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馬來西亞弘法大會—「群書治要」對現代人的啟示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三集) 2011/9/24 馬來西
亞綠野國際會議中心 檔名:55-070-0003
http://www.amtb.tw/rsd/jiangtang_ch.asp?web_choice=68&web_rel_index=2824
尊敬的胡小林老師、諸位法師、諸位貴賓、諸位長輩、諸位兄
弟姐妹們,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
我們早上談君道的修身,以至於第二個重要的綱目是敦親,是
齊家的部分。唐太宗皇帝,他確實在讀了這些教誨之後,他是句句
都期許自己去奉行,所以他也很重視給他後代的教育。他曾經對太
子說到,他懂得胎教的道理太晚,他的孩子已經來不及,他珍惜每
一個跟孩子相處的機會,給他循循善誘。有一次剛好太子在吃飯,
太宗皇帝就問,你懂得飯嗎?(怎麼我講錯了,大家也沒什麼反應
?大家太給我支持了,講錯了都給我信心。所以今天的課程一定有
很多錯誤不足的地方,還請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多多指正。)
結果孩子就說道,不懂。太宗皇帝說,這個食物都是農人珍惜農時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才生產出來的。所以一粥一飯當思來
處不易,要珍惜糧食。
結果出去的時候要坐馬,又問兒子,你懂馬嗎?兒子說,不懂
。這個馬你要很好的愛護牠,不可以讓牠耗損體力,最後這一匹馬
可能就廢掉了。這個跟昨天師長講的東方持國天王他走的是中道,
要適中,不可過,也不可不及。對待這些生命都應該要愛護恭敬,
不可以耗損馬匹的體力,這個馬就能很好的服務人。不只馬是如此
,對待老百姓也應該愛護,不能奴役老百姓。接著又看到船,他們
坐在船上,太宗皇帝又問,你懂得船嗎?等於是這一路上每一個點
都是機會教育,太宗有智慧引導教導他的孩子。所以我們也要反思
我們積累的道德學問,能不能在每一個時機點上給孩子最正確的思
想價值觀?這是我們身為父母應該很好的去努力積累的。太宗告訴
兒子,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你很好的對待人民,他會擁護支持你
;你殘害他們、虐待他們,他們會把你給推翻,所以你要戰戰兢兢
來面對老百姓。
接著又看到一棵樹,又問,你懂得樹嗎?那個樹基本上都是會
彎曲的。結果太宗又告訴兒子,「木受繩則直」。這個木頭雖然彎
曲,但是它經過工匠的繩墨,一彈它線很直,他可以切出非常直的
木頭,木受繩它就直了。「人受諫則聖」,人只要接受身邊大臣的
勸諫,他也可以成為聖王。所以透過這個木頭又提醒他的兒子,以
後你假如身為皇帝,要時時接受別人的勸諫。所以他為人父者,為
人君者,他依然是循循善誘他的兒子。這個君親師,他都是盡心盡
力去扮演的。
我們引導孩子、引導學生,在《禮記.學記》當中,有一段話
是非常好的教學方法。《禮記.學記》當中提到,「道而弗牽,強
而弗抑,開而弗達」。引導他,不要硬拉他,他可能會逆反。引導
他,不要硬拉他,叫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這個「強」就是鼓勵他
,不要否定壓制他,叫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這個「開」是啟發他
,不要一堆道理像填鴨一樣,一直往他的腦子裡灌,他可能沒有辦
法體悟領受吸收,那就起反效果了。所以我們一直在說這個填鴨式
不好,家庭學校不能這麼壓孩子。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的老祖
宗在《禮記.學記》當中就用了這麼好的教學方法。而我們看,引
導不硬拉他,鼓勵不壓制他,啟發不把話都講盡,都灌輸下去。這
三個方法,我們在《了凡四訓》當中,可以看到雲谷禪師面對了凡
先生用得淋漓盡致。
您看他面對了凡先生,引導他,沒有硬拉他,而且引導的時候
都用他熟悉的語言,叫共通語言,對方很容易接受。說:「命由我
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為明訓」。這個都是詩書裡面教的。
了凡先生是讀書人,一聽,對!我怎麼沒有注意到?接著又說到,
我們佛教教典中說,「求男女得男女,求健康得健康,求長壽得長
壽」。又循循善誘讓他了解佛法的教誨,這道而弗牽。開而弗達用
得太好了!您看,當了凡先生在思考怎麼改命運,而改命運要從改
過開始,雲谷禪師沒有馬上指出他的問題,反而問他,你覺得你可
以改變命運嗎?你覺得你應該有功名嗎?你覺得你應該有兒子嗎?
這麼一個設問讓了凡先生整個沉靜下來反省。而那個我沒資格得功
名,我沒資格有子嗣,是了凡先生自己承認,自己說出來的,不是
用道理硬壓上去給他的。尤其成年人,更不能用灌的,反而他會反
彈,不高興了。
所以這個啟發引導,雲谷禪師是高智慧,讓他思考完,發覺問
題之後,緊接著又給他鼓舞,又給他肯定。「血肉之身尚然有數,
義理之身豈不能格天」。只要你下定決心,你是義理之身,一定可
以改造命運。強而弗抑,不斷的提起他的信心。最後還說,「積善
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問他,「你相信嗎?
