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一篇也是貼學校報告啦~
這是二下現代詩的期末報告,也是這個課程的最後一份報告,所以老師出的報告題目非常的想當然爾,就是選一個自己喜歡的詩人,做一份總整理報告,要包括生平、風格、代表詩作、詩作賞析這些東西,就是把你一年所學到的,像是如何評價一首詩、看出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思想、意象的運用.....等,全部發揮出來,用你自己的看法,剖析一位詩人。
講是這樣講,真正開始做當然又是另外一回事,因為期末報告多,所以每一份報告都不能花太多時間,(其實還不是因為都拖到最後才寫........)所以像這種半自由發揮的報告題目,可以自己選擇想寫誰時,通常也無法隨心所欲,選擇的對象要以「好寫」為主,「最喜歡的」還是先放在心裡吧!所以我才會選吳晟,吳晟的詩大家都不陌生,他的風格相當明確,而且不太多變,可以讓我少想很多東西,而且最重要的是,他的每一首詩都是看得懂的啊啊啊~~!!
作現代詩報告的時後,切忌自命清高,看不懂的就是看不懂,在期末交報告的有限時間內,也不可能會讓你突然靈感乍現,下筆有如神助的,所以一定要選有把握的來寫,所以我就選吳晟啦!而且他的詩淺顯並不代表不好,只是比較有別於一般詩人的不食煙火,誠實也真實,溫柔述說那個我們帶著驕傲,亟欲拋到後頭的世界,逼我們掉轉不情願的頭,直視那不美的世界,實實在在的存在著,而不是啥形而上的鬼話(←不是不好,只是太多人寫,我膩了),在台灣所有的現代詩人中,吳晟並不是我最喜歡的,但卻是少數會讓我覺得,他真的跟我一樣是活在台灣──或者更誇張一點──是真正有吃喝拉撒睡的真人。(所以我說我本來就不是很喜歡現代詩嘛~)
↓ 以下報告正文!
吳晟的詩作因其語言的質樸動人、內容取材的貼近民心,廣泛的獲得教科書編輯委員會的青睞,詩作散見於各版本的國小、國中教科書,可以說是我們很早就接觸到的詩人。即使時代變遷,社會價值觀改變,吳晟詩作中傳達的精神,相對於今日高喊愛台灣、本土化浪潮相比是有些寂寞;「鄉土詩」幾乎已跟吳晟劃上了等號(縱使他也創作了不少的散文),他作品中瀰漫著汗涔涔、淚溼溼的農村土地味兒,實實在在的詩句及志行,從不標榜自己的特立獨行,跟某些把本土價值喊得震天價響,但根本沒把這片土地放在心上,心心念念的還是自我私利的人相比,吳晟的創作理念更顯珍貴。
吳晟創作的基本特色是:語言是鄉土的,題材是鄉土的,感情是鄉土的,他的詩不是以欣賞鄉土之美的態度來寫作,而是站在「批判者」的立場,以鄉土與鄉土之外的事物作比較,他以淺白俚俗的詩語言,而且往往直接以鄉土的語言,寫作鄉土的人、事、物,「戇直」是他最有名的註冊商標。而自大專時期,他冷靜的個性,對當代社會的入微觀察,也使得他的詩作中富含關懷社會的意味,「在豐碩的台灣新詩中,有關台灣的描述,固然不乏其人,但由於政治上的種種禁忌,往往只能作浮光掠影,欲言又止,深刻的內涵,或強烈的鄉土意識,並不多見。在吳晟的詩歌裡,歷歷在目的是,台灣一九六0~一九八四年,四分之一世紀的圖像。」 (〈新詩中的台灣圖像〉林明德著),吳晟三十多年的創作史,確實見證了台灣歷史發展中活生生的奮鬥軌跡。
