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9-25 16:12:45| 人氣6,77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五常—仁義禮智信(第二集)

推薦 6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五常—仁義禮智(第二集)

蔡禮旭老師 2012/5/2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03-001-002

http://www.dizigui.com.my/Item/2212.aspx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朋友,大家晚安。

有沒有朋友看到我說:“今天不是陳真老師上課嗎?怎麼變成我了?”因為老師這一陣子比較疲勞,有點感冒咳嗽,最好能夠調養徹底,再講課會好一點。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而且從養生來講,一個人生病之後要把他調徹底。假如沒有調徹底,又耗損精力、又着涼了,或者是又累過頭了,那可能身體就會更不好恢復了。所以其實是感冒快要好的時候、病快要好的時候,那個時候要更謹慎,那個時候不可以掉以輕心,這個都是養生當中要非常懂的。諸位太太你們要學好,這樣你們的先生就有福氣了,先生身體健康就是家裡最大的福氣。

希望陳老師好好調養,“有事,弟子服其勞”,這句孔子在《論語》裡面的話,有事情要辦的時候,我們這些學生、弟子出力就好,盡一份我們的孝心。

剛好禮拜一跟大家談一個主題叫“五常”——“仁、義、禮、智、信”。為什麼談到這個“五常”呢?因為《左傳》當中告訴我們“人棄常則妖興”。人偏離了做人的基本德行、常道,“妖”就是很奇怪、很混亂的現象就會興起,就會越來越多。所以現在家庭、社會,以至於我們自己身體上的奇奇怪怪的現象都出來了。這句話提醒我們身體要健康、社會要安定、災害要化解,怎麼做?回到做人的常道上來。所有的問題它的根源在哪?在人心。任何時候你不找到根本,解決不了問題的,必須務本。致力於把所有問題的根本找到,把病根去掉。就像治病一樣,你要知道病根在哪裡,才有辦法治。其實大家現在去問你的親戚、朋友,你問他說,“現在社會這麼亂有沒有救?”有沒救?有救。誰救?

其實坦白講,你們比較有信心。我還沒有遇到傳統文化以前,我感覺這個世界很沒希望,因為我不知道怎麼解決。甚至於我自己在從事小學教學工作,我看到的不是一代不如一代,是一年不如一年,就是它下墮的速度太快了。吃公家的飯吃不下去了,政府給我們薪水是教育好下一代,結果在我們眼前是一年不如一年的學生,那這個有愧於公家的信任。所以後來才靜下來學習傳統文化,才知道缺什麼?缺德,就是缺了這個根本的教育,缺德教育。

所有的怪現象都是因為根本的人心出問題。《尚書》,這是很早的一本中國的經典,裡面提到的:“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在這個時代大家再去翻開經典,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他一句話就把問題都講完了,是不是?你現在去看一大堆所謂的專家寫的書,看一大本你都還搞不清楚到底要怎麼解決,可是老祖宗的一句話就給你講明白了。就像老子也說的:“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道什麼是天理、什麼是常道,這個是明白人。不知道什麼是做人的常道了,他就不知道怎麼做人,每天做得很多的事都是在造成自己人生的災禍。有沒有?“妄作凶”。

比方教育孩子,現在幼兒園就開始教競爭。教科書、課程裡面編的,“哇,好新啊”,好不好?好不好?“新編出來的教科書呢,趕快學,不然你就落伍了。”你有沒有感覺現在的人很怕落伍?是不是?很怕沒面子。人家都看那一本書,人家都學那一本書,我們趕快學。也不知道那個是邪的還是正的,就趕快學了,他沒有判斷能力。

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我有一個好朋友,他看了一些西方功利的這些教育書籍,然後他說西方很平等。從打那一天開始,他就跟他女兒講:“女兒,我跟你平等,你直接叫我的名字就好了。就是Micheal還是Peter,就直接叫名字就好了。”有沒有道理?“這個都很新的,你不跟,人家笑你落伍。”怕不怕?結果一個禮拜他又來找我,他說:“完蛋了。”我說:“什麼事?”他說:“我女兒都叫我名字,現在已經騎到我的頭上去了。”

所以能學經典,是人生最大的福氣,不學經典,亂像叢生。現在種種亂像,都是偏離經典的教誨所產生的現象。

《弟子規》中告訴我們“稱尊長,勿呼名”,你要尊重長輩,怎麼可以去直呼父母的名號呢?什麼是平等?平等、尊重,重要的是那個尊重。請問大家手指平不平等?不平等。我要讓他平等,你給我一把刀,切下去全平,好不好?那就完了。

現在太多似是而非的想法,諸位要搞清楚,拿經典印證一下。不然現在越是專家會把你的腦袋講得暈頭轉向。你們有沒有看那個電視節目,三五個專家在那裡討論一件事,講到最後你也不知道要聽誰的。我曾經聽說有人去參加學術會議,五個教授在那裡討論同一個主題,討論到最後教授在上面吵架。為什麼?因為他們跟的人不一樣,有些人跟蘇俄的教育系統,有些人跟歐洲的教育系統,有些跟美國的教育系統。請問你們跟誰?跟聖人嘛。哪有人去跟那個沒有覺悟的人走?你看愚不愚痴?愚痴就要受大難。

