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4-10-30 08:18:56| 人氣8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一二集)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一二集)  2011/12/3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112

 

影片網址:https://player.amtb.de/jw6/player.php?file=https://vod.amtb.de/redirect/media/mp4/02/02-037/02-037-0112.mp4&autoplay=false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八十八頁,倒數第三行最後一句看起:

 

  「《法華壽量品》曰」,從這看起。「我」這是釋迦牟尼佛自稱,「我實」,實實在在的,成佛以來,已經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這個時間講不清楚了。成佛是不是這樣的?你要把事實真相搞清楚,你就覺得真的,不是假的。說我剛剛成佛也可以,說我無量劫來已經成佛也可以,為什麼?只要一入這個境界,時間、空間都沒有了,怎麼說都對。自性不生不滅,確實真的是無量劫,你現在已經證得,圓滿的證得,所以怎麼說都是正確的,都不是假的。說我現在證得,一念覺悟就成佛,那一念覺悟就等於無量劫,就念劫圓融到這個時候。所以像這樣的時候,我們就沒有懷疑,怎麼說都可以。無量劫前的佛,都通了,無量劫前的事情也圓滿了,這一通一切通,就這麼個道理。

 

  這是釋迦牟尼佛講一段故事,久遠劫之前,「同為大通智勝如來前之王子。故知阿彌陀如來成佛亦極久遠,法藏比丘正是從果向因」。他在西方極樂世界做這個示現,還是示現,是從自性裡面感應道交。什麼感?十方世界一切苦難眾生,苦難眾生雖然沒有發心求佛,真想有個人來幫助他,幫助他離苦得樂,就這一念,這個信息佛全都收到了。這是賢首國師《妄盡還源觀》裡面告訴我們的。《妄盡還源觀》前一半就是講諸法實相,「顯一體,起二用,示三遍」,這就是把宇宙源起講清楚。只要契入這個境界,時空都不見了,所以無限大跟無限小是一不是二,大小不二,一微塵裡面可以容納遍法界虛空界,不但是信息,連現象都放在裡頭。這個道理跟現在的晶片是一樣的,你看晶片裡面包多少東西,有精神現象、有物質現象、有自然現象,全都在裡頭,放映機就能夠放映出來。宇宙之間諸法實相跟這個非常相似。

 

  我們科學,科學發展到今天,跟宇宙本來的事實真相去相比較,那差太遠了,只發現這一個角落,不圓滿。近代的量子力學家發現,心、物是一不是二,告訴科學界,二分法是錯誤的,誤導了我們研究的方向。心跟物是一體,實在說能量、信息、物質是一體,決定不能分開。阿賴耶的三細相,業相、轉相、境界相不能分,是一念當中完成的。確實有先後次第,諸位想想,這個先後次第你怎麼分法,統統是在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裡頭完成,那麼短促的一個時間裡頭它還要分三段。阿賴耶體現出來的是業相、轉相、境界相,都在那一念當中完成。所以不可分割,念念都是三細相。三細相再一起作用,就變六粗相,宇宙就現出來了。唯識學家說,「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境界就是物質現象,三細相最後一個物質現象,它為緣,六粗相就現起來,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怎麼現出來的?沒有先後,叫一時頓現,這是真的,沒有先後次第。進化論是有先後次第的,不是那麼回事情。千變萬化都是意念在做主,隨著念頭做主想什麼就現什麼,真的像萬花筒一樣出生無盡!無量無邊、無數無盡是真的,一點都不錯。宇宙這麼大的萬花筒,小萬花筒出生都無盡,大萬花筒當然更不必說了,宇宙是個大萬花筒。不動就沒事,一動就現相,這個不覺就是動,覺就不動,覺心不動,不動不會被外面境界轉。

 

  今天的科學報告,我昨天晚上把這些報告都看過了,這一份報告都看過,分量不少。裡面告訴我們,明天就二0一二,很快就到了,二0一二是地球從三度空間轉變到四度空間,這是稀有的因緣我們遇到了。轉變的過程當中,地球通過這個光子會產生很大的變化,有三天黑暗的時間。科學家跟我們報告,三天之後還是見不到陽光,但是陽光的能量可以滲透進來,見不到光,能量可以接收,應該七、八天之後才看到太陽。人在這幾天當中,像冬眠的狀態差不多,天氣因為沒有日光非常寒冷。所以這個時候什麼人能夠平安度過?不驚不怖,沒有恐怖,心是定的,心是清淨的,心裡面充滿了慈悲,充滿了愛,就很平安的度過。這個說法不是這一份資料,我們看到很多資料幾乎都著重心態,心態善良,心態正常、純正的都沒事情。可能說死人很多,怎麼死的?嚇死的,驚嚇而死的。我想這是一定佔非常大的比例,因為這樁事情人類從來沒有發生過。