」您看這整個引導非常完美。了凡先生受教,余拜而受教,回去馬
上在佛前發露懺悔。所以雲谷禪師引導了凡先生這一段智慧方法,
我們為人領導、為人父母要從中學到這個智慧。所以敦親,教育好
下一代,我們君親師都要愈做愈圓滿。而且這個敦親,我們把自己
的家治理好是對社會國家的責任,進一步我們擴寬心量,有更多的
能力,這個家要放在整個國家民族的角度,為整個國家民族培養好
下一代。
這一點我們不得不佩服我們馬來西亞的校長職工會,校長職工
會從二00七年開始,陸續培養整個教學《弟子規》傳統文化的師
資,參加過課程的老師應該已經有七、八千個老師了。而且他們是
整個西馬九百八十四所華小同時響應、推展、落實《弟子規》,給
孩子教學。而且後來東馬沙巴、沙勞越看到之後非常歡喜,現在東
馬也連續好幾年都辦師資培訓。所以整個馬來西亞全國的華人,在
這一代的孩子當中全部都學過《弟子規》,全部都懂得做人做事的
標準。那以後他們為人臣、為人父母,那這一代的整個正知正見就
非常整齊。這樣青出於藍勝於藍,就可以超過我們這一代。所以在
整個中華民族的華人社會當中,用全國華人來一起學習《弟子規》
,學習傳統文化,只有我們馬來西亞的華人做到了。所以這一件事
情,我相信會記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當中。所謂文天祥先生說的,「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們要用我們的至誠心照民
族,照國家,照我們的家庭,照我們的父母、另一半,照我們的下
一代,照我們生命當中所有有緣的大眾。那這一生就決定沒有空過
,決定廣修供養,力行普賢行。所以校長職工會的總會長彭忠良校
長,感覺可能彭校長他的父親早就看到兒子以後要承擔大任,所以
取名叫忠良,中華民族的忠臣、良臣。
而我們全國校長職工會的總祕書李金樺校長,他今年初退休了
,退休之後,馬上就到我們中華文化教育中心服務,繼續設計出小
學六個年級的《弟子規》教師手冊,退而不休。這個真的是讀書人
的使命、氣節,好人做到底,他送佛送上西,所以退休之後更忙,
而且還要到所有的學校去測試這些教材,學生的吸收狀況。真的,
用心做一件事都要下非常多的苦心。所以我們看到馬來西亞教育界
的這些前輩也讓我們佩服,進而要效法他們對民族、對國家教育的
使命。
接著我們看君道當中第三個綱目是「反身」。反身是反求諸其
身,就是反求諸己的意思。因為在一個上位者,他擁有的權力是最
多的,很可能大家在內心當中都會比較敬畏他。這個時候假如他沒
有時時冷靜來關照反思自己的起心動念,一言一行,很可能因為處
在高位,權力大了就會放縱、傲慢、奢侈,這些情況就會產生。所
以我們接著看古聖先王、聖賢人,他們是怎麼來力行反求諸己的功
夫。
我們看到第一句是傳孔子之法的曾子,曾子曰:「吾日三省吾
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
就這三點來反省自己。其實一開始,忠信就是做人最重要的準則,
也是最重要的動力。我們看人,他扮演每一個角色,他都是盡忠、
盡心盡力,甚至在對自己的道業上也是忠於自己。就像《勸發菩提
心文》,省庵大師所講的尊重己靈,忠於自己的佛性,不要再繼續
糟蹋自己的佛性了。所以忠於自己,忠於另一半,忠於家庭,忠於
團體,忠於國家社會,他每一天反省自己扮演的每一個角色有沒有
盡心盡力。范文正公,范仲淹先生,他每一天也是做這個功夫,假
如有一天他晚上反省,覺得今天努力不夠,對不起國家一天的俸祿
,他當天就整夜睡不著覺,隔天起個大早,再做更多的工作來回報
國家對他的信任,這是聖哲的風範。
接著與朋友相處要守信,其實我們看這個信字,我們看誠信,
真誠守信,所有講出來的約定一定終身不忘,一定要貫徹始終,決
定要對得起自己,要真誠對人。而我們冷靜回想,我們曾經給予我
們的親人朋友哪一些信諾?這個信諾不只是講出來的信諾,我們在
內心裡對家人、對師長、對正法、對整個國家民族,我們有沒有內
心暗暗下過我們的承諾?
在春秋時代有一個聖哲人特別讓我們感佩,就是季札先生。季
札先生有一天代表他的國家要到魯國,代表吳國要到魯國去辦外交
事務。因為他是外交官代表一個國家,所以穿著非常的莊嚴還有佩
劍。剛好是要到魯國去辦外交,經過徐國,徐國國君跟他相談甚歡
,剛好看到他那把佩劍非常的喜歡。季札先生看到了徐國國君的那
分喜愛,他內心就起一個念頭,這個是外交佩劍,等我從魯國回來
,我一定親手把這一把佩劍送給徐國國君。後來他出使魯國回來,
剛好碰上徐國國君已經去世了,所以季札來到徐國國君的墳前給他
祭拜,然後就把自己這一把劍掛在墓前的樹上。他的僕人非常驚訝
,說:「主人,第一,你根本就沒有承諾徐國國君要把這個劍給他
,再來縱使你承諾了,他也已經去世了。」季札接著說了:「始吾
已心許之」。一開始我的內心已經把這一把劍要送給他了,怎麼可
以因為他的死而違背了我的這一個良心,我的這個承諾?所以季札
先生他的信諾是對於自己的心念他都不欺騙,不只是講出來才守信
,內心裡發的願,他自始至終都要去貫徹,這樣的一種道德修養令
我們佩服。
而我們學佛最重要的就是修這一顆心,就是修這一顆心能夠自
始至終不違背自己的信諾,守著這一顆良知。而且我們人不要怕承
擔信諾,為什麼?因為只要這一分信念是真正能利益人的,決定得