請問大家,自由、平等、博愛好不好?你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自由,最後會社會失序。英國發生大暴動,有沒有?搶那些東西,好多年輕人去搶,自不自由?“自由”沒搞清楚就變亂來了;“平等”沒搞清楚,孩子就騎到父母頭上去了;“博愛”沒搞清楚就變亂愛了。什麼是博愛?一定是建立在孝的基礎當中才有博愛。

有沒有感覺自由、平等、博愛這一些多美好的口號都在我們這個時代出現,可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最自私。有沒有道理?你們沒反應,你們不承認呢。人要承認了才能修行,你不承認就是自欺,就修不了了。我們必須承認這個事實,我們這幾代人太自私了,都先想自己。為什麼讀的書最多,小學、初中、高中畢業百分之九十幾,有沒有?結果連做人都不知道、孝道都不知道。還談什麼博愛?都是口號,都是標準答案寫在考卷當中。出來都自私自利,最後都是偽君子了,是吧?請問大家紅綠燈你闖不闖?(眾答:不闖。)標準答案。所以不是學歷能夠給我們修養,是這顆心真正聽從聖賢教誨,把自己的本性給找回來了,這才是真的。這個時代是已經到了不得不沉澱下來省思:我們到底往哪裡走?

今年的災難特別多,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今年地震的頻率已經是超乎想像的高,美國最近的龍捲風就出現一百多次了。然後美國東北方從很炎熱突然下了一場大雪,一夜之間二十五公分的雪。大家想一想,本來天氣很熱,就突然下了一場雪,積了二十幾公分高。這種種異像都是上天在提醒人類要回頭了,“作不善降之百殃”。

那我們現在知道了,要走回真正做人的德行,標準在哪裡?這個我們就要找出來了。一般最常講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五倫”是講倫常關係,基本的處事德行。“仁、義、禮、智、信”,五常。

“五倫”我們複習一下: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這三個是在家庭裡面的倫常;出社會:君臣有義、朋友有信,這個是五常。可是大家留心,現在要找孝子容不容易?不容易。要找道義夫妻容不容易?離婚率越來越高。要找忠臣容不容易?都是偏離了常道。大家看到沒有?“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現在所有的亂像都是偏離了這一些教誨。

就像剛剛跟大家講的,幼兒園就開始教競爭、教自私自利,教錯了。以前是“讀書志在聖賢”,現在是讀書志在賺錢。你看這個偏得很厲害。再來,你看以前五千年來教育制度沒有改變,就是教這個。一變,變成教什麼?教知識、教競爭,只教技能不教德行,麻煩就來。以前的政治找人才用哪兩個標準呢?“孝廉”,舉孝廉。孝順,他就有德行的根本;廉潔,他有做事的根本,就是他不會貪污。這做人做事的根本就兩個字,你看古人多有智慧。結果我們現在選政治人才,沒這個標準了,學歷很高的、口才很好的、家裡很有錢的,是不是這樣?這樣能選出忠臣嗎?所以都是偏離正常的軌道了。

包含結婚是人生大事,請問現在的人在找對象的標準是什麼?少奮鬥二十年是不是?有車子、有房子,少奮鬥二十年,橫批:不是男人。那不是男子漢了嘛。男人是天,要有責任感,那變吃軟飯的了。你看男子漢大丈夫,現在偏成這個樣子了。這個天地哪有不亂的道理?

所以我們看詩三百,《詩經》三百首左右,第一篇叫《關雎》,就教夫妻關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代表什麼?男人找另外一半要找有賢德的人。現在都是找好看的人,又是找有錢的人。德是本,“德者,本也”,其他的這些錢財、長相是末。現在叫“本末倒置”,所以離婚率很高,為什麼?錢靠不住,長得好看也靠不住。為什麼?長得好看能看多久?早上娶回去,下午就跟你吵架了,你能看多久?最後看的都呃……氣嘛。現在有早上結婚下午就去離婚的。而且我覺得連現在人的“好看”都很奇怪,那個臉一定要這樣,沒有的還要去切掉整容。你說人顛倒到所以然處,那個相貌是很圓滿、很有福報,他還把它切掉,還要拿錢去叫人家“幫我切”。我們的祖先在天實在很難受,子孫怎麼不聽他們的教誨,都偏到所以然的程度了。

我們今天主要談的是:常道在哪?這個“五常”是標準,“仁、義、禮、智、信”。而我們老祖宗教給我們的學問是“天人合一”。人現在不懂道理很可憐,像現在的災難是空前的,五千年來沒有說人類的災難頻繁到這種程度。我想都已經是以前災難的幾百倍、甚至快到千倍的程度,誇不誇張?很誇張。

而以前,我們不要講遠的,就講清朝好了。只要有旱災出現、水災出現,皇帝馬上齋戒沐浴,自己先沉澱、吃素食,然後調整心情,到天壇去向上天懺悔:“國家有災是我沒有德行,沒有把老百姓教好、帶好。”天壇是祭天的地方,你們去過北京的天壇沒有?沒有也看過照片吧?那個很莊嚴肅穆的地方,那是歷代皇帝只要有災禍出現,他們就馬上先反省自己,去懺悔,求上天降福。

清朝康熙皇帝他們遇到旱災去求雨非常誠心。去的時候本來是晴空萬里,沒有一片雲。當他在那裡念祭文的時候,昭告上天、祈求的告文的時候,雲就開始飄過來。等到他祭完回宮之後,雨就下下來了。這感應是很快的,孝感動天,至誠感通,這是真的。而且不只北京下雨了,馬上從各省都快馬加鞭,把奏章遞迴來,各地都開始下雨了。

這是離我們很近的一百多年前的清朝而已。可是請問大家,現在全世界都是在災難當中,有哪一個國家領導人出來說“我錯了,我沒有德,所以才會讓整個國家有這麼多災難”?