 

  一般人有這種信息,現在我看到許多美國人移民到澳洲,在山裡面挖洞就想避過這個災難,儲存糧食。這裡頭告訴我們,都沒用處。為什麼沒用處?那一段時間在冬眠的時代,就像動物冬眠一樣,他什麼都不知道,就像睡大覺一樣,大覺睡醒來的時候沒事,天就亮了。那個時候身體沒有辦法動,你就住在這個地方你都不能出去。一絲毫亮光都沒有,人與人大家擠在一起互相擁抱,身體在這個時候自然它產生變化,人不會死亡,這個精神支柱支撐在那裡,不會死亡。這幾天過去之後,身體變化統統改變了,你更健康,顯得更好,是另外一個世界出現。這個說得很有道理,人一定要能夠定下來。在這幾天可以不必吃東西,完全是在休息的狀態,消耗的能量非常低。那我們知道消耗能量,絕大部分都是消耗在妄念上,這個時候妄念沒有了,甚至於說記憶都沒有了。災難很多、地震很多你都不必驚慌,都沒事情。

 

  從《法華經》,釋迦牟尼佛自己說出他跟阿彌陀佛的關係。我們這裡有一點參考資料,這是丁福保編的《佛學大辭典》。「大通智勝如來」,這是佛名,多長之前?「三千塵點劫」,這個時間長了,論劫算的。多少個劫?三千塵點劫。這是三千大千世界把它磨成微塵,一粒微塵算一劫,那有多少?沒法子算盡的,久遠劫之前,這過去了。「出世之如來名」,就是大通智勝如來。「此佛在世。有十六王子,出家為沙彌」,跟著大通智勝如來出家,王子出家,十六個做小沙彌。「從佛聞法華經」,佛講《法華經》他們在聽,「佛入定後,十六沙彌,各升法座,為大眾覆講法華經」。佛門裡頭講經的法師,是用這個方法培養出來的。這個方法在我們地球上也用了三千年,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完經之後,這些弟子們各個就複講。複講的標準完全依照老師所說的。真的,不可以在老師所說的上加一個字,減一個字可以,你忘掉可以,你不能夠在上面加,這是規矩。古人都能夠遵守,所以他能開悟。晚近的人不遵守,總有一點自己的意思在裡頭,所以他開不了悟。為什麼?開悟要真誠心,他裡頭加一點就不純,就不是真心。一定要知道,真心沒有東西。

 

  佛的東西為什麼不能加?他是純正,他是從真心裡頭自然流出來的,他沒有起心動念,他沒有分別執著。我們加一點,都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加在裡頭,所以說味道就不對。這個道理懂得的人不多,遵守的人就更少,把佛的知見變成了自己的知見。什麼時候可以加一點、減一點?開悟之後,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之後可以。為什麼說可以?明心見性之後你跟佛是一樣的,你加就是佛加的,你減就是佛減的。為什麼有加減?根機不一樣,叫契機契理。我們今天的根機,跟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那些人的根機不相同,講法當然不相同,必須照佛的原話,原味。回過頭來我們看註解,同樣一部經有十幾種註解,幾十種註解,註的人都不一樣,內容也不盡完全相同,這裡頭就有增有減。註解的人都是大德,他們有沒有說錯?沒說錯。為什麼?他們是對當時他那個時代的人說的,這是智慧,這叫後得智。他們這個註解也是屬於自然的,說實在的話也沒有自己意思在。誰的意思?大眾的意思。因為是給大眾說的,大眾是感,佛菩薩是應,祖師大德也是應,感應道交,自然流露出來。

 

  註經、講經在過去都開悟,沒開悟的那就是沙彌學講,就是複講,複講是沒開悟。開悟之後都是從自性流出來,而跟佛所說的完全相應,這裡頭的變化那是契機,契機契理。我們可以這樣說法,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經,是契合他那個時代的根機。在我們中國,譬如像《法華經》翻成中文,給中國人講,古大德做《法華經》註解,是契那個時候機。漢朝翻譯是契漢朝人的機,唐朝翻譯是契唐朝人的機,哪個朝代法師講解的,是適合那個地區、那個時間的機,活的,諸佛菩薩無有定法可說。再給你說句真話,無有法可說。釋迦牟尼佛把他說法全部否定,誰要是說他說法,叫謗佛,他沒有說過一句法。這是什麼?他沒有起心動念過,起心動念才有說,沒有起心動念說什麼!全部都是眾生之感,法爾之應,這麼出來的。佛法難就難在這地方,它不是知識,它是真實智慧。知識是可以思考的,用心意識;它不是的,它不用心意識,從清淨平等覺裡頭流出來的。我們自己沒有證得清淨平等覺,從哪來?