到諸佛菩薩,古聖先賢的庇蔭加持。老子說的:「天道無親,常與
善人」。師長也說,跟隨李炳南老師學到最重要的一句話,「至誠
感通」。只要我們發願承擔弘護正法的事業決定感通佛菩薩、龍天
護法時時護佑我們,所以人能自始至終對得起良心,那也是人生的
大樂,孟子說的:「仰不愧於天,俯不祚於人」。當然我們以前曾
經許過的承諾都要從今以後盡心盡力去達成。
接著這個「傳不習乎」,就是師父的教誨我們有沒有好好的去
練習,去實踐。我們看這個「習」字它是會意字,上面是一個羽毛
翅膀,下面是白色的白,代表鳥兒牠在學飛的時候,一定要自己展
開翅膀,甚至要摔幾下。而當這個鳥展開翅膀,往上一舉,牠這個
肚子就露出來,露出白白的羽毛。所以等於是這個習字就是師父常
期許我們,學一句要做一句。師長曾經說到,我們胡小林老師是他
的學生當中進步最快的。而我們可以了解得到,在胡老師的分享當
中他是老實聽話,真正去做,真正去改習氣,所以能成為師長認可
進步最快的學生。看到這一句,我們也向胡董學習。
所以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淨土難遇。而且我們遇到淨土,又
能遇到師父上人講經說法五十三年,這樣殊勝的法緣,我們決定要
死心塌地去珍惜。這是我們這一生成佛作祖往生極樂的大事因緣,
所謂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所以只要師父教誨的我們趕緊去做
,決定這一生能夠有把握。而這個傳不習乎,還有另外從事教學的
人,他在傳承這些經典的教誨,這個習就是我們教學者自己有沒有
先力行、有沒有先落實了?師父期許我們,做了再說是聖人,說了
以後能做到是賢人,說了以後做不到就變騙人了。所以我們決定沒
有騙人之心,更要鞭策自己,自己所跟大眾交流的,跟學生們分享
的,我們有沒有自己更用心的先去落實,先去做學生們的好榜樣?
所以曾子他能夠以不是很突出的才性,最後承傳孔子的道統,真的
是老實人得最大的利益,從這個「三省吾身」就可以看出來了。
接著我們看另一句孔子的教誨說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則遠怨矣」。就是一個人自我反省非常嚴格,它這個厚跟薄,厚就
是嚴格,薄就是寬恕、不苛刻。所以他責備自己非常嚴格,對他人
能夠寬厚三分,而薄責於人,這樣子就會遠離別人的怨恨。其實我
們這一句教誨假如把它從另外一個面來看,「躬自薄,而厚責於人
」,就是責備別人很嚴格,反省自己非常寬鬆,則怨恨很多矣。孔
子另一句話也告訴我們,「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先自己做
好了,不要先要求別人,就不會招來人家的怨恨。所以我們現在有
時候太急了,好東西自己還沒落實,趕緊去要求親朋好友。可能他
們的心裡會想,你又沒有做得多好,半斤還笑我八兩,所以這個時
候可能人家內心不能夠很佩服。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假如我們
把精力都放在指責別人,那看自己的問題就更沒有辦法使得上力了
。假如我們用心都是善觀己心,先要求自己,自自然然從自己的德
行當中,就能喚醒身邊人的善根,因為「人之初,性本善」。
像我們的舜王,當時他在雷澤,當地都是非常的會爭、鬥,但
是他沒有指責任何人,他從自己先禮讓開始,最後整個地區,雷澤
那個地方,都變得非常懂得謙讓了。在整個聖賢的行持,這一點都
做得非常好。而我們冷靜來看,人與人的五倫關係當中,其實都要
能夠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態度。假如我們是先指責,先要求了,
那對方還是會指責要求我們。所以我們看到大舜他在對父母的時候
,父母是完全錯誤要傷害他,可是他並沒有指責父母,他完全的只
找自己的問題,一定是我做得還不夠好,最後這一分至孝就感動了
父母跟他的弟弟。所以這個五倫當中,只要是嚴格要求自己,不去
責備別人的,都能達到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效果。
那一天剛好我聽到一位公司的總經理他說了一句話,印象很深
刻,他說他面對他的下屬,「凡事不指責,勇敢來負責」。我們相
信他一個上位者這樣的態度,他的整個同仁也都會被他的這分修養
所感動。其實生活當中任何不如意的事情,都有可以反省我們不足
的地方,可是假如我們第一個反應,都是先怪別人、指責別人,我
們就無法在這個事情當中增長經驗、增長智慧,反而是什麼?增長
成見,增長怨恨而已。
舉個例子,剛好我們同仁向某個部門借了一支錄音筆,結果借
了以後,因為給得比較匆忙,就忘記是誰借的,沒有記錄下來。結
果要用了,這個負責人就在那裡找,愈找愈慌愈生氣,「當時候他
需要,我馬上提供給他,怎麼他沒有念這一分方便恩德,還拿了不
還給我,搞的我現在不知如何是好了。」所以當發現問題了,我們
的意念都是在怪對方,就是因為你沒有馬上還給我,沒有念我給你
方便,結果這麼一想,火氣就上來了,見到那個同仁拿回來的時候
又罵他一頓,這整個人與人之間,不愉快、衝突就這麼來了。其實
我們再細細想想,對我們自身來講,假如我們把這個錄音筆拿出去