吳晟早期的詩作,呈現出他另外一番不同的面貌,時常流露出一種孤獨感,社會關懷的成分較少,著重於自我生命的省思,如:
《雪景》
推開早晨的窗戶
一大片白茫茫,挾著冰寒
躍進眼眸
公寓對面的樹林子裏
已有人踩出深深淺淺的足跡
哦!這便是預期多日的雪子
是昨夜夢著你的睡夢中
輕悄悄落下的吧
在雪地上溜達
隱隱沁人肌膚的寒氣
彷彿是整個天地間的孤獨凝聚而來
若是有你陪伴
該有另一番新奇吧
初來時,愛荷華
還秋得不深
讚嘆過了豔麗的楓紅不久
落葉便紛紛了
賞過了這一番雪景
再也忍不住返鄉的情緒
比雪更動人的
是枝枒光禿禿伸展的楓樹
怎樣耐心蘊育明春
又爛漫出整樹青翠
比這一片雪景更吸引我的
是你在家裡
懷著怎樣的心情
計數我的歸期
根據吳晟自己的說法:「我年輕時寫了很多孤獨方面的作品,可能那時候對社會上的事情沒有那麼瞭解。對社會事實瞭解越多,我的社會議題的詩就寫得越多,個人生命本質的就寫得少。」而此篇可說是吳晟這時期詩風的代表作,即使天地悠悠,四周的孤寂凝聚而成一種冷冽,年輕的心還是溫柔多情的。
1970年代,吳晟返鄉任教兼種田,開始創作農民文學和鄉土詩,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吳晟,近百首描寫台灣農民生活。探討農民命運,以及關懷台灣社會變遷的精彩詩篇,量多質佳。也是吳晟詩歌的成熟期。
這個時期的作品最受人稱頌,被選入教科書中的也多是此時期的詩作,如:
〈蕃薯地圖〉
阿爸從阿公粗糙的手中
就如阿公從阿祖
默默接下堅硬的鋤頭
鋤呀鋤!千鋤萬鋤
鋤上這一張蕃薯地圖
深厚的泥土中
阿爸從阿公石造的肩膀
就如阿公從阿祖
默默接下堅韌的扁擔
挑呀挑!千挑萬挑
挑起這一張蕃薯地圖
所有的悲苦和榮耀
阿爸從阿公木訥的口中
就如阿公從阿祖
默默傳下安分的苦誡
說呀說!千說萬說
記錄了這一張蕃薯地圖
多難的歷史
雖然,有些人不願提起
甚至急於切斷
和這張地圖的血緣關係
孩子呀!你們莫忘記
阿爸從阿公笨重的腳印
一步一步踏過來的艱苦。
1970年代,台灣社會充滿激盪、挫折和反省,新詩論戰及其衍生的鄉土文學論戰,甚至是中美斷交,促使吳晟創作了一系列三十六首的《向孩子說》組詩,從1977年的〈負荷〉到1983年的〈沒有權力〉,其中包括上面所選的這首〈番薯地圖〉。
吳晟身為農村教育工作者,對於都市消費文化的入侵備感憂心,台灣傳統農村中儉約、謙虛、勤勞、樸實、正直、誠懇的風氣和價值,迅速地在農村中崩潰。所以他以長輩的口吻,對自己的子女,進而對自己的學生,和自己民族的後代諄諄叮嚀,要勤勞、樸素;不要羨慕虛榮,要肯定傳統農村的美德;要尊敬勤勞、平凡的人民,不向權力和財富諂笑屈膝。這類詩作的風格優美、自然而真實,充分表現出詩人的「鄉土之愛」。
除了關懷鄉土之外,由於自身對土地耕種的親力親為,也使他特別關注生態的議題,如他在1976年的詩作〈苦笑〉:「來吾鄉考察,意態瀟灑的人士/背手閒步,不經心的嘆賞/好安詳自足啊,這些金黃的稻穗/一粒一粒汗珠結成的稻穗/搖著頭,默默的苦笑」