 

  今天我們碰到這個時代,這個地球上是三度變成四度,遇到這麼個時候,我們用什麼樣的方式能平平安安度過?給諸位說,禪定。我們在《虛雲老和尚年譜》裡頭看到,老和尚常常一入定兩個星期、一個月,出定的時候他沒有覺得時間那麼長,他好像只是幾分鐘的樣子,這就是說明定中時差是大大的不相同。智者大師誦《法華經》誦到「藥王品」入定,定中到靈鷲山去了,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講《法華經》,他還聽了一座。出定的時候告訴大家,世尊靈鷲山的法會沒有停止,現在還在。這個事情是真的,智者大師不會編故事騙人。你看看在中國浙江天台山在定中到印度去,到印度靈鷲山去了,你看這地方沒有遠近,時間沒有先後,在定中看到的。佛法是活活潑潑!

 

  我們今天最重要的定下來。我們怎麼個定法?最容易的禪定,就是把心定在阿彌陀佛上。怎麼叫定下來?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別的妄念,你就得定,這個定叫念佛三昧。佛經中一再告訴我們,「念佛三昧,三昧中王」,為什麼?你得禪定是一樁事,同時又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這是一般得定的人沒有的,只有念阿彌陀佛的人有,比一般禪定殊勝。我們得明白這個道理。我們遇到這個法門,不要去胡思亂想,什麼都放下。四面八方來的這二0一二的信息沒關係,看看一笑了之,自己如如不動,我定在阿彌陀佛上,災難現前得大自在。願去就去,願留就留,願去是親近阿彌陀佛,願留是幫助苦難眾生。也就是災難之後,後續的事情,幫助眾生建立新的世界,你看看你多自在!那是大慈大悲,跟這個地方眾生的緣很深,應該留在此地,得大自在。

 

  這十六個沙彌,各升法座,為大家複講《法華經》。「其第九沙彌,今已成佛,為阿彌陀」,阿彌陀佛是十六個王子裡頭的第九個,九王子。那第十六沙彌,最後這個小沙彌也成佛了,是現在的釋迦如來。釋迦如來跟阿彌陀佛原來是兄弟,都成佛了,是久遠劫之前大通智勝如來的弟子。我們接下去看,「而其聞第十六沙彌之說法者。為今之一座大眾雲」,今天釋迦牟尼佛會下這些聽眾,眾用雲來做比喻,雲比喻是什麼?非有非無。你看天空當中雲彩,你不能說它有,你不能說它無,你看得很清楚,現在我們坐在飛機上去沒有了。這就是說,事有理無,相有性無,這是事實真相。相你可以欣賞,你不能夠佔有,你不能夠控制;有佔有的念頭、控制的念頭錯了,那叫做煩惱,那叫做業障。在現前對我們的身體,也要像看雲彩一樣,非有非無。這個身體我利用它,利用它修行,利用它幫助我提升,我不佔有它,我不想控制它,一切都順其自然,這身體就是最健康的。想什麼方法去補它,愈補愈糟糕,因為你不了解事實真相。你去問問深山上這些修行的人,老修行的人,你問他天天吃什麼東西補的?他什麼也沒有。可能在深山裡面,他所吃的是一些野果、是一些野草,身心健康,這些道理不能夠不懂。

 

  現在大眾,「蓋今之大眾在大通智勝佛時,於第十六沙彌結緣,故在今日釋迦如來之下,聞法華而入證得果也」。人與人之間,縱然一生只有一面之緣,點個頭笑笑,或者不高興瞪他一眼,都是久遠劫前有緣眾生。沒有緣你就沒有感覺,有緣的時候願意看他一眼,沒有緣的就沒有,所以要珍惜。人與人珍惜這個緣分,把不善的緣變成善緣,把善惡緣統統變成法緣,這是最殊勝的!佛不度無緣眾生,無緣是什麼?他不接受,他不相信你。有緣他相信你,他願意接受、歡喜接受,這統統叫有緣人。

  底下還有一段,「法華經化城喻品」裡頭有這麼說法。「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爾時所化」,這大通智勝如來所教化的眾生,「無量恆河沙等眾生者汝等諸比丘是」。現在在釋迦會上,聽《法華經》這些比丘都是的。「此種熟脫之教理所以出也」,這個教理都有講下種子,大通智勝如來的時候下的種,到現在釋迦牟尼成佛,他們種子成熟了。所以世尊講《法華經》的時候他們解脫,他們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證果!脫就是證果。由此可知,緣比什麼都重要,緣當然有因,因緣聚會果報才現前。因我們每個人統統具足,不是跟這尊佛有緣,就是跟那尊佛有緣,佛太多了。有緣的這尊佛示現成佛,或者示現成菩薩,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無論他現什麼樣的身分,他跟你說法,你都能夠得度。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說法就現什麼身,應以童男童女身而得度者,他就現童男童女,給他說法也能得度。緣無量無邊,「普門品」裡頭分成三十二類,每一類都是無量無邊、無盡無數,遇到了沒有不成就!我們跟釋迦有緣聽到就歡喜,跟阿彌陀佛有緣,與《無量壽經》有緣。