諸位朋友,經典重不重要?沒有經典沒有一個人是明白人。而這樣的智慧、這樣的修養,在中華文化當中有,所以把中化文化弘揚到其他民族很重要。七○年代湯恩比教授說:“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要靠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大家現在再聽這句話,有沒有感覺更不一樣了?你現在翻開報紙,那些災禍越來越多。怎麼辦?你得讓他們明理,不然他們不懂。

現在這個《群書治要》是唐太宗命魏徵大人編的。我們現在也是在跟大眾交流《群書治要》,每個禮拜六下午兩點半到六點。一開始就講君道,結果翻成英文,外國那些政治家一看都覺得聞所未聞,從來沒聽過,“哇!你們以前的天子遇到這些情況都是自己懺悔自己呀?”他們很難想像,“哇!愛民如子。”他們看了也很感動。

這個“天”是指小到你的身體,大到整個自然環境,都屬於“天”的部分。人,“人”是什麼?主要是指人心。它是不能分開的,人心一善,身體健康,然後風調雨順。福地福人居,這個人善良,這個地方都受好的影響。人心一惡,什麼癌症都有,三十年前哪有這麼多癌症?結果現在這些疾病越來越多。

甚至於我看很多,我看到有一個國家好像是說雞有瘟疫,結果一殺殺了九萬五千隻雞。請問大家,你覺得這樣可以解決問題嗎?其實這種解決方法,很可能反而天地之間這些生命的怨氣會越來越重。任何處理方法不能違背“上天有好生之德”。你看人現在處理事情就是:只要對我不利了,殺無赦。有沒有道理?對。“我怕它會傳染給我,不管它會不會傳染給我,先殺再說。”殺氣現在太重了。請問大家,為什麼雞會得那個病?兇手是誰?你們很會判案,你們怎麼知道是人?為什麼那個雞的體質這麼差?免疫系統這麼差?因為人現在養它都給它吃荷爾蒙、吃抗生素,然後給它催大。本來一隻雞是好幾個月(四個月、六個月)才長大,現在二十幾天就長大了。然後又把它全部關在一個很小的地方,一個感冒了,就全部都感冒了。所以一直就給它抗生素,結果吃到最後抗生素都沒效了,病就出來了。所以那些雞、那些牲畜的病是被誰逼出來的?被人逼出來的。

你說人為了一個慾望,殺害了多少生命?大家想一想,人這一個三寸不爛之舌,一生要吃掉多少生命?其實坦白講,你吃那個動物,哪裡有感覺?就這個舌頭,就三寸。吞下去還有感覺嗎?你有沒有看到一個人吞下去了,“嗯,好好吃,好好吃”。而且告訴大家,大部分是什麼好吃?調味料。把人的舌頭吃得都麻木了,吃不到食物的(青菜、玉米)那些原味都吃不出來了。結果吃啊、吃啊,必須吃很多肉,把森林都砍掉了,因為要養這些牲畜。一個嘴巴的慾望,整個人類的大自然都失去平衡了。

現在這個慾望恐怖到不只殺動物,還殺什麼?殺自己的親生孩子。大家知道這個慾望的厲害了吧?就放縱自己的慾望,然後去墮胎,現在很多少女墮胎的次數嚇死人。我們曾經遇過一個女孩子墮十幾次,可是她在講這一件事的時候,那個語氣是什麼意思?是覺得自己很厲害。現在的孩子我們沒教他德行,我們這一代的成年人真的是太對不起他們。現在一年全世界登記的墮胎數目就有五千萬。那是有登記的,沒有登記的可能要翻一倍。所以偏離了整個上天的好生之德,怎麼可能說人類的身體跟自然環境會好?那是不可能的。

“仁、義、禮、智、信”,而現在人沒有“仁、義、禮、智、信”,做的是什麼事呢?“殺、盜、淫、妄、酒”。好像上一次禮拜一的課有跟大家寫到一段話,您看完這一段話,整個身體跟大自然的問題都明白了。

“殺、盜、淫、妄、酒”是一切惡業。你造了這個惡的種子,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到了,人生的災禍就來了。所以災禍是自己造惡所感召來的,這個怨不了任何人。“殺、盜、淫、妄”是一切惡業。

“貪、嗔、痴、慢、疑”,現在要找到健康的人,實在是很困難。因為我們整個成長缺乏道德教育,這些錯誤的行為跟心態我們或多或少都有,所以身體很難健康。“貪、嗔、痴、慢”是一切病因。有了這個心地上的病因,又做了“殺、盜、淫、妄”的事情,結果就會不好。