吳晟說自己寫這首詩的意思是:「大家欣賞稻穗讚嘆說『好美!』,而稻穗卻在苦笑『我吃農藥吃得好苦,你們卻說我好美。』」,可見1970年時台灣的環境雖然還沒有被破壞得太厲害,但詩人卻以親身耕作的體驗看出了未來農村發展的隱憂。
再如〈木麻黃〉這首詩中「我們是越來越瘦、越來越稀少的木麻黃」,可以看出當時台灣的綠地開始大量減少,植物被迫棄守,讓位給能帶來錢潮的工廠,換取台灣經濟起飛的代價。而吳晟對於海邊木麻黃甚至是農村路樹的減少是憂心忡忡。而在〈制止他們〉詩中「我們全心全意的愛你/有如愛自己的母親/並非你的土地特別芬芳/只因你的懷抱這樣溫暖/並非你的物產特別風饒/只因你用艱苦的乳汁/養育了我們」不僅寫出了對鄉土的熱愛,也明顯的表現出吳晟的迫切感,呼籲大家不要再破壞自己生長的這塊土地。
吳晟還創作了一系列的〈憂傷西海岸〉組詩,將關懷的視線從腳下的泥土轉到了不遠處的海岸,沉痛的控訴唯利是圖的政府當局,真實的反映了當時台灣不惜以任何代價換取
經濟的繁榮,無止盡的開發帶來不可預測的經濟發展,工業文明不負責任的席捲這座將不再美麗的福爾摩沙。
憂傷西海岸之三─〈沿海一公里〉
又一紙開發公文
號令電鋸全面殺伐
數萬株挺直的木麻黃,相繼仆倒
無處落腳的海鳥
牠們不會說話,只能嘠嘠啼叫
在昏暗暮色中來回盤旋
又一段海岸線
頓時失去屏障
灰撲撲的風砂趁勢席捲
破落的小漁村
我的哀傷飄蕩在海線城鎮
每一聲喟嘆,都化作渴切願望
如果沿海一公里
耐風耐旱的防風林無盡綿延
開展茂盛根鬚抓住砂土
搖曳青青枝葉
像飄在風中的綠圍巾
阻隔來自海洋的風寒
啊,如果沿海一公里
鬱鬱葱葱的防風林
和翠綠山嶺相互呼應
將美麗島嶼,暖暖環抱。
憂傷西海岸之五─〈消失〉
跟隨下沈的夕陽
我們順道造訪海邊小鎮
街路兩旁成籃成簍的蚵仔殼、蛤仔殼
以及小型鮮魚攤架
混合海洋的腥味呼吸,迎接我們
多數小吃鋪的古舊店面
掛上新款招牌
凸顯老字號的信譽
浮現在中年店家海風吹襲的臉龐
幾幅泛黃白布條,斜斜街角
抗議的字跡
疲憊如木然張開的口
喊不出力氣對抗
高汙染廢水肆虐千頃蚵田
這深深疑慮的集結
只夠提醒我們
遠來品嘗的蚵仔炸、蛤仔湯……
即將無聲無息的消失
拒絕消失,果真等同阻撓經濟嗎?
討海子民的身影
還能在海岸繼續綿延嗎?
默默庇佑的媽祖娘娘
慈悲面容也蒙上揮不去的夢魘。
1980年,吳晟以詩人的身分應邀赴美,參加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當訪問作家,在愛荷華待了四個月,這段期間吳晟總共寫了八首詩,總名叫〈愛荷華家書〉,以詩代函,寫給家鄉的妻子,整體詩作傳達出倦遊思鄉的惆悵感,如:
〈從未料想過〉
又從夢見你的睡夢中醒來
睜著雙眼,繼續想你
床頭的小燈,竟這樣刺眼
悠悠忽忽的亮了一整夜
直到親情和鄉情
佔滿了我們的心胸
直到忙碌而恬靜的生活
平淡了功名
天涯作客的浪漫情懷
也曾在年少的時光
和你一起日夜編織
從未料想過
早已習慣了
在你佈置的柔和燈光下入睡
又特別容易牽掛的中午
獨自遠離家鄉
夜夜,在客居的小房間
輾轉反側,換來消瘦
是為了學習詩藝而來嗎?