 

  《無量壽經》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多次宣講的,所以結集的時候就有不同的版本。這些版本傳到中國來,都翻譯出來,當然有必要把它會集在一起,學起來方便;不會集在一起,五種本子很麻煩。中國自古以來,淨宗這些大德用《無量壽經》做主修的人很少,多半用《阿彌陀經》,因為《阿彌陀經》是一次宣講。早在宋朝,大概八百年前,王龍舒居士第一次會集,他的會集本收在《龍藏》,日本的《大正藏》好像也有。魏默深第二次會集,咸豐年間,距離我們現在兩百年。但是都有後人批評,批評大概兩樁事情,一個取捨不當,有很多重要的經文他漏掉,會集本上沒有收進來,這是個遺憾。再有什麼?改動了文字,改得是不錯,是很好,但是這是忌諱。你不是翻譯,你翻譯用字你自己可以斟酌,你是會集別人的,一定要用別人的原文。你看黃念老在這裡註解的,每一段哪個句是從哪個本子出來的。這些為什麼交代清楚?真有出處,不是自己隨便編的,字字句句都是五種原譯本裡頭的本文,沒有改動。這是取信於大眾,規規矩矩會集的。五種原譯本的精華,世尊多次宣講的沒有漏掉,這多難得。念老的註解,集註,不是自己註的,集註。經論裡面,佛所講極樂世界,散在經典裡頭附帶講的有一、二百種經典。古來祖師大德中國、外國全都蒐羅,選擇做為這部經上字字句句的註解,這多難得,這跟我們的緣多深!如果我們真的明白,要珍惜這一次的緣分絕不空過。

 

  二0一二對我們來說是太好了,讓我們在這個期間之內一年,明年一號到十二月二十一日剋期取證。至少把我們最低的標準定在什麼?功夫成片,只要功夫成片你的往生就自在。前面所說的,災難來了,你想往生,佛就來接引,到極樂世界去修行,成就自己。如果自己曉得,跟這個世界眾生緣很深,在這個過渡時期,眾生需要佛菩薩照顧,你能夠代替佛菩薩、代表佛菩薩來照顧這些大眾,你就應該留,留去自在!你沒有障礙。這樁大事往後三百天當中,這個時間足夠了,只要你真幹。真幹沒有別的就是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才能得到三昧。身心世界有一樣放不下,你就得不到,我們這三百天的時間又空過了。空過了一定要知道,結果是隨業流轉,不知道在六道裡頭又跑哪一道去了。這個地球轉變為四度空間,四度空間的生活你習不習慣成問題,不習慣跑到別的星球上,再去找三度空間去,你跟那裡緣深,習慣了,這四度不習慣,你不會到這來投胎。「法藏比丘正是從果向因」,釋迦如來也是從果向因,這都是不可思議的。

 

  下面兩句還是讚歎法藏比丘,『信解明記,悉皆第一』。信是信受,我們要學,我們對《無量壽經》、對阿彌陀佛、對極樂世界要信受,這是頭一個條件,基本的條件。我們對他不信、不接受,或者是信是勉強的,受也是勉強的,那就很難成就。真的相信,真的接受。經為什麼要講?不搞清楚、不搞明白我們怎麼會相信?我們念念不忘老師的恩,哪個老師最重要?幫我建立信心的這個老師最重要。沒有他,沒有他後頭就不能成就,這個老師太重要了,叫啟蒙的老師。過去古時候學生參加考試,考了狀元,回家去拜老師,拜哪個老師?拜啟蒙的老師。為什麼?那是你的源頭,飲水思源。換句話說,你讀書的時候,你幼稚園的老師是你的源頭,不是大學教授。你從根本這一尊重,所有全部都尊重。連我啟蒙的老師都念念不忘報恩,後頭那還用得著說嗎?自然都是恭敬。

 