“怨、恨、惱、怒、煩”這種心態是病緣,是一切病緣。種了惡因,又有這個惡緣。你說現在人一天不情緒化、不起這個念頭的多不多?脾氣都特別大,“怨、恨、惱、怒、煩”冒起來了。

這樣的結果是什麼呢?臟腑失調。從身體來講,在我們眼前就會出現臟腑失調。大家注意看,現在十幾歲得心臟病的人很多,一、二十歲就有糖尿病。這以前來講根本沒聽說過的,現在越來越多。臟腑失調,天地異變,是一切呈現出來的病果。身體生病了,地球也生病了。這只是一開始的病症出現了,後面還有更嚴重的病報,所以我們要趕快回頭。現在臟腑失調、天地異變已經呈現給我們看了。假如再不回頭就接着更嚴重的問題出來了。疾苦、短命,最後很嚴重的病,甚至壽命就沒有了。疾苦、短命、自然災禍是一切……最後呈現出來嚴重的病報。

現在問題都講完了,造了這個惡業,又有這個病因:“貪、嗔、痴、慢、疑”,又有這個病緣:“怨、恨、惱、怒、煩”,呈現臟腑失調、天地異變的病果,疾苦、短命、自然災害是一切病報。

知道病就可以治了,治病要吃藥,所以“仁、義、禮、智、信”是一切病藥。大家要不要吃藥?你們沒有反應呢?我都講不下去了。大家要不要吃藥?這個病藥吃下去,所有的問題才能解決。其實很多人一談到這個說:“哎呀,這個是不是迷信?”

現在災難問題,在很多國際這些科學家的會議都在討論這個問題了。在二零一零年澳洲開的一個國際會議,就是在專門討論世界和平的,其中就有一個主題就是“二零一二年討論”。而近代物理的一個領域叫量子力學,他已經研究出來了,以前的整個物理在這三四百年來有一個嚴重的錯誤。三四百年,諸位朋友,你今年幾歲?告訴大家,你讀的書裡面很多都是錯的,你相不相信?可是你都讀它,你看我們這一代好可憐,我們這一代是給人家做試驗的。不讀老祖宗的智慧,然後讀很多不確定的道理。

包含學經濟學的,有一個得過諾貝爾獎的人講了一句話,說:“企業唯一目的,賺取利潤。”這句話對不對?對啊?那你有沒有良心?唯一目的就賺他的錢就好了。有沒有看到企業為了賺錢,把整個大自然搞得亂七八糟,山川全部都污染了,是不是?對。它教科書教的,“企業唯一目的,賺取利潤。”管它那個水變黑了、變濁了,反正我就賺到錢就好了。這一句話居然編進教科書,而且它已經在大學教了幾十年了,最近才把它請下來。才講了一句話:“企業要有社會責任。”都已經錯誤那麼久了才導回來。

可是我們假如讀孔子的書,我們怎麼可能會偏頗成這樣?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是非常明白做人的道義,你賺錢也要從道義中出來,你是去服務人們的需要。“利自義生”,你的利益是從盡了道義之後,很自然所賺取的財富。“利自義生,財自道生”。

結果現在為了賺錢,都很多製造黑心食品,損害人的健康。包含現在人心惶惶,吃東西以前先說:“這個哪裡來的?”哪裡以前那個有問題,不可以吃。

在大陸有山西晉商、安徽徽商,全部都是依照道義,結果這個商團幾百年都不衰。現在都賺蠅頭小利,富不過一代,都是違反常理。“君子喻於義”孔子教的,“小人喻於利”。教科書裡面說“企業唯一目的,賺取利潤”,那企業不都是小人?是不是?哪有只講利呢?小人才只是在斤斤計較,就是他的自私自利。大家有沒有看到,這些經典每一句都是把所有問題一句話就講完了?有沒有?所有社會問題是不是這一句話就講完了?

為什麼父子會告上法庭?利;為什麼夫妻會離婚?沒有道義,“見色忘義,見利忘義”;為什麼現在的員工不忠誠?這兩個字就講完了。有沒有很複雜?為什麼現在好朋友交不到?都重視利了,變得很快。交不到好朋友不能怪別人,要問自己,自己有沒有忠肝義膽,有沒有?你們沒什麼反應,拿給我看看。我們待會舉例子,看到古人真的是我們的風範。

大家看這個“仁、義、禮、智、信”跟整個五臟是相通的。木屬仁,義是金,禮是火,智是水,信是土,跟“金、木、水、火、土”相應。

再來跟“五臟”。“五常”、“五行”,接着五臟。肝屬木,所以暴怒就傷肝,怒氣一起就把人家嚇壞了,根本就沒仁慈心,這是怒。肺屬金,心屬火,腎屬水,脾屬土。

你的情緒,這個“怨、恨、惱、怒、煩”也會影響你的“五臟”。怒傷肝,惱傷肺。你們有沒有看過,擔心兒子擔心到一分鐘嘆好幾口氣,你們看過沒有?就在那煩惱到傷他的整個肺。然後恨傷什麼?恨傷心。煩傷腎,你事情很繁忙的時候,然後說:“我的腰怎麼那麼痛?”那個就是透支了,然後常傷到腎。怨傷脾,你假如看誰都不順眼,吃飯都很難吸收,就會長得瘦瘦的,跟我一樣。我是現在開始學了,度量要大一點,慢慢就不怨人了,就會胖起來。所以《大學》說“心廣體胖”,就是你肚量大的人不會跟人家計較,量大福也跟着大。