的時候,我們有一個好習慣,就是馬上做記錄,即使他沒有還回來
,我們也馬上知道去找誰拿,他可能一時忘記了。所以我們對每一
件事都能去找自己的問題,我們的德行跟做事能力就會不斷增長,
假如都是指責,就會跟很多同仁結怨。
所以李炳南老師有提到,做事要「動物歸原」,所有東西動了
以後要擺回原處。「事忙先上帳」,事情再怎麼忙,做事業、做生
意的人,再怎麼忙,那個帳一定要馬上記上去,假如一筆帳忘記了
,積累了半個月、一個月再來查,那不知道要費多少倍的時間。所
以往後我們面對所有的事情,一出現狀況了,首先先反思我在這個
事情當中,有什麼還要增長,還要進步的。我們這麼一反省,一定
會帶動所有的人在這件事情當中去反思,所有的人都成長了。一個
上位者這麼反思,法供養了所有的同仁。但是假如當下我們生氣了
,那就讓所有的人都沒學到東西,都生煩惱了,所以一念之間,差
異是天壤之別。所以一個領導者的態度,都是形成了這個團體的風
氣,團體的文化。
我們再接著看第三句反身說到了,「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
方有罪,罪在朕躬」。這個「朕」是湯王的自稱。湯王說道他自己
有罪過,決定不責備所有的臣民,而萬方的老百姓有罪過,都是因
為他沒有做好榜樣,都是因為他沒有教育好人民,所以他都把責任
歸到他自己身上。而這一個態度,事實上就是我們從黃帝,堯舜禹
湯這些聖王傳下來的,為人領導者的修養、信念。所以隨時隨地不
指責下面的人,反省他自己。而唐太宗皇帝他也不簡單,他曾經對
著所有的大臣說到,他說一個領導者就好像河流的源頭,臣民就好
像這個河流的支流、中下游。哪有可能這個源頭是污染的,然後要
求中游、下游是清淨的水,那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太宗皇帝他深
明一個領導者的影響,他帶頭的人都是染污了,哪有可能底下會是
清淨的道理?所以太宗皇帝效法了古聖先賢,我們今天為人父母,
為人領導,為人老師,我們也信守這一個態度,決定可以不斷提升
我們自己的道德修養。
民國初年東北王善人先生,他對於整個東北的人心教化,影響
非常大。我這一次在年中,剛好去了一趟吉林,吉林松花江中學他
們踐行《弟子規》,整個師生都學得非常好。我們跟著校長職工會
的幾位校長一起去參學,我們非常佩服松花江中學的呂杰校長,他
真的是有讀書人的氣概。他在二00七年開始在學校推展《弟子規
》,他說到,只要我在松花江的一天,這一件事情一定貫徹始終。
而這麼有承擔的男子漢,後來我們這一次去才了解到,他的母親曾
經跟著王善人學習六個月,所以王善人對整個東北女子的教育,影
響非常深遠。呂杰校長說,他的母親一輩子沒有發過脾氣,沒有生
過病。所以難怪能教出這麼好的兒子,這麼好的校長。
而王善人在提醒我們為人領導者,有提到幾點,「第一點,永
遠治己不治人」,不管遇到什麼境界,都是對治自己,要求自己,
而不是先去要求他人,指責他人。對他人絕無指責,而是引導護念
而已。「第二個,時時不要高高在上,能夠托底就下」,這個「托
底」就是把底下的人,統統護念培養上來,後繼有人,這個團體就
愈來愈興旺,這是老人家提的第二點。「第三點,在帶組織當中,
絕對不假借任何的勢力去壓迫底下的人」。比方用態度強勢去壓人
,或者用上面的命令來壓底下的人,這樣不好,「勢服人,心不然
」,應該是引導底下的人。他的思想觀念非常正確,見和同解了,
然後大家同心同德,把弘護的事情做好。所以決定不能用強勢用勢
力來壓任何人。所以上位者對底下的人是誠敬謙和,對上位者他是
盡忠,同時非常恭敬領導者。
我們接著再看「反身」第四句,這個是孟子的教誨。孟子說,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
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這一段話也讓我們了解到人與人的相處,都是互相感召的。就像孟
子說的,「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我們的下屬
對我們的態度,跟我們怎麼對待他們是息息相關的。所以句子當中
,孟子對齊國的國君齊宣王說到,你對待你的下屬像手足兄弟一樣
,那你的臣子就把你當作心腹一樣愛護;假如你只把臣子、把你的
下屬當作犬馬一樣來使喚,不體恤他,那你的臣民也只會把你當一
般的國人一樣,不會特別恭敬你的。您看這個時代我們得要分辨邪
正,我們幾千年來都守這個君臣之道,你看以前的下屬,他到一個
藥房,他到一家員外家裡,終身在那裡效忠,感他領導者的恩德,
對他的栽培,對他家庭無微不至的照顧。視臣如手足,底下的人他
都當親人一樣的愛護。
我們看明朝時候,楊誠齋先生的太太,她底下有很多的僕人,
可是她每一天起個大早,那個時候北方天氣特別冷,她起大早來幫
忙熬粥,給她的這些底下的人吃。她已經七十多歲了,她的孩子非
常擔憂她的身體,說媽,妳不要這麼早起來做,天氣又這麼冷,讓
下人來做就好了。老人家說,這麼冷的天,假如讓底下的人空著腹
做事,一定會傷了他的元氣跟身體,所以我趕緊煮些熱粥,讓他們
肚子裡有火氣,他就不傷身了。因為老人家覺得那都是別人的孩子
,他們都有父母,一樣要用親人的心來照顧他們。而楊夫人一輩子