  《大乘義章》二卷說,「於三寶等淨心不疑名信」。三寶在形式上看是佛法僧,在理上看是覺正淨,佛者覺也,覺而不迷;法者正也,正而不邪;僧者淨也,清淨不染,這是學佛三個目標。學佛學什麼?就是學覺、正、淨。覺是體,正是相,淨是作用,體相用。不能疑惑,完全相信,為什麼?三寶是自性三寶,不是外頭的;要外面的三寶,你就變成外道,叫心外求法。外面表法要把它會歸自性,就是消歸自性,你才能契入。也就是告訴我們,看到佛像就想到自性覺,看到經典就想到自性正,看到出家人就想到自性清淨。外面是表法的,讓我們看到的時候能回歸到自性,這才得受用。沒有形式三寶提醒我們,我們很健忘,常常把它忘掉,覺忘掉了就迷,正忘掉了就邪,淨忘掉了就染污。我們今天生活在迷邪染裡頭多可憐!學了佛法之後,還在迷邪染裡面過生活,就對不起佛菩薩,佛菩薩教我的東西我沒有認真學習。我認真學習,我天天向覺正淨靠近,遠離迷邪染,這就對了,這才叫真正皈依三寶。三皈依我們每天都在做,給誰做?給每天全世界墮胎的小嬰靈做。你說一天墮胎多少?可憐!給今天這一天被殺害的這些眾生,被人吃掉的,這一天被人吃掉的有多少?水裡游的、天上飛的、地上走的,這些死難的眾生,我們招魂讓他來聽經,讓他來接受三皈依,幫助他們。有善根的真能得度,化解他們的怨恨,幫助他們念佛求生淨土。

 

  「《晉譯華嚴經六》」,第六卷,「信為道源功德母,示現開發無上道」。信是大道的根源,功德之母,母是比喻能生的意思,真誠信心能生無量功德。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為我們示現開發無上道,無上道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大菩提心。「解者,了解,開解,解了」,了是明瞭。「《華嚴經》以信解行證為綱要」,這總綱領。這一部大經就依這四個字分為四大段,大科四大部分。「蓋因真實信解,方能生起真實行證」。我們就知道,今天我們的行跟證都不能成就,原因在哪裡?原因在我們信得不真,這是真話,不是假話。為什麼我們現在這一句佛號不能夠相續,常常會斷掉,常常會忘掉,什麼原因?信心不足。如果具足信心,你怎麼會把它斷掉?不可能的事情。尤其我們如果把這樁事情,時間定在十二月,二0一二十二月,你還敢疏忽嗎?這個佛號你還敢忘掉嗎?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覺心,失去信心果報在三途。你能常常想到這點,你就不敢不信,我真的要想到極樂世界,要想親近阿彌陀佛。一定要真信,不能有絲毫懷疑,一定要真幹,決定不能懈怠。

 

  念佛功夫成就不要勉強,諦閑老法師教鍋漏匠的方法,是最殊勝的方法,一點壓力都沒有,這一句佛號念下去,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不論是白天,不論是晚上,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你肯定成就。這裡頭最要緊的就是拉拉雜雜事情統統放下,這點比什麼都重要。不能再管了,為什麼?你管不了,沒人聽你的,還嫌你囉嗦,你又何必!先把我自己管好,先成就我自己,再成就別人。我剛才講過的,自己成就之後,你想留就留,想去就去,你得這個自在。我們今天沒有能力,想留留不下來,想去去不了,那麻煩可大了,隨業流轉,這叫凡夫。我們遇到這樣殊勝的法門,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你說多可惜。我們一定要成就,替這個會集本、替黃念祖老居士做個證明,我們來作證轉,依照這部經的方法修行,決定往生。讓大眾對這個法門生起信心,這個功德可大!現代人被你影響,往後的人也被你影響。被你影響的就是跟你有緣的,你將來成佛,他們都是你的大弟子,法緣殊勝。蓋因真實信解方能生起真實行證。

 

  「又明記者,記憶分明」,記性好,「於所聞法,記憶不忘,了了分明,故云明記」。「悉皆第一」有兩個解釋,「一者,至高無上,人莫能超」,沒人能超過他,這是第一。「二者,所信所解所契,悉契第一義諦,故云悉皆第一」。跟第一義諦相應,所信的相應,所解的相應,所行所證統統都相應。悉皆第一。這是讚歎法藏比丘,在世間自在王會下,他有這樣殊勝的德行才藝,當然有殊勝不同的成就。再看下面這一段,「行願精進」:

 

  【又有殊勝行願。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堅固不動。修行精進。無能踰者。】

 

  『踰』是超過,沒有人能超過。這更難得,他有殊勝的行跟願,『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堅固不動』。「殊勝者」,這佛教的術語,殊就是特殊,勝是超勝。「事之超凡絕俗,世間希有者曰殊勝。行願者,乃身行與心願相資」。身之所行,心之所願,兩者相應。換句話說,所行所願都是自己歡喜的,是自己愛好的,這樣的人生,我們稱之為幸福美滿。一個人在這一生不容易,像讀自己喜歡讀的書,幹自己喜歡幹的事,在這個社會上不太容易找到。

 