除了這幾個以外,您看剛剛我們講的“貪、嗔、痴、慢、疑”是一切的惡緣,都跟這個有相關的。我們看,嗔,發怒,傷仁、傷肝;義,不能取不義之才,起貪就傷義了;智是水,表智慧,所以你愚痴了就傷腎了;有禮,要謙卑、恭敬,傲慢就傷了這個禮,也就傷了你的心了;疑,懷疑心很重了,就不信任人,就傷你的脾胃了,這是疑。你看“貪、嗔、痴、慢、疑”也都相應。所以“天人合一”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開始來深入“仁、義、禮、智、信”,從今天開始,我們一切處事待人都離不開“五常”,身體會越來越好,你是養浩然正氣。你有怨、起疑心了、傲慢了,那個邪氣就進來了。你有沒有看過哪一個人生完氣說“神清氣爽”?生完氣一定很累的,毒素都上來了。我們開始把這個法藥吃下去,不只自己身體健康了,整個大自然才能夠改善,社會的衝突才能化解。

“仁”,我們看到這個仁字:兩個人,想到自己就能想到他人。仁者是懂得愛人、懂得推己及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自己不願意人家亂譭謗你,你也不能去譭謗別人。你不希望人家在背後講你壞話,你也不能背後講別人的壞話。所以這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恕道”。“恕道”如其心,設身處地,“我自己不願意了,人家也不會願意這樣。”今天你的下屬對你很無禮,你很難過,你也不能對你的上司無禮。有沒有道理?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現在有一些父母他的女兒已經三十歲了,她每天很急:怎麼還沒有嫁?然後就跟女兒講:“你趕快去給我嫁,趕快去找對象。”她女兒跟她說:“你都不幸福,幹嘛叫我嫁?”她媽媽一聽,“對,我常常吵架,他們從小看了都不敢結婚了。”有沒有道理?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婚姻不幸福,怎麼一直要給女兒推下去,叫她結婚?請問她能幸福嗎?結果這個媽媽一想:對,我都不幸福幹嘛叫她嫁?不過三十秒鐘以後,這個媽媽又說:“反正你就是給我嫁就對了。”現在每個人都有他的道理,沒辦法。

我給大家做一個比喻,你今天走在路上突然掉到一個坑裡面去了,摔得四腳朝天,摔得很痛。等你從這個洞爬出來了,你下一步會做什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會怎麼做?把它怎麼樣?填起來是吧?你們動作這麼快,那洞挺大的。先到前面做一個牌子,“前面有個洞”,然後回來慢慢填。對,這個就是恕道,就是仁。可是,我們今天婚姻不幸福就好像掉到這個洞,你要先把它填起來,是不是?哪有說你都沒有填起來,然後跑到旁邊的樹底下,看到下一個人掉下去,“哇,不是只有我。”現在人真的,這個恕道沒有,自己離婚了,聽到別人離婚,“哦,舒服一點,不是我而已”。這不對!要“人饑己饑,人溺己溺”。人家苦了、人家餓了都替他難過才對。所以人現在真的缺恕道、缺仁。

我那一次聽了一個故事,印象很深。有兩個老太太坐在一起,她們已經是老朋友了。其中一個老太太就唉聲嘆氣:“哎呀,我那個兒子娶了媳婦就忘了娘,而我這個媳婦什麼好東西都往她娘家拿,我很命苦。”講到這裡,這個老太太就問另外一個老朋友,“你最近過得怎麼樣?”“哎呀,我最近過得還不錯,我女兒都從她婆家拿東西回來給我。”所以你看,別人怎麼苦都沒關係,不能苦自己就好了,哪怕這個快樂是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他都不管。

所以人要恢復,你看現在多少青少年的快樂就是在花他父母的血汗錢。現在人麻木了,被什麼麻木了?慾望。剛剛舉的,麻木到墮胎墮那麼多都不覺得是錯,你看偏離做人的常道。虎毒不食子,可是現在每天殺害的是人類自己的親生骨肉。

仁慈,我們常提到這個“仁”,就會想到仁厚、仁厚,厚道,不能刻薄,不能講話讓人家很痛苦,刺傷別人,這個就不仁。而這個厚道在哪裡表現出來呢?就是先考慮別人的處境。

在明朝有一個教育部長叫馬生。馬生他的父母是四十歲左右才生孩子。孩子生下來四歲的時候,婢女抱著這個孩子不小心從高處讓孩子給跌下來了,跌到左額頭嚴重的撞傷就去世了。結果父親知道了,他四十歲才生了這個孩子,孩子已經四歲了,那等於是他已經四十五歲左右了,結果兒子死了。假如你是那個父親,你當下看到那個婢女是什麼心情?可是人死不能復生,這一個父親馬上跟他的婢女講:“你趕快走。”因為他可以想像得到,這個婢女回到他家庭裡面去,那可能會被活活地打死了,所以“你趕緊走”。