她生了好多孩子,其中男的就有四個,沒有一個孩子是交給保姆去
哺乳,全部是用自己的母乳去哺乳,為什麼?她說假如我的孩子讓
人家哺乳了,就是搶了別的孩子的母奶,這個事她不願意做。後來
她四個兒子有三個都考上進士,所以仁慈的人一定有厚福。我們看
到這個視臣如手足。
而現在因為我們老祖宗這些情義道義的人生態度,我們薰習的
少,反而受功利主義的影響比較多,很多人經營企業真的有一個心
態,底下的人要來我這裡領薪水,你要我的錢,我要你的命。台灣
有一段時間,四十幾歲的科技界的精英,連續三、四個人都猝死,
沒有任何徵兆,四十幾歲死了。那都是長期工作過勞透支,最後就
給累死了。真的不能把人當工具看,得把人當人看,學佛的人要把
人當佛看。是藉由我們這個公司,我們公司就是道場,就是一個培
植成佛人的道場,讓他在我們的公司當中歷事鍊心,服務大眾,放
下自私自利。我們領導者首先帶頭深入佛法,教誨他們,一個企業
就變成成佛的道場了,那個功德就無量無邊。所以真的我們用佛法
來看,這個佛慈悲智慧,對於底下的人都是念念供養成就他的智慧
,跟他幸福的人生。這一點現在大陸國內非常多企業家,在我們胡
總的帶動之下,都是以這一分心來期許自己。師父曾經對一個企業
說到,老闆是佛,所有的員工是菩薩,這個公司就是行菩薩道的。
師長這麼精闢的教誨,我們決定要好好的把這個寶領納來,成為我
們處事待人接物的準則。這個是講君道反身的部分。
接著我們看第四個綱目叫「尊賢」。尊重賢德之人,他就能夠
感這一分知遇之恩,團結在一起為團體,為國家,甚至於為整個正
法久住而努力。我們看到這個尊賢,其實每一個盛世,每一個先王
都是做到這個尊賢。我們來看經文,在《說苑》裡面提到的這一句
。「無常安之國,無恆治之民。得賢者則安昌,失之者則危亡。自
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我們的老祖宗講話都是非常懇切,沒有
模糊地帶的。講出來都是告訴我們,任何一個朝代、一個團體興盛
,沒有不是因為尊賢興旺起來的。其實這個尊賢也是我們普賢行講
的請佛住世。有賢德之人我們請他來弘護正法,這一方的老百姓就
得利益了。所以整個國家能安定,老百姓治理得很好,都要歸這一
些賢德的棟梁之材才做得到。我們看大舜他當了天子之後,他就是
用幾個最重要的幹部負責司法,負責法律,負責教育,負責農業,
都用最好的人才,他整個天下就完全大治了。所以舜王是很成功的
領導者,他懂得尊賢用人,就成就了整個盛世。而我們看一個朝代
如是,甚至一個君王也是如是。齊國的齊桓公用了管仲,他成為五
霸之首,國家興盛。結果管仲去世以後,他用了三個小人,整個國
家危亡。最後他去世的時候,沒有人知道。因為他三個奸臣把他關
在一個房間裡面,最後他死了之後六十七天,屍蟲流到宮外才被人
發現他死掉了。您看一個人尊賢尊管仲,五霸之首,最後沒有賢人
了,死無葬身之地,可見得用賢人太重要了。
而這個尊賢做得徹底的在歷史當中,周公做得好,我們接下來
看《史記》當中記載的,周公尊賢的風範。經文說到,「周公戒伯
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賤矣。
然我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
之魯,慎無以國驕人」。周公他輔佐周成王,本來他是要到魯國去
上任當國君,但是因為成王年幼,他要輔佐,魯國就由他的兒子伯
禽去做魯國國君。臨行前他告誡兒子說到,我是周文王的兒子,周
武王的弟弟,當今天子成王的叔叔,我的地位在天下不算是低賤的
了,其實是僅次於天子的地位。可是沒有因為地位高,有絲毫的怠
慢,希望自己的國家有更多的賢才,能夠利益人民。所以只要有賢
德之人來,他趕緊去接待,趕緊去發掘人才。趕緊去找人才到什麼
程度?做到有時候洗一次頭,古人的頭髮比較長,洗一次頭髮洗到
一半,突然有賢德之人來了,他趕緊握著頭髮去見這個賢人,回來
又洗一會又來了,他又出去接待這個賢人,所以洗一次頭髮,出來
好幾次。大家有沒有洗一次頭髮,出來好幾次的經驗?吃一次飯,
吐好幾次飯出來,剛好又有重要的人,賢德之人來了,趕緊不敢怠
慢,又出去接見。周公這一分為國舉才的心,讓我們為之動容,難
怪孔老夫子這麼佩服周公。而我們看林則徐先生、范仲淹先生,他
們不管走到哪裡,隨時遇到有德之人,都把他記在簿子當中,一有
機會趕緊為國舉才。
而我們在自己的團體,在自己的道場當中,也要時時想著為我
們的團體培養人才,推薦人才,讓我們的整個學風、道風愈辦愈好
,這一念心就非常的可貴了。年輕人在道場當中,代表他有宿世善
根,這麼年輕不去隨波逐流,不去搞名聞利養,不去追名逐利是難
得。雖是善根很好,但是也要靠長輩護念,護念是常常能提醒他的
不足,點出問題,然後讓他能改正過來。可是現在有時候年輕人到
道場的時候,這些長輩一看到年輕人太高興了,然後就會說,「你
才二十歲就學佛了,你這是宿世善根,你真是太不簡單了。」這個
年輕人第一次被稱讚,還有點摸不著頭緒,可是二個三個五個八個
長輩每一次看到他,「哎呀,真是再來人,不簡單!」年輕人本來
根基就不是很牢,這麼多讚歎一來鐵定出狀況,八風吹不動,一屁
就打過江。蘇東坡先生修養已經很好了,都不一定敵得了八風,那
年輕人根基還不牢,常常被這麼多讚歎恭維,可能他的傲慢習氣就
上來了。