  下面引,「《菩提心論》曰:求菩提者,發菩提心,修菩提心」。這三句話法藏比丘做到了。這個求菩提者,這是他的心,真的發菩提心,菩提心發出來了。菩提心,我們這些年用經典裡面的術語,簡單明白把它標示出來,菩提心的體是真誠,菩提心的自受用,真誠心對自己就是清淨平等覺,每天在日常生活當中,保持我自己的心地清淨平等、覺而不迷,這對自己。對別人,對別人是大慈大悲。慈悲對人,清淨平等覺對自己,都是真誠心,這叫菩提心。菩提心發了要修菩提心,自己起心動念跟菩提心這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要相應。這十個字確確實實是自己的心,自己的心就是這十個字,這十個字就是自己的心,你菩提心修成了。心要修成,它起作用就是言行,言語跟身體的造作就是菩薩行。沒有菩提心,學菩薩行,學不像,一定要真正修他才會像。發心是第一,發心之後要修行,行就是真幹。

 

  「發者,信願也,修者,行也」,就真幹了。「信願行三資糧」,古時候出門旅行,必須要帶的資糧,資是什麼?是帶錢,身上帶一些錢,另外要帶糧食。因為古時候,沒有現在這麼方便,現在有旅館、有餐廳,你省事多了,古時候沒有。我們年輕的時候抗戰期間,那個時候中國還非常落後,出門一定要帶米、帶吃的、帶錢。米做一個長的布袋子,把米裝在裡面揹在身上,晚上到這個地方可以煮飯。沒有那麼多旅館,沒有飯店,所以都必須要自己帶。如果路途很遠,路上沒有小鎮住家,自己還帶個小鍋,你煮東西沒有地方煮,水可以從小河裡頭、小溪裡頭去找,這工具沒有,統統自己要帶,你才能夠出遠門。所以古人用這個來做比喻信願行,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這就等於是資糧,旅行的時候你不能不帶,少一樣都不行。「此三者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信願行少一個都不能成就。

 

  「彌陀號大願王,淨土法門全依彌陀一乘願海」。淨宗這個法門完全依靠的就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稱為一乘願海,也就是本經第六品,這是淨宗修學所依靠的。阿彌陀佛發願,在世間自在王面前發願,就是這四十八願,他用五劫的時間修成功。所以願一定有行,如果沒有行,這個願是空的,願不能落實;一定要讓每一願都兌現,這不是個容易事情。現代人要是看起來做不到,願是可以,願決定做不到。譬如四十八願第一條,他發個願將來他的國土裡頭沒有三惡道,真能做到嗎?這真難!他真修成功,怎麼修成功的,這後頭有說到,願願他都兌現。所以極樂世界怎麼成就的?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功德之所成就,真實功德五劫修行。極樂世界成就了,他就用這個基地,真的幫助遍法界虛空界一切六道眾生,這是大願的主要,是為度眾生的;附帶的,有二乘、有菩薩、有等覺菩薩。真的叫普度,上自等覺,下至阿鼻地獄,沒有不得度的。

 

  只要他具備這三個條件,他真信,真的願意到極樂世界去,行就是念佛,真肯念佛,真簡單容易,一點都不難,什麼人都能做得到。只要肯做,他就決定得生,臨命終時他一定來接引。宇宙很大,眾生很多,往生的人,每天往生不計其數,阿彌陀佛一個都沒漏掉。這是什麼力量?是他的願力。有多少往生的人他就能化多少身,叫分身,化身去接引,一個都不漏。極樂世界成就到現在十劫了,十劫當中彌陀成就了多少人、度了多少眾生,沒法子計算,這個功德不可思議。我們真正肯修,阿彌陀佛將這功德迴向給我們,加持我們,就有很大的力量。我們現在為什麼好像沒有感覺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不是你沒有感受,確實加持你了,你感受不到。什麼原因?因為你半信半疑,想去又捨不得離開這個地方,你的信願行摻雜了很多妄想在裡頭,不純,所以彌陀加持你感覺不到;如果你是純的話,你的感應就非常明顯。有人明顯,有人沒有感覺到,絕對不是阿彌陀佛厚此薄彼,不是的,阿彌陀佛的心是平等,沒有偏愛。確確實實過失在我們自己,這點我們要搞清楚,不能怪阿彌陀佛,不能怪別人。

 

  「以信願持名為宗」,宗是綱宗,綱領、宗旨。「可見願字實為自覺覺他之關鍵。大願能生大力,故與念慧力,同作增上因緣」。願是個動力,世間人不懂,為什麼這些學佛的人,名聞利養他都不要,他還拼命在幹,到底是什麼企圖?是什麼意思?他們在猜猜不透。經上講得很清楚,他也沒去念過。願力,四弘誓願裡面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那個度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幫助、協助,為他服務,全心全力為他服務,什麼都不要,不要報酬。到底為了什麼?為了自他不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所以大乘法裡頭,經典裡告訴我們,叫「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無緣是無條件,我應該做的,像父母照顧嬰兒,全心全力照顧他,沒有條件的,一體。諸佛菩薩覺悟了,覺悟什麼?覺悟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所以關懷別人是真正關懷自己,照顧別人是真正照顧自己,這個愛心跟虛空法界一樣大。愛心就是光明,遍照法界,清淨的愛心,平等的愛心,真誠的愛心,遍法界虛空界。這個世間人不知道,所以他起疑惑。