最美好的詩
就寫在孩子們和你
紅潤的笑臉上
是為了追尋什麼夢想嗎?
最可親的希望
就在我們自己的家鄉
又從夢見你的睡夢中醒來
睜著雙眼,繼續想你
不是漂泊,不是流放
只是短暫的遊歷
日子竟過得如此遲緩。
縱使身在異國,吳晟心心念念的仍是家鄉的妻兒,整夜輾轉反側的思念,只因身體對不上心理的座標,夢裡身是客,年少編織的異邦浪漫情懷如今成真,不惜踏破了鐵鞋追求的功成名就、一舉得名天下知,才發現原來最渴望的不過就那些。這首詩可以看出吳晟對家鄉深深的眷戀,即使身在人人稱羨的美國,他依然不覺得這比自己家門前的那一方土地更吸引人,就像他自己說的:「我的農民性格,喜歡固定。固定不等於偏狹。一般人總認為固定就比較偏狹。其實是不一定的。走遍天下走馬看花又怎樣?對任何地方都沒有深入的瞭解,沒有情感。而我每天都在這個地方,我有我的情感,我對它的瞭解絕對不是來這裡晃一晃的人所能比的。」、「很多人一說到寫農村寫土地,就認為偏狹,好像要走遍天下才開闊。我對這種看法很不以為然。走遍天下而都沒有深入的瞭解,那又怎樣?我對自己的家鄉一直參與其中,我看著它每個階段不同的變化。你寫紐約我寫溪州,你的紐約就比我的溪州廣闊嗎?廣闊與否是看胸襟,是我的胸懷而不是我的所在地。」這種理念始終貫穿他的作品,堅實的土地、單純溫暖的家庭生活帶來的安定感,深深吸引著詩人血液裡的農民性格。
吳晟的創作歷程中,四十歲以前詩文兼寫,但以詩為大宗,四十歲以後,則以散文為主。他算是當今文壇少數自成一派文采理念,有強烈自我風格的名家,正如他自己所言:「我的詩就像土地,它不會喧譁,不會製造事件,不會引起媒體的注意,它沒有浪漫。我的文學觀也是這樣,實實在在地寫在我自己的土地上旅遊的心情。」做為一個農夫詩人,他以精神的關懷和身體力行,雙重投入對自然田野的關注與依賴,他的筆觸堅實而富於感情,不是即興式的遊覽感觸,也非技巧與主義派別等格局下的表現,而是蘊釀了再蘊釀的深情流露。對這片他愛戀不已的土地,他不敢有絲毫怠慢,絕不陳腔濫調,他以詩來敬畏膜拜天地、崇敬歌詠自然,並為周遭人群發言。以大自然和現實社會為文學的依歸,用貼切的人物和鮮活的文字把鄉土的精神、泥土的踏實、農民的純樸勤懇、認命受命的心境人格成現在眾人眼前,也始終能打動我們冷卻已久的心脈。
參考資料:
1. 吳晟部落格──http://blog.roodo.com/poetwusheng
2. 《台灣文藝》第172期,2000年10月20日
3. http://content.edu.tw/wiki/index.php/%E5%90%B3%E6%99%9F
4. 吳晟,《吳晟詩選》,洪範出版社,2000年06月19日
5. http://www.rti.org.tw/ajax/recommend/Literator_content.aspx?id=20
6. 林明德,《鄉間子弟鄉間老──吳晟新詩評論》,晨星出版社,2008年02月12日
7. 蕭蕭,《蕭蕭教你寫詩、為你解詩》,九歌出版社,2001年05月30日
8. 張瑞芬,《鳶尾盛開:文學評論與作家印象》,聯合文學,2009年06月24日
9. 宋田水,《<吾鄉印象>的鄉土美學 : 論吳晟》,前衛出版社,1995年02月01日
10. http://www.hres.chc.edu.tw/sea/poet.htm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