我之前犯過很多這樣的錯,我記得有一次遇到一個年輕人,長
的一百八十公分,一表人才,又小我七八歲,我想太難得了,以後
應該是佛門的龍象,掩不住自己的高興,就一直讚歎他。結果一個
禮拜以後,他一些生活習慣不是很妥,我才剛講第一句,他的臉色
就非常難看。我趕緊鳴金收兵,不敢繼續說了,怕跟他結怨。所以
有時候護念人要因材施教,不是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是能觀察到他
的根性,講一些他受用的話,這個就非常重要了。不然有時候我們
太過恭維,反而讓對方習氣起現行。這個就變成「我不殺伯仁,伯
仁卻因我而死」。我沒有傷害他的心,卻因為無意的一些言語,反
而造成他的習氣障礙了。所以其實治家嚴格,嚴格的家教是真正愛
護孩子,一個團體當中,年輕人要能培養出來,那還是要以戒為師
,還是要嚴格才行。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所以嚴格的家風道
風,才能護念好年輕人,護念好下一代。
我們接著看「君道」當中第五個重點是「納諫」。為君者縱使
再有智慧,所謂俗話講的,「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而且一個領
導者,比方說天子,這個國家這麼大,他怎麼可能了解全國老百姓
的實際情況?而且他又住在皇宮,更不可能去體恤得到,都是要靠
各地的父母官,把情況真實的反映上來,他才好做利國利民的決策
。而這個時候這個領導者決定要能接受勸諫,不能只聽好話,最後
就粉飾太平,好像裝著都沒事。其實事情愈早處理愈好處理,掩蓋
實際狀況,就像生病一樣,病情輕的時候都不去治療,等病情重了
就麻煩了。老百姓的生活困難早一點發現,早一點處理。等到很嚴
重了,可能到時候都得亡國都有可能。所以納諫,對於帶領一個團
體,能夠了解客觀狀況,能夠調整整個團體的方向目標,能夠調整
整個團體的教學,團體的弘護的工作,都要靠客觀掌握情況來調整
。
我們來看經文說到,「國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亂者,
君闇也。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您看,明暗都還是在領導者的
態度上。「其所以闇者,偏信也。是故人君通必兼聽,則聖日廣矣
;庸說偏信,則愚日甚矣」。經文當中說到的一個國家為什麼會大
治?因為國君聖明。一個國家為什麼會動亂?因為領導者昏亂,完
全不知道實際情況,亂下決策。那為什麼這個君主會聖明?因為他
廣納整個勸諫,所以他兼聽也,方方面面的情況他掌握得很好。為
什麼會昏暗?因為領導者偏信,只偏信某一、二個身邊的人的話,
聽了以後又不去了解情況,最後整個國家亂了,他都完全不知道。
我們看歷史當中,秦朝秦國十五年就滅掉了,秦國的第二代皇
帝秦二世就是用了趙高。趙高一手遮天,都給他巴結諂媚,都沒把
實際天下的情況告訴他,最後要亡國的時候,這個皇帝還在那裡歌
舞昇平,根本都不知道情況。所以天子天子,是代表上天來照顧上
天的子民。同樣的,我們不管在哪一個團隊。都是代表我們的領導
者,來照顧好我們的下屬,公務員是代表國家、國家領導人來服務
百姓。我們在弘揚正法的道路上,我們也是代表聖賢,代表祖先,
代表師長,來護念大家的道業。所以我們要很慎重的、很明白的,
方方面面了解情況的來做好我們的工作。所以一個仁君能夠廣納這
些意見,他的整個判斷正確,而且廣納意見之後,他的思想見解、
見識愈來愈提升,德行愈來愈廣大。您看太宗皇帝常常聽這些忠臣
的勸諫,他的修養也在他們的勸諫當中不斷提升。而假如偏信這些
身邊的奸臣的話,那他的愚昧就與日俱增,最後德行毀掉了,國家
也敗亡了。
所以一個上位者,應該很歡喜底下的人給我們提寶貴意見,給
我們講真話。比方從事教學的人,這個學習的人他反應他的學習狀
況,我們才了解到底我們的教學契不契機。今天我們是一個團體的
大護法,我們常常了解底下的人在服務大眾遇到的種種實際情況,
我們才能更好的做好服務。來到這個弘法的隊伍,沒有人是為了來
這裡遊手好閒的,全部都是因為希望能夠為正法出點力。那出了這
個力,效果更好,是每一個人最歡喜的。那了解情況就能做更好的
服務了。
這一點我是做得很差,因為我之前在廬江的時候,也做過行政
上的主管。結果我沒有很好的去納諫,甚至於像先王他們,不只是
納諫還求諫,就是去主動請求底下的人提意見,底下的人假如不提
意見,我們還能主動的去引導他們給我們提建議。結果我沒有主動
去問底下人實際情況跟意見,甚至於他們都想,說我什麼都知道,
其實我什麼都不知道,那這個落差就很大了。其實我們比方說信任
一個人,尊重一個人,可是我們對待對方也要客觀,不能因為信任
尊敬,好像他什麼都對,什麼都好,這個就偏掉了。比方父母不容
易看到兒子的問題,因為你對他太愛了,心偏掉了,就看不清楚。
所以《大學》裡面講,「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太愛護他了,你
看他看不准。「好而知其惡」,你很喜歡他,可是你很清楚,看到
他的不足去提醒他,這不容易。我們就是喜歡一個人,他什麼都好
;不喜歡一個人,他什麼都不好,那看都有偏差了,這個都是好惡