 

  「《淨影疏》曰:起行之願,名為願力」。這個願產生力用,產生力量,他真的將他發的這個願兌現。「《會疏》曰:願力者,四宏誓願能淨佛國土,成就眾生故」。四弘誓願是諸佛如來通願,所有一切諸佛過去、現在、未來,各人發願不一樣,把它綜合起來不外乎這四條,這四條是諸佛如來願力的總綱。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離不開四弘誓願,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也離不開四弘誓願,這四條確實是總綱領。四條實際上真正講的願就一條,就是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無量無邊的眾生跟自己是一體,同一個心性,同一個阿賴耶,你說關係多麼親密。一個人在社會上沒有理由、沒有原因,他照顧他的父母,照顧他的妻子兒女,為什麼?一家,一體。眾生迷,除了自己家庭之外,別的家庭就不管,那不是我家,與我沒關係,這叫迷惑顛倒。佛菩薩覺悟、明白了,知道所有眾生之類跟自己都是一體,都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兒女,全是。能不照顧嗎?哪有這個道理!還要講什麼條件!

 

  我們到外國,當初在外國住的時候,感到很驚訝,父子在餐廳裡面吃飯,各人付各人的錢。我們感到很驚訝,怎麼會有這種事情?到後來才曉得,外國人不講這些關係,真叫什麼?本位主義,他只有他自己一個。他們在那個社會上成了習慣,看到我們中國人吃飯,有一個人出來會帳,大家感到很驚訝,這怎麼回事情,那麼多人吃東西怎麼一個人付錢?而且還有爭的,這個要付,那個也要付。他們看到好奇,沒見過,我們看他的也很好奇,也沒見過,文化不一樣,風俗習慣不一樣。佛菩薩的風俗習慣跟我們世間不一樣,佛菩薩把所有一切眾生,都看成兄弟姐妹,看成自己的父母兒女,都這樣的看法,真照顧、真幫助。

 

  那照顧人、幫助人得要有智慧,要有能力,沒有智慧、沒有能力你拿什麼東西幫助別人?為了要完成第一願,所以後頭有三願,三願是從第一願來的。我要把第一願兌現,自己必須有德行,德行裡頭包括福報,沒有福報你怎麼照顧別人?所以要修德行;第二個要有智慧,沒有智慧不行(第二個要修法門)。第一個,你看「煩惱無盡誓願斷」,斷煩惱才成就德行、成就福報。這個地方要記住,煩惱是決定不能產生福報的,你想想看,貪瞋痴慢疑能生福報嗎?這個地方要注意到,貪生什麼東西?生水災,瞋恚是生火災,是生災難,愚痴是風災,傲慢是地震,懷疑是山崩地陷,生這個東西,不生福報。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不貪生大富,不貪生大富、生福報,不痴生智慧,不一樣,所以德行才能夠生福報。

 

  「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斷了福報就現前,從哪裡來的?自性裡頭本來有的,自性裡面的福報取之不竭,用之不盡,太多太多了。我們凡夫沒有明心見性很可憐,自性裡頭雖然有,拿不出來。好像你是有錢存在銀行裡,現在身上一文沒有,你要去買東西,人家不給你。自性就是在銀行一樣,我隨時能拿出來,那是什麼?那叫開悟、叫見性的人才能辦得到,明心見性那可以辦到。所以先要斷煩惱,修大福報,有福報沒有學問不能辦事,再學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智慧開了。有這兩樣,有福報、有智慧,你才能救苦救難,你才能幫助苦難眾生,幫他們離苦得樂,幫他們破迷開悟。

 

  諸位一定要知道,佛,你看我們受三皈依念的誓詞,「皈依佛,二足尊」,那二足是什麼意思?第一個是福報,第二個是智慧,足就是圓滿,智慧圓滿、福報圓滿,這兩種圓滿才叫成佛。人家問你,學佛為什麼?學佛有什麼好處?學佛我會得到圓滿的福報、圓滿的智慧,你不學佛就得不到。這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佛教你布施,布施財得財富,布施法得聰明智慧,布施無畏得健康長壽。這三樣東西都是大家所嚮往的,真的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不分信仰。你說錢要不要?每個人都要。智慧要不要?每個人都想要。長壽要不要?各個人都想要。

 