他回去以後告訴他太太,是他不小心。然後他太太,這個命根子,他太太年紀那麼大了,可能都生不出孩子來了,好幾次撞她先生,控制不了情緒。最後問說:“那個婢女去哪裡了?”就找不到了。這個婢女回到家裡,就跟她的父母講整個事情的過程。她的父母(婢女的父母)每天早晚向上天祈禱,一定要讓馬先生趕緊再有貴子。一個人做到人家早晚都祈求他們家有福報,這是感人至深,結果隔年就生了馬生。這個馬生生出來的時候,額頭左邊有一個胎記,紅紅的。大家知道沒有,怎麼來的?就是那四歲摔下去了,還有胎記。

這不是我分析的,那是西方科學家分析的。西方在這幾十年有很多人投入一個什麼研究呢?輪迴轉世。他要用科學來證明,確實證明了。很多前世有胎記,比方說這裡有一個胎記,他就是前世意外的時候就剛好撞這裡撞得特別嚴重,他的意念就覺得這裡受傷,所以會形成他身體有這個胎記。包含有一些人生出來可以記得他前世,然後科學家就趕緊去調查。這個孩子才五歲、六歲,說在隔壁村哪一個位置那個人是我前世的先生。然後就問、比對,都準。一個六歲的女孩子去看到他先生娶的那個太太會吃醋。所以人怎麼有這麼多執着,挺累的。做人累不累?

然後還要證明:真的是他前世的太太嗎?他就給那個小女孩講(這是印度人),他說你講一件事,只有你跟你先生知道,其他人都不知道的。那個小女孩說:“有,他跟我借多少錢,只有我知道。”其他人都不知道,只有他太太知道,結果這個小女孩講出來。所以人有過去生,也有什麼?未來世。人就是明白了這個真相,他會用這一生好好地積功累德,他這一生往後可以有更好的地方去。靈魂是不會死的,我們要瞭解這些真相。

結果這個馬生後來就當到教育部長,那個時候叫“司徒”。這就是仁慈庇蔭了他的後代子孫。這個是“仁”。

而諸位朋友,你們有沒有去查過,你們最早的祖先是誰?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你們去認祖歸宗沒有?百家姓你們要去查,我們姓蔡的是周文王的後代。我曾經有瞭解到,像大舜的後代,陳、傅、田姓,這幾個姓氏是舜王的後代。您的尊姓有在黑板上的舉手?你看你們連祖宗都不認識,祖宗四千年前的德行在庇蔭你,你都不知道。你一知道你的祖先,我跟你保證每個都是聖人,因為就是聖人的後代才五千年還在傳承。全世界只剩我們這個民族,其他的文化都斷了,這不是偶然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我們的祖先是倫理道德起家的。現在全世界也要靠這個民族的倫理道德來挽救劫難。所以這個時代的華人要以天下為懷,要有這種氣度、胸懷。因為只有我們這個文化的東西可以救這個世界。

周文王有一次剛好他們在建一個靈台,在挖洞的時候,就挖到有骨骸。當然那個骨骸不是很正式去葬的,是亂葬的,挖起來的時候也不知道是誰的祖先的骨骸。他就命令要把這個枯骨把它埋好。下屬就問:這些骨頭又不知道他們是哪一家的祖先,那就沒有辦法去葬了,骨頭有主。

結果周文王講:“我是一國之君,我就是所有這些骨骸的主。他們都是我的親人,用我的名義把他們葬就對了。”他的仁慈心,那種憐憫心到誰呢?連對枯骨都是這麼仁慈。我聽完這個故事就很感動,要效法自己的祖先的精神。結果這個事情傳開了,老百姓說,連對枯骨都會這麼有仁愛心,更何況是人呢!是吧?

商朝創國的國君是商湯,湯王。湯王有一次剛好看到人家在捕獵,東西南北都有網,就把那個動物團團都困住了。要捕殺的時候還唸著說:“天上的、地下的、東西南北的,全部都跑到我的網裡面來被我抓住。”結果商湯看到這個情況,就跟他們說:“你們不要這樣捕。四面網去掉三面,只用一面來捕。”然後邊捕的時候告訴這個捕獵的人說:“你們要換念的詞。怎麼念呢?‘該往左的趕快往左逃命,該往右的趕快往右逃命,真的是命該絶的,自己跑到我的網來,那就沒辦法。’”真的,老百姓也很聽他的話,就這麼做。結果這個事情傳開了,人家說商湯太仁慈了。就因為這一件事,有四十六個國家來依附到商湯的國家裡面。
跟大家講這些故事,是告訴大家,我們的祖先是倫理道德起家的,很仁慈。

再來“義”,什麼是義呢?合情、合理、合法。見義勇為,見利思義。有利益可圖了,要想想這個有沒有違背道義,不可以取不義之財。包含這個義就是義務、本分、奉獻都跟這個義有相關。而我們跟親戚、朋友之間都應該有這種道義,所以在經典當中有講到親戚朋友之間的道義。我們現在在講這個“五常”,大家邊聽,主要是要觀照我們自己,有沒有效法這些精神。大家不要邊聽邊說:“對呀對呀,那個人最沒有道義了,那個人最不仁慈了。”其實我們要去講別人以前,首先要先問問自己,自己做好了沒有?自己都做不到了去批評別人,人家不能接受的。這個都是在針對自己來反思的。