愛憎的心起作用,這個愛欲起作用,我們看事看人就看不准。所以
《大學》講的,親愛會偏。敬畏,你太尊重一個人了,反而這個領
導者你都不給他提意見,他都不了解一些實際情況,他最後下錯決
定了,是因為你不告訴他,那你就陷領導者於不義了。所以這些理
我們都要客觀來理解。人之其所敬畏,偏了;哀矜,你很可憐一個
人,你可能也會幫他幫偏。你覺得他太可憐了,你沒有看到他可憐
的原因,最後你給他太多幫助,他反而覺得理所當然,你就幫倒忙
了。
所以誠意正心,這個心不可以偏掉。就像我是來自一個公務員
家庭,家族也不大,也沒有政治環境的鍛鍊,也沒有商業環境的鍛
鍊,生活很單純。後來出社會又是小學老師,接觸的面就是教育這
些面,從來也沒當過領導。所以因為沒當過領導,最後一領就倒。
這時候一來自己的客觀是管理的經驗不足,要主動請教,所以沒有
請教,這個就是自己傲慢心太重了。「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世間的學問太多了,每個人的專長不同,要趕緊縮短自己學習的
時間,去跟有經驗,有這些人生閱歷的人學。所以真的回想這幾年
,真的是造了很多的罪孽,做錯很多事。我常跟我的同仁說,我是
在阿鼻地獄掛號已經掛好了,現在叫帶罪立功,只能趕緊好好的提
升德行智慧跟能力經驗才行。
所以這個也是孔老夫子告訴我們的,這一生德行要成就,奉行
三達德。「好學近乎知」,每天親近經典,親近佛菩薩,智慧增長
。「力行近乎仁」,在服務大眾當中,人饑己饑,感同身受,那一
分念眾生悲苦的心,不斷的提起來。要做了才感覺得到,不是想像
的。力行了,那個仁慈之心不斷提升,仁慈提升了,德行就提升。
「知恥近乎勇」,我們自己哪些能力還很不足,趕緊提起勇氣,認
真學習,認真請教。這個三達德就能讓我們的智慧、德行、能力,
每天不斷積累提升。所以後來就了解到,很多情況我沒主動去問,
他們又因為太尊重了,都沒有講。所以一個做領導的人,要非常歡
喜底下的人提意見,為什麼?第一個,他提的意見提對了,我們少
造孽。所以我們要感激他,他是護念我們的道業,護念我們的弘法
事業,他提對了。第二種狀況,他提對了,我們也沒有錯,那不就
集思廣議,我們彼此以後看事情都能在集思廣議當中,深度、廣度
不斷的提升。大好事,都沒有壞事。第三、假如他提錯了也是好事
,因為底下的人提錯了,我們才知道他的知見、思想有哪一些地方
需要修正,我們才能更好的幫助他。所以底下的人提意見,沒有任
何的壞處,都是好處。所以從這裡這個納諫,就是一個領導者很重
要的態度了。
而一個領導者隨時他的處世的修養、風格,都在影響身邊的人
。有一句俗話講的,獅子,「獅帶群羊,羊亦獅」,這個獅子帶著
一群小綿羊,最後這群綿羊都變獅子;但是「羊帶群獅」,這隻羊
帶了一群小老虎、小獅子,「獅亦羊」,這個獅子全部變成綿羊去
了。所以這句話就看一個領導者,會帶出整個團隊的風格。假如領
導者尊賢,領導者重視修身,領導者能納諫,以後帶出來的人,都
有這些寶貴的修養。那這一個團體就出太多弘護的人才了。而假如
領導者,比方說脾氣很大,那底下的人跟他三個月以後,馬上脾氣
會變大,真的,潛移默化。而且隊伍裡面心臟病的人會增加,因為
脾氣大了。傲慢,也會讓底下的人變得傲慢。所以我們要很慎重,
假如底下的人對人傲慢、強勢的時候,要反過頭來,我是不是也是
這樣?讓他們給學錯了。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一言一行,決定給
團隊一個好的影響,來期許自己。
接著納諫當中孔子說到,「藥酒苦於口而利於病」。這個藥酒
就是良藥的意思。忠言逆耳,「逆於耳而利於行」。「湯武以諤諤
而昌。桀紂以唯唯而亡」,這一段話,我們非常熟悉,忠言逆耳,
良藥苦口。《六祖檀經》,六祖也說到,「改過必生智慧」,苦口
的是良藥,逆耳的是忠言。聽進去了,肯改了,必生智慧。「護短
心內非賢」,人家要提意見,我們不願意接受,都掩飾自己的錯誤
,那內心就在墮落了。所以後面提到的商湯武王,都因為底下的人
非常沒有顧忌的給他直言講實話,這個朝代興盛了。而桀紂是夏朝
跟周朝亡國的國君,都因為底下的人唯唯諾諾,不敢給他講,因為
給他提了,他就生氣,就殺害臣子,最後人家都不敢講實話了,他
的國家也就敗亡了。這個是納諫。
接著我們看下一個綱領是「杜讒邪」。在古代這些臣子當中,
素質也有不同。有一些貪慕富貴,追名逐利的,他為了私欲,可能
會去講讒言陷害忠良。而在我們的弘法道場當中,沒有這樣的讒邪
之人。而雖沒有讒邪之人,但是我們畢竟是接觸了聖教,我們自身
也在修行的過程,不代表我們進入了弘護的工作,我們的德行就成
就了。我們是藉這個緣也不斷在修正,不斷在提升自己,所以難免
自身還是會有一些習氣現前。這個時候當發生一些情況,可能我們
習氣現前了,又講人家的過失,這個就有可能算是給領導者進讒言
的嫌疑了。所以這個時候領導者也要護念這個一時顛倒的同修,因
為人難免修道過程起起伏伏,也不可能一帆風順。師長曾經有提到
,韓鍈館長她很會護法。比方說聽到哪個謠言,韓館長馬上去問,
這個話先從誰傳過來的?她馬上去找那個人,然後把它調查清楚,
絕對不再讓這個謠言影響整個團體的人心。這個是她一個負責人,
她懂得這樣去把一些謠言、讒言把它制止。而那個傳謠言的人,她
剛好可以提醒他的習氣,讓他改過,不然口業不謹慎是很容易犯的
