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1-09 23:01:30| 人氣1,014|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省思「中國文學」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政府規定申請師訓華小華文組教育學士課程(PISMP)的學生必須具備「中國文學」成績,這不是很好嗎?簡言之,讓教授中文的老師擁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閱讀的習慣和人文價值關懷。

 

   大學的五年生涯我都在台北市中心裡渡過。下了捷運公館站,台大校門口對面是書店林立的溫州街,屈指一數便計有誠品書局、秋水堂、南天書局、唐山書店、女書店、茉莉二手書店等等,不一而足。書店之間穿插著靜謐的咖啡館,不時有三倆大學生趁著課堂空隙推門而入,站著看書,或買了書坐下喝杯咖啡,作更深入的閱讀。但回到南島後這一切都沒了。部分原因是南洋華裔「重商輕文」的風氣,更大的原因卻是為了「生存」。

 

  今年七月當「中國文學成績」事件爆發後,馬青總團長兼教育部前部長魏家祥循例出來說話。全國六萬名報考大馬教育文平的考生中,只有約一千人報考中國文學(僅占其中的1.6%),這將使得華小華文組的教師來源遽減。在國內由小學至中學全線面臨華文師資短缺的情況下,「中國文學成績」很自然的被視為政府的大象和棒球棍,一邊打還一邊壓。但說真的,沒有教華文的老師,就沒有懂華文的學生。

  
  著名的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其「需求層次理論」中向人們說了個深入淺出的道理。人類的需求可分為五個,依序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和尊重需求,最後才來到了自我實現。然而除了物質的改善和科技發展,國內「華社」實在看不出有走出最初兩個生存基本需求的徵兆。華校撥款依舊不足,政策上一有任何風吹草動便頓時風聲鶴唳,人人自危。在「文學」和「生存」之間,只有傻子才會選擇前者(再說,從商顯然是南洋華裔的重要生存之道)。

 

   國民型中學畢業的我,對新出爐的教育大藍圖基本上沒有太多焦慮。一位同事趁著午休時間走過來和我討論這事,我的回答是:我感受不到「華社」面臨太大的侵略。除了增加華小華文節數和修改課綱(為提升國文水平),例如教育部透過租地方式將半津學校改為全津,並沒有設下硬性規定。同時,我也同樣對董總揚言發起罷課行動感到反感,認為延續多年的鬥爭方式究竟還是否適用?此時同事卻說,減少華校撥款、將政府學校打造成國內首選,加上1956年拉萨报告书》以「国语为所有学校的主要教学媒介」作為最终目标,又該如何說?

 

   「如果這一些政策在華社的危機意識消失後延續,最後會演變成怎樣呢?」這話令我陷入沉思。我驀然發現,年齡上的差距造就了我們各自的經歷和體驗, 而走過了歷史長河的先輩們,在華教課題上更為敏銳緊繃,也看得更遠。時過境遷,如今誰又能告訴兩個不同時代出生的人該如何拿捏才是最好的選擇?

 

  不久前,有位仍待在台灣的朋友告訴我他搞不清楚為什麼國內「華社」這麼反對「中國文學成績」。我說這很簡單,就是「生存」的問題,把眼睛放在台灣你自然看不到。在這個大前提之下,如果被犧牲僅僅是「中國文學成績」的話,也算是萬幸了。

 

台長: 郭史光治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1,014)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Pen Knight
雖然本人新聞台只是塗鴉式文章
稱不上文學(勉強叫自己今之古人)
有空來交流唄!!

安安!
2013-12-08 11:54:4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