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3-25 18:55:04| 人氣59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我們都不認得自己(六)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走在群聚著特定人數華裔的鄉村街巷上,便可以看見雜貨店、商號、理髮店、神料舖、摩托維修間斷斷續續在炎熱的黃土直路上出現。在鄉間,他們的生活簡單務實,為了撫養子女或供奉親老。盡管脫離了故土 ,他們依然過著故土上的生活,慶祝農曆新年、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節日,遵循著繼承了幾千年的習俗和文化。

  

  而走進較發達的鎮上,除了更宏偉的會館和廟會,還能看見各種傳統技藝的鑑賞和傳授。例如書法,在列為華校學生課業的同時,也由書法名家在外開班授課。這大約是馬來西亞流傳最廣的華人技藝了。此外,老人家們在夜闌人靜的學校廣場上練氣功、打太極,中醫師替人們把脈秤藥材。白日勤於工作的攤販趁著一日閒暇翻讀詩集,還有算命師看相卜卦,風水師捧著風水盤進出大家小戶。

  

  與此同時,馬來西亞華裔一般上不會以為這樣的生活是理所當然的。在中國和台灣,沒有人會為商店招牌名使用中文或英文有意見,也沒有人在意商業信件上暑名所用的語言文字。文化危機所產生的焦慮感,以至於文化的歸屬和認同,一直隱藏在馬來西亞華裔的生活當中,或大或小。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說,人在滿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後,才會去追求更長遠的目標。華裔很早以前便是南洋土地的一分子,從馬六甲王朝一直到二十世紀的殖民時期,甚至成為爭取國家獨立運動的主要參與者。然而,隨著中國崛起和獨中的穩步發展,馬來西亞華裔至今仍沒有擺脫生存的問題。在當地政府的單元化教育(認為統一語言有助於民族團結和國族形成)及華裔捍衛母語教育的理念衝突下,中華文化的生存似乎成了一個巨大的問號。

  

  在這一片土地上,沒有一位華裔能夠單打獨鬥保留自身文化的「完整性」。一所獨立中學的建立需要土地、資金、學生和教員,學校之上必須有董事的資助,董事之外還有政客、議員和部長。每一位多少視中華文化為自身文化根源的華裔,都無法自外於這個圈子以展開各種鬥爭。為了生存,沒人有空去理會中國和台灣人的:「啊,你中文說得這麼好呀?」也沒時間去體會那番五味雜陳。

  

  也許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馬來西亞,這一片南洋土地上只會有三種人。一種是完全沒想過這問題的人,一種是積極生存並鬥爭的人,一種是在無法找到自身的文化認同下,從此在其它國家待下的人。

  

台長: 郭史光治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59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