。所以往生這個善護三業,善護口業擺在第一位,不譏他過。
所以我們看到經文說到的,怎麼杜讒邪?「聞言未審,而以定
善惡,則是非有錯,而飾辯巧言之流起矣」。這個「杜讒邪」要做
得好,還是要回到領導者自己本身,他不能很容易動情緒、很容易
動怒,他不能好惡非常的嚴重。比方這裡提到的,他一聽到人家講
什麼了,未審,就是還沒有判斷清楚,客觀了解,一聽了馬上火冒
三丈。馬上,他做這件事,他早看我不順眼了,都被我猜到了,找
他算帳去。都沒有判斷是非、來龍去脈,然後就氣沖沖的,去找人
理論,那最後是非都會搞錯誤。因為我們要冷靜一點,老祖宗提醒
我們,常常先來講這些話的人,「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是
有這個可能的。因為他的瞋恨心、對立,已經被調動起來了,他先
講為快了。所以這個時候假如他已經心不正了,我們的好惡心又被
他調動,可能去罵人一頓,對方被你誤解完,可能就帶著遺憾,帶
著怨恨,離開我們這個團體了。「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不
能再跟人結惡緣了,所以這個時候冷靜很重要。假如不冷靜都是馬
上就帶著情緒去處理,結果這些講一些是非的人,他就會很清楚我
們的態度,最後他的口才練得非常好,只要聽他一講話,我們的火
氣就忍不下來了。所以這裡講到的,特別會狡辯、會掩飾、會把話
說得很好聽的人,會講到讓你完全不懷疑他的人就出現了,大家的
口才就愈來愈厲害了。所以孔子說,巧言令色的人,跟仁是愈來愈
遠離的。所以這個判斷就能把講是非讒言的風氣,可以把它改正過
來了。
接著我們看君道最後一個是「審斷」,審查判斷。因為一個領
導者,他每一個決定,可能是決定整個團體的方向目標,決定整個
團體的風氣,團體的人心向背,都跟領導者有關。經文提到了,「
人君之大患也,莫大乎詳於小事,而略於大道;察於近物,而暗於
遠數。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亡也」。這一點也很重要,沒有注
意到這點,這個國家團體沒有不敗亡的。經文提到,一個為人君者
最大的憂患在哪裡?他只詳細關注一些小事情,沒有好好的去學習
整個治國,帶領團體的重要綱領。每天管那些小事,忙得精疲力盡
,甚至於都覺得自己做得最多,底下的人做得少,甚至覺得底下的
人都沒能力,自己能力比較好,就自己做了。其實這些心態都要慎
重。一個愈上位者,他重要的是做決策,他重要的是培養骨幹人才
,而不是每天管小事,每天東忙西忙,從早忙到尾。最後他忙了,
底下的人就不知道要做什麼了。你把底下人的工作都搶去了,第一
、他沒辦法鍛鍊成長;第二、他會得內傷,他覺得領導都覺得我沒
能力,都你做,我不用做了。領導這麼做了,下屬會覺得不尊重我
的工作,不信任我的能力,最後內心都會有一些埋怨、一些心結了
。所以今天領導者做底下人的工作,這個叫道逆,這個沒有守好君
臣之道。君臣各盡他的職責跟本分,這個整個倫常就順了。所以常
常上位者跳過中層主管,直接去管底下的基層,甚至於一般的員工
,結果被跳過的這些主管,他內心就很難過,你明明給了我這個位
置,又不尊重我的職權跟我的能力。久而久之,他的積極性就調動
不起來了;久而久之,他的內心就會很難受了。所以分層負責,每
一個主管,管好他底下直屬的員工,這也是企業團體當中,應該守
好的倫常關係。所以真正了解了,就能掌握自己的本分,不會每天
忙於小事,也不會只觀察到眼前的事物,而不能看得很深遠,而沒
有做長遠的規劃。因為只顧眼前,當然就看不遠了。
所以我們一開始也跟大家講,能夠務本,看到根本,就不會忙
於眼前的事了。比方我們知道一個團體人和最重要,人和要先要做
到見和同解,這個時候我們就會重視整個團體的薰習,不斷的薰習
,不斷在工作當中提醒、引導、教導底下的人,他怎麼把薰習的這
些道理,用在他的工作處事,這樣就能解行相應。所以這個見和同
解是人和當中最重要的。這個判斷要把輕重緩急都能判斷清楚,這
個就是審斷的功夫了。
而近代的政治界,我們有發現一個現象,太重視於整個制度的
設計,忽略了人才的培養,那這個也是本末沒有分辨清楚。所以一
個國家、一個團體,要能夠服務好大眾,他必然要有人才。一個事
業能做成,重中之重還是人才。所以我們記得我們趙樸老先生,在
一次回答大家的話當中說到,整個佛教界要興盛,第一最重要的人
才,第二最重要的人才,第三最重要的人才!您看趙樸老他對於整
個佛門,他的判斷就是非常的準確。所以不管是佛門,還是我們的
團體,還是中華文化的承傳,還是我們家道的承傳,人才都是重中
之重。
《群書治要》我們剛好現在是每個禮拜六下午兩點半到六點,
在我們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跟大眾一起來分享交流。今天
只能跟大家分享到「君道」的部分,那以後有機會也歡迎大家到我
們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給我們批評指正。最後祝大家身體
健康,家庭幸福,福慧圓滿,我們最後同生極樂國,謝謝大家。
敬祝 諸大善菩薩 平安健康 圓滿吉祥
自如頂禮 阿彌陀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