“難與能與”,親戚朋友之間盡道義可以表現在哪裡?你自己生活都不容易了,可是看到親戚比你還要困難,你會在財物當中支持他,“難與能與”。

“難作能作,難忍能忍”。這個“難作能作”,比方媳婦之間,可能這一家有三個兄弟,娶了三個媳婦,媳婦之間不要去計較,多做,只要家裡和諧就好了。不要斤斤計較很多工作,最後為了一些工作就吵起來了,“難作能作”。

“吃虧是福”,現在人太會計較了,做一點就不高興了,“為什麼不叫他做叫我做?”不要計較,學吃虧,人欠你天會還給你。那個愛計較的人是憂鬱症的高危險群。他每天就得失計較,他睡不好覺,久了就得憂鬱症。肯吃虧的人絶對不得憂鬱症,而且躺下去五分鐘之內就睡着了。

在宋朝的時候有一個女子叫崔少娣。她嫁過去那一戶人家有五個兄弟,她嫁給了那個最小的(老么,第五個)。嫁過去以後,她娘家拿什麼好東西她都是先給這些嫂子還有這些侄子,“難與能與”。然後家裡的工作這幾個大嫂在那裡吵:“你做了、你做了……”她說:“我最小,讓我來。”她不怕付出,不計較“難作能作”。人家亂給她發脾氣了,她包容,“難忍能忍”。

結果她嫁過去,人家本來是說她凶多吉少,為什麼?那四個大嫂常常吵架,還拿武器打架,這個是經書上面記載的。家裡本來是鬧得很厲害的,結果她過去用德行,一年之後她四個大嫂說,“我們這個五嬸真賢德,我們跟她比起來真不是人。”她們自己講的,結果四個都改好了。為什麼?“人之初,性本善”。感動不了身邊的人,還是我們德行不夠。三個“難”,她都做得很好。

“密事相語”,他心裡有什麼苦衷找你聊一聊,會比較舒坦,你是他的知己。但是不能再去講給別人聽,“不相發露”,不然他就會覺得你好像在取笑他、出賣他。這樣就不好,這樣就對不起他對我們的信任。“不相發露”。

“遭苦不捨”,他在苦難當中了,絶對不棄他而去,盡心盡力幫助他。

“貧賤不輕”,他家裡比較沒有錢,絶對恭敬他,甚至想到他以前對我們的好,不可以輕視他、瞧不起他。這樣人才有道義,這是“義”。

“禮”,禮則敬,恭敬他人。孔老夫子的德行“溫、良、恭、儉、讓”,溫和、善良、恭敬他人,這是禮。節儉也是禮,節儉就是懂得節度。禮就是有分寸,你揮霍天地的資源這個就是無禮、沒有節度。現在整個大自然濫砍濫伐,這個都是無禮,不知道節度。“溫、良、恭、儉、讓”,讓也是禮,禮讓、謙讓,都是禮。

我們與人相處,常常記得六個字,常說這六個字:請、謝謝、對不起。這個都是有禮的一個態度。這個很平常的言語,可是你時時都提起來,你的氣質會不一樣。請人家幫忙,一定這個“請”字要說。現在“請”沒有說了,“哎哎哎,那個拿過來”,“請”變“哎哎哎”了,那就很不恭敬了。

“謝謝”,這很重要。人常常講“謝謝”,就會常存感恩的心。現在人沒有這種感恩的心,會變成什麼?所有的人給他的都視為理所當然。那人就會不知恩,還會苛刻。人家為我們付出還不高興,還挑東挑西的,這個都要不得。人生在世,沒有任何人應該替我們做什麼,所以對每一個人的付出都要存感恩的心。謝謝大家,聽我在這裡囉嗦了一個多小時。

還有“對不起”,對人失禮的趕緊道歉,讓人難受了趕緊道歉。這個對不起啊,別人錯了要對不起哦。假如他來撞你呢?他走啊走啊,你明明站在那裡,他還來撞你呢?你當下講什麼?“哎哎?”他假如撞到你,你說:“啊,對不起。”那個人會突然:“是我撞你,你還跟我對不起?”你們去試試看,人家撞你,你說“對不起。”“我撞你,你還對不起?”“對,因為我站在這裡,所以讓你撞到了。不然你不去撞別人剛好就撞到我,所以還是我不對。”

你假如有到這種修養,你脾氣就沒有了。人家撞你,你還會很自自然然地先給他說對不起,這種修養會感動人。說不定你在坐公車的時候,有一個人跑過來撞你,你可能就把《了凡四訓》送給他,把《弟子規》送給他。“你這個人怎麼這麼有修養?”“我都聽老祖宗的教誨。老祖宗留很多好的經典,來,這一本送給你。”

