哪一頁讀哪一頁,任何一個 Marcel 的法文句子都讓我喜歡

我讀日本文學著作時有時會想到要不要讀英譯本,是否有點可笑? 但是中譯本時常讓我覺得很沒有日本的味道,雖然我對日本感到陌生。但我看 Roland Barthes 在他的書裡引用的日本腓句卻讓我覺得很有日本味
2013-05-06 10:19:31
版主回應
簡體版應該就是聯經出版的那一套,周克希先生的版本是尚未完成的。日本文學的中譯本目前比較被認為有問題的,大概就是村上春樹的作品。賴明珠女士的風格太過強烈,影響了不少讀者。
2013-05-06 11:45:25
inodiare
我不會讀日文,無從批評這個領域的產品,只會悶在心底為什麼在書店隨便翻開幾頁讀起來像抄襲某位歐美作家或某個觀點的村上春樹在台被炒得沸沸揚揚?

讓我痛苦的某些譯本通常被當作"嚇醒"的偏方,當我昏昏欲睡,想要不省人事,翻開其中一頁就會血液循環加速。比如某本被惡搞的詩集,譯者充滿偏見的所謂導言,連主詞,述詞部分都搞不定,我既懷疑他的英文程度,更懷疑他的德文,您看過杜伊諾哀歌的中譯本嗎?
2013-05-06 16:17:34
版主回應
早年村上春樹在臺灣似乎是有搭到存在主義的順風車,朱天文、駱以軍那一輩的臺灣作家都有受到他的影響。至於後來村上春樹為什麼會被流行化、商品化的原因我也不瞭解,也曾因為如此而抗拒了他好一陣子。後來在朋友推介下才試著去閱讀他的作品,發現他還是個言之有物的作家,只是太多讀者可能以自己比較容易理解的方式去解讀村上,造成了他作品在某種程度上的庸俗化。

我通常都不太信任中國大陸的譯本,能弄得到英譯本我就會讀英譯本,若不行就乾脆不讀。里爾克的詩我只讀過一首,因為那首詩被Gadamer寫在Wahrheit und Method裡面。
2013-05-07 21:51:55
inodiare
村的那種情形是由於中譯造成的,還是他在寫作方向的改變?

哲學被譯到不知所云,姑且當作是 思 無法到達 不能思 的路上去。但是 詩 被破壞,在我看起來就像是羅浮宮被當時法國大革命威脅要燒毀那樣讓人坐立難安
自認為中文呱呱叫的馬悅然,把和他同國籍的瑞典詩人 Tomas Transtromer 的詩譯成中文,讀起來差不多像是被什麼 "化為廢墟" 的詛咒給侵佔

Gadamer 在他的書中引用 Rilke 的哪一首詩? 好想知道
2013-05-08 12:10:29
版主回應
我沒有安裝德文輸入法,所以只能用英文字母來打Umlaut,請見諒。
Solang du Selbstgeworfenes faengst,ist alles
Geschicklichkeit und laesslicher Gewinn-;
erst wenn du ploetzlich Faenger wirst des Balles,
den eine ewige Mitspielerin
dir zuwarf,deiner Mitte,in genau
gekonntem Schwung,in einem jener Boegen
aus Gottes grossem Brueckenbau:
erst dann ist Fangen-koennen ein Vermoegen,-
Nicht deines,einer Welt.
2013-05-09 14:41:44
inodiare
Dank sehr !

這首詩標明在 Rainer Maria Rilke, Die Gedichte 1922 bis 1926 ( Muzot, 31. Januar 1922 ) 的作品中。

昨晚我花了不少時間找書。有興趣可上網到 " rilke.de-Gedihte-Index " 這個網站,收錄了應該是他所有的詩作。

對 Rilke 我一句話也寫不出來。
2013-05-10 12:33:1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