  早年我在美國居住的時候,我們的鄰居這些美國人,他看到我們每天嘻嘻哈哈、快快樂樂,他就很納悶,你的日子怎麼過得這麼快樂?就來問我們,問我,你們怎麼那麼快樂?我們告訴他,我們學佛的。他說佛是什麼?我們修淨土的。淨土是什麼?我說淨土是清淨。這個要,清淨好。第二個快樂,我也要,長壽,那更要了。你看我們淨宗就講這三個,極樂世界!所以我就告訴他,我說你們星期六到我們佛堂來來學,你會得到財富,得到聰明智慧,得到健康長壽;禮拜天你們去上教堂,去拜上帝去,不衝突。我說上帝是你的爸爸,佛是你的老師,一點衝突沒有。你來拜佛,你爸爸一定歡喜,這是個好老師,真難得。你要是住在佛的隔壁不去拜他,你的爸爸就搖頭,我這個兒子,沒出息,在這麼好的老師附近都不肯學習。以後他們真來了,我們特別用星期六,就對美國當地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其他宗教的人,專門替他們開課。講的內容就是怎麼發財,怎麼樣得智慧,怎麼樣得健康長壽,就講這個做主題。學的人不少,他們學了到處給你宣傳,所以學習的人就愈來愈多。我們講的是真話不是假話,沒有欺騙他,我們是真的誠心誠意幫助他,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還有一個最明顯的例子,這佛教道場在哪個地方,跟其他的教一比,佛教是最富有的,我們辦很多活動,都是我們拿錢。他們很奇怪,你們為什麼有那麼多錢?你們的錢從哪裡來的?那時候李木源接待他們,李木源很風趣,他說我們有後台老闆。那你後台老闆是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大富大貴,所以我們的錢用不盡。真的,他們宗教辦活動都來找我們,我們真的都幫忙,毫不吝嗇。他看到我們道場門庭若市,每天到居士林來吃飯的,平均一千多人,來吃飯的不一定是學佛的。因為居士林吃飯不要錢,素食,這是我在那裡發起的。原本居士林每年只有三天,初一、初二、初三三天布施供齋,什麼人都可以來吃。我到那裡之後,我向李居士建議這個天天辦,我說佛經上講得很清楚,愈施愈多。他就真發心來試試看,第一個月是居士林拿錢出來的,第二個月就不要拿錢,外面供養自然來了,送米的、送油的、送菜的,送得太多吃不完。這又不能留,特別是蔬菜明天就變色,怎麼辦?很多宗教他們辦了有養老院、有孤兒院,辦這些慈善機構,我們每天用小卡車裝著每家去送,去幫助他們。我在居士林住了兩年,包括前面一共住了三年半,後面兩年多的時間無比的殊勝。佛講的話一點都不錯,你能夠依教奉行確實就是這樣,你不能不相信。所以四弘誓願這是布施,落實在布施上,三種布施。

 

  最後一條「佛道無上誓願成」,自己一定要成佛,成佛你度眾生才圓滿,你才能度地上菩薩、等覺菩薩。如果你是等覺菩薩,只能度十地以下,所以一定要成佛,成佛才普度。後頭的三願都是為了第一願,你肯斷煩惱,你肯學法門、肯成佛道,為什麼?統統是為了第一願。所以度眾生這一願力量要不強,後面就不能落實,要有強烈的願望幫助苦難眾生,幫他離苦得樂。他苦從哪裡來的?苦從迷惑,迷而不覺這苦,真正覺悟他就樂。這是非常大的一個動力。世間人做事為什麼?為名為利,沒有名利他就不幹。佛法這個動力是什麼?是為幫助苦難眾生,沒有這個心他也不幹。幫助苦難眾生的心太切,這一幹得到諸佛菩薩威神加持,就這麼個道理。為什麼?跟諸佛菩薩同心同願,同一個慈悲心,同一個眾生無邊誓願度,同願,所以諸佛菩薩自然來加持。

 

  「今法藏菩薩所具殊勝之願力,無能及者,是故號為大願王」。法藏比丘無盡的願力是四十八願,在第六品有詳細的介紹,經文也長,註解也非常豐富。那是四弘誓願的細說,那是極樂世界的精華,極樂世界就是四十八願功德之所成就。所以我們如果說是工作太多,沒有時間來學習,你就學這一品經,第六品四十八願。這一品經是《無量壽》的核心,《無量壽經》每一品的經文,全經的經文都是從第六品流出來的。這是阿彌陀佛最重要的一篇開示。我們能把它記住,能夠依教奉行,這跟阿彌陀佛才真的是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這一生往生淨土你就決定有把握,真能去得了,是真的,不是假的。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引用:https://ft.hwadzan.com/dv.php?sn=02-037-0112&lang=zh_TW

敬祝 諸大善菩薩 聞法吉祥 平安健康

自如 頂禮 阿彌陀佛

 

台長: 自如
人氣(8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家庭生活(育兒、親子關係、婚姻) | 個人分類: 淨空法師 |
此分類下一篇: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一三集)
此分類上一篇:淨土大經科註(第一一一集)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