我們當時候學傳統文化的時候,那個車子後面全部都是經書。一有機會馬上書就送出去了,說不定他們家的命運就改變了。我們已經改變命運了,當然希望更多人改變命運。

而這個“禮”,它是還起到一個什麼作用呢?防患於未然,防微杜漸。它能在事情還沒有嚴重的時候就把它杜絶掉。可是現在人不懂禮教的重要性,現在結婚都沒有重視像以前那個“六禮”。那些禮儀本身都在教化人,瞭解到婚姻是道義的結合。結果現在婚禮沒有了,離婚率越來越高。因為人把婚姻當兒戲的越來越多,他不是道義了,甚至是一時的激情建立起來的,就非常危險了。這個情況在幾千年前老祖宗就講:婚姻之禮廢掉了,婚姻這種禮儀沒有了,則“夫婦之道苦”。所以現在離婚的、外遇的非常多,這個都是沒有禮教所衍生出來的問題。經典都把現在的亂像都指出來了。則“淫闢之罪多矣”,做這些淫亂的事情、邪惡的事情的就越來越多了。這個是“禮”。

還有“智”,有理智就不意氣用事,有理智他對一個事情,他懂得慎思,他也懂得慎重。比方教孩子,三歲看八十,你從小要把他的好習慣養成,不能讓他講謊話。

司馬光很有德行,他第一次說謊,他的父親把他糾正過來,他一輩子所做的事,沒有一件見不得人的,都是光明磊落的。他的父親有智慧,成就了他的德行。“慎思”。再來“慎重”,任何一件事情“絶交不出惡語”。這個朋友這一件事情以後可能不相往來,可是絶對不要講罵人的話,要善終,不要跟人家結怨。為什麼?因為地球是圓的,繞繞繞最後可能又碰頭了,所以人家惡意對你,你連一句惡言都不講,善終了。大家注意善終以後是什麼?又是一個開始,春、夏、秋、冬,冬以後呢?春,它是一個循環。時時不跟人結怨,都有善終的人,他的人生會越來越好,跟人都是廣結善緣。

而且大家要瞭解,人處在團體當中,人在做事,旁邊的人都在看。人家惡意對你,你完全不跟他計較,你一點都不吃虧,你贏得的是什麼?是人心。所有的人佩服你的修養,天底下沒有吃虧的事情。那個會用嘴巴去罵人,然後很強勢對人,好像他把人壓下去,那個是輸得最慘的人,那是很沒智慧的人。

再來,有智慧他會抉擇,什麼時候在抉擇?念頭要抉擇,都要是正念,不要有邪念;再來,言語要抉擇,禍從口出,要會擇言;病從口入,要會擇食,你要吃真正對你健康的食物;再來,看電視要會擇節目,你不要看那些壞亂心性的東西;還有擇偶、擇業,你的行業、你的終身伴侶;還有擇友都要智慧,你要交什麼樣的朋友;最後連住的地方都要抉擇,“昔孟母,擇鄰處”是吧?《孟母三遷》。

你們買房子的時候,有沒有考慮到孩子以後的教育問題?你們沒有反應,你們要做孟母。所以《論語》裡面才說“擇不處仁,焉得知?”你不選擇一個有仁德的地方,怎麼是有智慧呢?為什麼?這個環境影響你、影響你的後代、影響你整個家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個都是有智慧的表現。而選擇言語,你一句話講錯了,很可能你們家就沒有寧日,你一句話講對了,你們家就有後福了。

最後“信”,信用。“凡出言,信為先”,信心是人與人最重要的基礎,包含事業的基礎。“信義為立業之本”,你有道義又講信用,你做哪一個行業都會成功。“信義為立業之本”。

而我們看現在父親不相信兒子,兒子就會很沒信心、很沮喪。現在有些父母覺得孩子不行了,孩子很差,這個就是危機。再來孩子不信任父母也是危機,父母本身做的行為讓孩子不能信任。有一個研究心裡測驗的,問小朋友,這個小朋友說,“對父母最不能接受的,就是父母說話不算話。”孩子都不信任我們,能聽我們的話嗎?你們怎麼默默地看著我?這個都很重要。我這一輩子我的爸爸跟媽媽沒有失信過我,所以我自始至終對我的父母都是百分之百的信心,這是父子關係。

再來,夫妻之間要守信義,不可以背叛對方。現在這個“信”沒有了,結婚還要先財產公證,你看信義差得太遠了。包含在團體裡面、君臣之間,信任下屬,下屬的潛力才能夠發揮出來,朋友之間也要信任。這個是信的部分。

“仁、義、禮、智、信”我們要常存在心中。起任何一個念頭、講任何一句話、做任何一個行為、做任何一件事,都一定以這五個為標準。不只自己會有福,也會恩澤後世,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我們也要有志氣,從我們這一代好好學傳統文化、復興傳統文化,再開五千年的中華民族的復興,從我們這一代開始,好不好?我們遇到一個大時代,遇到文化危機承傳的這個關鍵點,我們這一代不傳,這個文化就斷了。被我們遇上了,見義勇為。

今天跟大家交流到這裡。好,謝謝大家!

 
 
敬祝 諸大善菩薩 平安健康 福慧圓滿
自如頂禮 阿彌陀佛

台長: 自如
人氣(6,775) | 回應(0)| 推薦 (6)|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幸福人生講座 |
此分類下一篇:如何承傳中華文化(第一集)
此分類上一篇:五常—仁義禮智信(第一集)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